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作用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思辨、激发潜能、开阔视野的崭新的学习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它的学科综合程度高,贴近实际生活,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利于激活个性思维,因此备受师生欢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积极推行、尝试、优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师生角色更新与转变的问题。学生不能再同过去一样“坐享其成”,被动接受,而是要自主探究,自由创造,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并且,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与方向,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笔者在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偏差,致使研究性学习表现出以下三点不足:

第一,忽视过程的控制。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发挥和满足学生的主体作用、智力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计划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来完成。“自主”,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教育理念改革的精髓。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难免矫枉过正,忽视乃至放弃了引导、点拨和“宏观调控”的职责,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教学法的覆辙,不敢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甚至“退居二线”,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忽视群体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分组研究的学习形式,3~6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合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爱好不同,能力大小各异,所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思维重心、行动方式和实践态度差别较大。性格开朗、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能积极搜集资料,深入钻研,与各位组员广泛交换意见,并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参与的目的明晰且坚定,即在研究过程中展现个性、发挥特长、扩展交际并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角,成为小组中的顶梁柱。自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则对课题研究不够热心,不愿积极参与。此时,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适时地肯定、表扬和激励,他们就会逐渐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配角甚至是“旁观者”,自然也就难以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从中受益了。

第三,忽视学科课程的研究价值。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也可以搞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来源范围广,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由于一下子摆脱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桎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感到新鲜的缘故吧,他们往往较少从课内、从学科课文中选择研究课题,而是将研究的目光和重点投向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科知识相去甚远。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地是和学生一起对课题进行论证,而较少关注课题与学科课程及学生的智力状况、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否匹配。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多元化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更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研究,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是有限的,它应受到学科知识学习重任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在高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对学生知识积淀的多少和学习技能的优劣还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的;而且,如果没有学科课程学习所提供的知识储备,不具备研究学科课程中某些问题的能力,课文之外的一些研究课题就会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浮于表面,难于为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一、准确定位,积极介入,适时引导。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相反,它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提炼观点,和学生讨论研究成果的反映形式。教师的指导应当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始终把握住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做好“评判人与订正人,……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有偏向给予纠正。”(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探讨研究方法、避免思维误区等方面,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活动流于浮泛、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和点拨,往往会使学生壅塞的思路“峰回路转”,从而将研究推向深入。

二、科学组织,有效激励,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汲取知识,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合理设计课堂结构模式,科学组织日常教育教学。例如,语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应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特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兴趣趋向和接受心理设计出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读、细读课文,整体把握(根据体裁采取不同的读法,如戏剧采用表演的形式;小说采用幻灯的形式,图文并现;诗歌采用朗诵比赛的形式等)——确立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如小说扣住三要素和主题进行研究;诗歌抓住其语言、意象和表现技巧进行研究)——研究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研究方案,然后进行个体自主式的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内讨论完善,进而班内交流)——总结评价——课后延伸实践。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教育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参与的要指导,热情不高的要诱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未有定论的问题教师要勇于质疑,勤于求真,也要高屋建瓴;对讨论中意见不统一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判,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研究,课堂上时间不允许,可让学生课下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挖掘教材,优化选题,课内延伸。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提高为主要目的,课文中蕴含的研究课题是很丰富的,同时也是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课文的研究价值。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匹配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比较研究。例如,教学房龙的《宽容序言》,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郑文光的《火刑》,通过比较研究,深刻认识在人类思想历史发展进程中先驱者的艰辛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深入领悟提倡理性、宽容异见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接触并吸纳新观点来重新解读课文,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以启发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探析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发掘她身上的美德。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进行再创造,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得以延伸,如学习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时,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刘兄逼嫁”一部分改编成剧本形式。总之,课文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给当今教育界灌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会“教”,更要会“导”,要成为真正的“导师”,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即帮助学生确定选题,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多元思维等等。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教师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教书匠模式”的变革,广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和学生共同书写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标签:;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