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第一引擎 助力动能转换
□ 梁 伟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邹城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实施“邹鲁英才”计划为主抓手,切实做好人才引育聚留文章,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要素保障,确立人才引领发展布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机构、人员、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夯实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全领导体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全市人才强市和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列入抓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推动部门、镇街党委(党组)书记履行抓“第一资源”的责任。优化政策供给。出台《关于实施“邹鲁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才科技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实施以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产业实用人才和重点专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十百千邹鲁英才”引进计划,推进以文化、教育和卫生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邹鲁英才”培养特支计划,制定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十条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保障人才安居就业的“1+X”人才政策体系。加大经费投入。设立6000万元人才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从人才津贴、住房保障、科研经费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实施产业聚才,推动人才队伍提质增量。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邹城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比较繁重。我们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抓好急需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着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瞄准高端引人才。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绿色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对开发价值特别重大的国际领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经费资助,大力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拓宽渠道揽人才。在上海交大零号湾科创产业园成立邹城市“双招双引”工作站,抽调相关部门、镇街人员轮流值班,已举办高层次人才洽谈会1次。连续6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先后引进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建设等重点领域硕士研究生603人。突出重点育人才。每年列支200万元民营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工业创新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专题培训班。开设“民营企业家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举办专题培训班30余期,培训企业家800余人次。
搭建载体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人才因事业而留,事业因平台而兴。邹城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涵盖源头创新、过程成长、终端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打造邹城大学科技园、邹城智能装备科技园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使邹城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具有两家国字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县级城市。设立产业研究院。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智远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山东省邹鲁农业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等6个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破解了县级缺少“创新源”的难题。创建企业研发平台。积极扶持企业创办研发平台,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全覆盖,引导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含义与隐含意义不是一一对应的,甚至会出现交叉对应的现象。所以,在翻译这类颜色词时,我们可以根据对原文本的正确理解,从译入语的文化内涵出发,使用转换译法的方式恰当地译出原语中的语用意义。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下发的通告指出,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单项冠军产品评选,旨在提升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突破制造业关键领域短板,推动产业整体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只有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优良环境,才能让优秀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为来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颁发绿卡,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的产业型领军人才,成立服务专班,全程负责协助办理项目落地、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营造周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开展暖心行动,为人才提供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就业、医疗等服务,累计向各类人才提供公租房887套,定期组织开展专家人才走访慰问、健康查体等活动,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公寓建设,解决了人才后顾之忧。营造爱才敬才的人文环境。健全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定期与人才谈心谈话,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每年评选表彰“邹鲁英才”,对全市重点领域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全市营造了重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作者为中共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