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王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 要 ]肯尼思·博尔丁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家形象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文章将从中国制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国家庭观、文化输出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通过国家形象的构建,可以提高中国公共外交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加顺利地实施公共外交、实行国家营销。
[关键词 ]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塑造
公共外交是指在政府外交以外,以各种形式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意在提高外国公众对本国形象的认知度的国际交流活动。就中国而言,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正的中国,同时也回答外国对中国的疑问,从而改善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全班的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这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进行一个语文考核之后,成绩公布的时候,老师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要说:“表现得很棒”,对于成绩稍微不太理想的学生要说:“不错,有进步,继续加油”。这样的鼓励式教学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学生,同时也做到了尊重学生。又或者老师将成绩稍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辅导,让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被顾及到。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使国家形象塑造事半功倍且具有明确指向性,在公共外交的开展过程中,应当设定几个较为鲜明的特点,着重推进国家形象的建立,这会使得公共外交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美国通过电影、电视等渠道向全世界传达其美国精神——自我、独立、自由、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不管其真实性如何,但就其公共外交的效果上来说,这无疑是成功的。
死体可燃物含水率(Y)与降水(X1)、相对湿度(X3)、连旱天数(X4)、风速(X5)、蒸发量(X6)之间的数学模型为:
而对于中国来说,似乎缺乏一些能够引起世界共鸣的特色价值观作为国家形象的核心。例如,中国努力向其他国家推广自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些对普通民众而言缺乏趣味性,在公共外交上不占优势。国外的一般民众其实很少关心政治,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是极其模糊的,对于中国的城市最多只知北京,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还停留在20世纪。因此若通过比较刻板的内容向国外民众进行公共外交,可以说收效甚微,无法引起民众的兴趣[1]。
二、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建议
(一)突出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一度让国人认为是会被发达国家所鄙夷的一件事。然而,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第一,中国制造代表着中国工业水平的发展。只有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之后,才能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制造的覆盖面越广,越能证明我国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凝聚深厚的工业基础,能够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上提供更多的养分、燃料。工业制造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与国家的强盛息息相关。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航天、军工、科研开发、智能产业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而这些都离不开基础工业制造的扎实积累。第二,中国创造必须以中国制造为基础。创造与制造并不矛盾,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事实上,创造业的突破离不开制造业的积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创造和设计必须要有精湛的工业制造基础才能转化为现实产品。因此,中国制造的发展非但不会削弱中国创造的实力,反而能为中国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当然,中国制造的国家形象建立,并不是说要在“量”上下功夫,而是应该突出中国制造的“质”。在目前的世界印象中,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代表着质量好、给人放心的感觉,中国制造在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以提高质量为使命。而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虽然名声在外,但并不影响这两个国家在创造业上的造诣,相反的,日本创新和德国的产品创新都是非常有声望的。制造与创造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创造的发展无法人为控制,也无法去重点推进或提升,但制造业是可以能够作为重点行业推进的,水到自然也就渠成[2]。
(二)历史与现代文化
中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历史源远流长、绵延未曾绝,这是非常独特的。我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没有必要去遮掩,而是应该大方地使用,向全世界介绍“自己”。介绍的方法也极其重要,国外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往往还停留在清朝末期或刚解放的时期,他们不愿,也没有渠道去了解现在的中国。我国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网络社交平台、报纸杂志等方式传播文化。除了古老的文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非常值得推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40余年,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这其中的经验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尤其是在目前世界经济环境较差之时。可以说,我国既有古老灿烂的历史文明,又拥有富有成效的现代社会管理经验,这都是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领域。另外,在对外宣传、强调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当突出人们享受文化、享受生活的一面,与西方民众拉近距离。西方人往往觉得东方文化神秘、原始、无法亲近,因此要让他们看见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文明也能发挥极大的影响力,而我国民众也是能够去轻松享受生活的一群人,热爱生活、热爱文化,传承严肃的历史文明,却又能举重若轻,创造着属于这一代人的现代文明[3]。
(三)中国家庭观
中国人的家庭观是独特而又根深蒂固的,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现有祖孙多代共聚一堂。例如:近期热播的电影“流浪地球”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中国家庭观色彩。曾经有段时间,媒体总在鼓吹美国的个人独立精神,例如18岁即离开父母、习惯独立生活,等等。总体来说,相比中国的成年人家庭,美国家庭之间的关系的确不那么亲近,但也不是完全为零。例如:在美国电视剧集“摩登家庭”中所体现的,便是儿女各自组成家庭后,一个大家庭仍然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的故事,温馨且值得借鉴。这是一部分美国人的真实写照,或者是美国社会所需要推崇的一种家庭相处模式。所以,中国家庭观也必然能成为拉近两国民众距离的一个切入主题。当然,进行公共外交的途径必须要恰当、恰如其分。我们国家现在极需要外界能够来了解我们、认同我们。但任何的传播和影响,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四)文化输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国家形象无疑有巨大帮助。而文化输出的一个比较常见并且便捷的方式就是影视剧的传播。影视剧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外国民众了解一个国家的主要方式,因为影视剧往往会涉及一个国家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经济、城市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观念等。例如,《西游记》《甄嬛传》等经典影视剧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上映,有助于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的历史。电视剧《蜗居》等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数个国家放映,让各国人民了解到中国民众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些都非常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所以,加大在文化方面的输出,可以使各国民众更容易了解中国,有利于塑造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三、结语
正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国家的品牌形象是不能面面俱到的,找到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方面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对外国家形象塑造上没有主心骨,那么很有可能事倍功半。文章从中国制造、历史文化、中国家庭观、文化输出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构建提出了建议,建议国家形象塑造从上述四个方面着重推进,让他国民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人民,拉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让他国公众脑海中抽象的中国变得更加具体、更加鲜活。
参考文献:
[1]张昆.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23):84-91.
[2]骆梦丽.浅析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J].视听 ,2019(2):58.
[3]武和平.树立国家形象意识 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9(1):11.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志码: A
标签:公共外交论文; 国家形象论文; 塑造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