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增长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和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出口效益和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出口贸易增长是以出口竞争优势为依托的,而技术进步则是形成和强化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约束,尽管我国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其对出口贸易发展的贡献还很有限。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较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出口增长主要靠体制改革对企业内部活力的激发和资源优势的调动来实现。不可否认资源优势是支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高速增长的条件之一,但要实现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仅依靠劳动和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扩大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价值。因此,密切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的联系,提高技术进步对贸易成长的贡献度是实现我国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持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的唯一出路。

技术进步与出口竞争机制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其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指一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它除了受一国宏观汇率政策影响外,主要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决定。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相对产品优势与产品特征密切相关。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对形成和强化一国出口竞争能力的影响具有互补性。在两国产品优势相同时,相对价格水平较低的一方将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样,在相对价格水平相同时,产品优势较高的一方将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决定一国出口竞争能力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技术进步相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传导机制来实现(详见下图)。

技术进步与出口竞争能力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尽管技术进步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生产领域则主要表现为生产或产品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生产技术既包括与产品生产成本直接相关的生产手段、生产工艺等,也包括与要素投入成本和商品经营成本相关的技术。这类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将分别从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支出等不同角度来强化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例如,在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中,由于焊接、涂饰等自动化技术和合理的生产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1973 ~1980年之间,小型汽车和小型卡车的单位生产时间分别由28.12 小时和28.96小时下降为18.82小时和17.65小时,即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了49.5%和64.2%;再加之对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的有效控制等, 其小型汽车和小型卡车的生产成本比美国同一等级汽车要低出1500美元;进而大大提高了日本汽车产业的价格竞争能力,促进了日本小型汽车的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发展。

在产品技术方面,技术进步是通过对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差别化产品开发能力方面,以提高两个传导机制作用于一国产品优势和出口竞争能力。就原有产品品质而言,产品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即可以表现为内在性能,也可以表现为外观形态的变化。它是提高一国出口产品非价格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汽车产品贸易中,日本的出口竞争能力之所以高于欧美国家,除了上述价格竞争优势外,以燃料的经济性和故障率表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品质指标均高于欧美产品。另外,日本车型转换的速度也很快,轿车品牌的种类在1975年为25种, 到1980 年和1983年已分别增加到48种和64种。就差别产品开发能力而言,产品技术进步既是形成一国新的出口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支撑一国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和效益改善的必要前提。在国际钢铁贸易中,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国际竞争的激化,日本的普通钢材生产由1973年的9257万吨下降到1980年的8889万吨。但是,日本企业针对汽车、电子和海洋开发等产业的兴起及其对特种钢材需求的急剧扩大,通过对结晶粒子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其可塑性、耐高低温、耐腐蚀和耐气候变化的特种钢材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产量由同期的916万吨增加到1287万吨。 这种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保持了日本钢铁出口的持续增长势头,而且使其出口效益大大提高。如1973~1980年,日本的钢铁出口由2490万吨上升到2986万吨,出口收汇由53.0亿美元增加到154.5亿美元; 年均出口收汇的增长幅度为16.5%,比同期年均出口量的增幅要高出13.9个百分点。

总之,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和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一国借以增强出口竞争能力,提高出口效益和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出口贸易技术进步的制约

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出口贸易不仅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而且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巨大的改善,这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要进一步把握技术进步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贡献度,还必须对不同技术含量制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按照通常的观点将重化工业品视为技术密集型,将轻纺工业品视为劳动密集型;那么,当重化工业品出口竞争优势大于轻纺工业品时,技术进步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贡献度就大于要素禀赋;反之,当轻纺工业品出口竞争优势大于重化工业品时,要素禀赋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大于技术进步。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就可以通过对有关资料的计算得出有关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贡献度的一般结论。根据1996年《海关统计》资料,可以求得重化工业品和轻纺工业品的出口竞争系数分别为-0.194和0.233(其出口竞争系数为A)。

某年某一商品出口额 该商品进口额

A=──────────

───────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重化工业品不具有出口竞争优势;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主要是通过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利用来实现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仍处于次要地位。导致技术进步对我国出口贸易贡献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一)现有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是决定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模式的根本因素 外贸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在国际市场的延伸。有什么样的国内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出口商品结构;有什么样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出口增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国民经济的增长仍然是以粗放型经营方式实现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仍占有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尽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1996年的85.4%;但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其出口额所占比重由同期的37.8%上升到47.7%。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中只能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制约我国贸易发展模式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 雷布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讲述的虽然是要素禀赋动态变化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但它也同样适用于静态条件下,一国要素供给结构与其产品生产和贸易结构的关系。因为,在技术投入和要素投入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面对丰富而廉价的要素供给,企业对要素投入的需求往往会扩大,而对投入成本高、风险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积极性将会被弱化;进而影响到不同要素禀赋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增长方式。在我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要素禀赋对贸易发展模式的影响不会象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强烈,但在资本和技术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丰裕的要素供给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现有管理体制限制了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现有管理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和科、工、贸的相互分离,不利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也不利于外贸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实业化发展,根据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贸出口技术创新”课题组对95家科、工、贸企业调查的结果,目前国有自营企业是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研究与开发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人才和资金供给不足,这些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往往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而拥有大量人才资源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或因信息不畅,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较低;或因缺乏与生产企业的有效联系和资金,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现有管理体制不仅不适应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抑制了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差异弱化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市场开放度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现有保护水平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再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国内竞争环境远比国际市场宽松。在这一环境中,一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企业虽然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这种优势仅仅是相对于国内同行而言的,在国际上它们并不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双重作用下,这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被弱化了。据上海市经委工业经济研究室和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市六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通讯、石化及精细化工、钢铁、电站设备和家用电器制造业等)的出口外向度指标(即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10.6%(1995年)。其中,高技术含量的汽车制造业、电站设备制造业和石化与精细化工加工业的出口外向度分别为1.83%、4.76%和8.78%,在六大产业中分列倒数一、二、三位。

此外,科技投入、售后服务和人才供给等也是制约我国技术进步及其出口贸易优势发挥的重要因素。

强化出口贸易技术创新

实施出口贸易技术创新,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出口既是转换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和高效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为了强化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在体制上、政策上和组织结构等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多管齐下,以实现质的突破。

(一)突破现有管理体制框架,建立统一管理、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宏观管理机构与微观运行机构 出口导向型技术创新涉及到教育、科研、外贸、工矿产业和金融等众多产业和部门,有关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宏观上,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在微观上,设立开放型研究与开发机构是出口技术创新必须的组织基础。就宏观管理机构而言,它可以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设于外经贸部内或以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形式出现。其基本职能应该包括:协调部门面向出口的技术创新政策安排和工作交流;制订出口技术创新规划和考核方法;负责出口技术创新的振兴基金的筹集与管理;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等等。就微观上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而言,它可以由各企业、各部门自行设立,并根据本企业或本部门的需要,并根据本企业或本部门的需要,负责有关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但是,该机构应具有开放型特征,即研究与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由它负责,具体实施应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与部门等内外部力量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密切科、工、贸间的相互联系;还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体系,动员整体社会力量和缓解目前国内人才供应短缺的问题。

(二)设立“双高产品出口振兴基金”以支持出口导向型技术创新和双高产品出口 由于我国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的限制,设立“双高产品出口振兴基金”是加速出口技术创新和双高产品出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开发原本是内在于企业的活动,过度的政府支持不仅是我国现有财力所不允许的,而且也会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未来发展留下隐患。基于这一考虑,该基金的筹集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并辅之以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捐赠,以体现该基金的政府支持性特征。基金的管理应由上述宏观管理机构负责,以增强其部门关系的协调能力和对微观企业活动的调控能力。基金的扶持对象主要集中于有关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且该技术创新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用于出口;第二,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密集度;第三,具有市场潜力和出口竞争力等。之所以强调基金扶持对象的条件是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基金运营方式可能导致的低效率,而且有利于缓解资源优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的不利影响。当然,基金扶持对象除了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外,还可以考虑对与双高产品出口相关的贸易拓展所需要的商业费用进行补贴和用于与双高产品出口项目有关的技术引进与技改贷款的贴息部分,等等。

(三)提供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 “双高产品出口振兴基金”主要为外向型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财政、金融支持主要是为增强双高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创造条件。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政策支持,都必须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相适应,必须按照规范化方式来运行。因此,财政支持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利用税收杠杆增强企业对双高产品出口经营的积极性。其具体方法有: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按照统一标准,率先实行免、抵、扣的退税办法,尽快过渡到零税率;对重要的战略性行业出口产品生产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注意:这里指的是生产性补贴)。金融支持的重点在于为双高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提供优惠信用服务。具体包括:放宽对出口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贷款条件;对企业从事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信贷优惠;放宽对海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的融资、担保条款。

(四)统一国内市场,强化竞争机制对企业出口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出口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激发起企业内在欲望才能有效地达成振兴“双高产品”出口目的。要激活企业内在的技术创新动力,就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在外部,打破条块限制,建立统一市场和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是增强企业自我创新和发展意识的重要条件。在开放经济理论中,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贸易保护性的还是贸易自由化的,其理论分析都是建立在统一国内市场基础上的。如果这一理论基础出了问题,有关分析结果就会发生偏差,有关政策措施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统一市场、强化竞争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向规模化、节约化和效益化转变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确保振兴双高产品出口各项政策措施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在内部,企业实力的壮大和经营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出口技术创新的必要保证。为此,在加速体制改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转变的同时,还应当深化股份制改造,以推动资产经营的广泛开展,加速资本集中和集聚的步伐,增强企业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双高产品出口不同于初级产品,它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但由于我国目前在海外的维修网点十分有限,以及各地区、各企业之海外维修点间的合作尚未形成,维修人员迟迟到不了现场,零部件供应缺乏保证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新技术产品被迫从已进入的市场重新退出的现象也不鲜见。因此,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是促进双高产品出口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措施包括:放宽对非生产性海外投资的限制,以加速海外商业中心或类似服务机构的设立;放宽对有关技术人员出国的限制和简化其出口手续,以确保维修的方便、及时和树立我方在海外市场的良好信誉。

(六)加速人才培养 在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更新换代快和设计理念不断翻新等非价格性竞争。这种竞争模式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保持有关产品技术能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因此,培养一批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的产品设计人才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国可以在加大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力度的同时,还可以引进一批海外专门人才和派遣一些优秀人员去国外同行一流设计机构进修、培训。

标签:;  ;  

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增长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