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河道”治水理念在现代城市生态和防洪中的应用论文_李银

“湿地河道”治水理念在现代城市生态和防洪中的应用论文_李银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上蓄、中疏、下排”的理念与方法,可谓我国的一种传统。但是,随着实践的运用我们发现这一传统缺失了对河道的“中蓄”功能的开发与其对城市防洪排涝的意义,也就弱化了河道自身的生态效果目标的实现。过去我们过于关注减少洪水灾害的目的,忽视了自然水体的服务功能,新环境下,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一新的理念与传统相结合,找到二者间的平衡点,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湿地河道”;现代城市;治水理念

引言

在四川省生态河道建设工程不断深入建设进程中,我省的治水理念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优化,河流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始走进各方的视野中,聚焦于河道的生态建设,河道挡墙高度有所降低,结构材料向生态清洁材料转化,人水关系从以前的以人为主“人定胜天”的关系趋向于和谐互利,但距离河道生态的最佳状态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本文中,我们引进“湿地河道”的理念,归还原本属自然的河滩部分(河道周围的绿化带),使其回归到自然的河流系统中,成为适合原有生物生长繁衍的环境,并从生态的角度对自然河道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增强城市河道“中蓄”功能,进而建成城市居民与河流及其系统内的生物之间的友好关系,为预防城市旱涝灾害和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做好准备工作,从宏观角度而言,这也是保持“河道河长制”成果的保障之一。

1湿地河道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1湿地河道设计理念

河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方面,在湿地河道设计阶段,要坚持多策略多层次,做到标本兼顾,通过调整河道周围的的绿化带到正常水位下50厘米左右,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河道水体自净化能力,以自然的方式、生态的方法加强河道蓄洪能力,以生态桩与底挡墙配合的方式达到河道断面的过水要求并增强河道岸坡的稳定性与生态性,全方位多领域贯彻“湿地河道”的理念与具体方法。

1.2湿地河道设计原则

我们将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理念的湿地河道设计宗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必须保障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主要有蓄水、防洪、排涝等,河道断面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功能需求;第二是尊重自然的宗旨,提及生态河道,我们不光考虑人为的景观因素还就尽全力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以自然为主,以人工管理为辅,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融入到河道设计中,最大程度发挥河流系统本身的功能;第三是要牢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重把握河道的水面率与河道容量,实时监测河流水体的运动,保障其畅通流动,助力整个系统生态条件的改善,以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第四是要坚持保障水域与陆地充分接触的原则,因为河道的管理对象本就是河流系统与陆地系统间的过渡地域,通过促进陆地与水域的接触范围,提高水流系统自身的系统完备性与抗干扰性,同时也提升陆地系统的生态辐射效益及基于生态的经济效益。第五是要坚持植物的科学配置,通过加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辅助创造新的湿地生态系统。

2湿地河道治理的效益分析——针对城市防洪排涝

2.1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当下,成都市区及周边地区的“河道河长制”正在逐步落实的过程中,通过截污纳管和清淤疏浚对河道进行治理,加上“活水畅流”项目的配合,成都附近的多条河道中的水质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成都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河道河长制”的成效也是卓有成效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所以无论是从水利的视角还是园林环保、城市生活的视角看,我们都应该充分地珍惜并持续维护这得来不易的果实,反观“湿地河道”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治水理念,吸收借鉴了传统的方法结合当下的实际,充分利用绿化带的水生植物,还原了河流的自然并用自然的状态保障河流功能,大大加强了河道系统的自净能力,为一种全新的含有多种生物群落的的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打下了基础。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肺,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区域,成都市拥有多个河流系统,是为数不多的水系比较发达的内陆城市。随着“湿地河道”的深入推进,我们充分相信成都可变为一个美丽的“生态湿地城市”。

2.2促进河道“中蓄”功能的实现

当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的进步而言是一大动力,同时这一现实也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路网的建设与完善、合理规划城区发展方向、改善生态状况等等,多方面为“美丽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为成都市未来可持续性的绿色共享经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以城市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力愈发重要,这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针对水利方面,城市的防洪排涝功能及其实现是十分基础的一个方面,我们要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功能的实现、最大化控制并接地洪灾的不利影响、为成都居民的安全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传统的城市建设治水思想一般为“上蓄、中疏、下排”,目前的现状是城市的“上蓄”水库已基本完工,“下排”工程也已完成基础规划,要想加强排涝功能就必须利用排涝泵站强加排除,但是效益差、投资高,二者的极度不对称又是排涝泵站一直以来难以克服的难关。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成都市的“中疏”河道工程可以视作一个新的突破口,承担起防洪排涝的重任,充分发挥中游的功能。本文中所提及的“湿地河道”不仅调整了河道两岸绿化带的高程,使其保持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可以实现城市河道的“中蓄”控水的目标。举例而言,若河道30m,绿化带宽15m,应用“湿地河道”的相关策略,它的防洪效果可以相媲美于一条宽60米的河道。

2.3湿地河道设计断面

河道断面可以选择密排仿松木桩作为支挡结构,挡墙结构到设计墙顶高程应为2.3米,挡墙底高程抬高至护脚平台高程1.5米,为贯彻落实生态湿地河道的设计理念、结合地面的衔接、挡墙结构的稳定等多项因素,挡墙顶高程应保持在正常蓄水位下0.3米,是2.3米,挡墙顶处在正常蓄水位之下,上面利用绿化植被科学设计构成凹凸水面曲线。因为密排仿松木桩相对单薄,加之上部支挡不低,挡墙前侧可放置抛石护脚,宽1.0米。挡墙后侧大概2.0~12.0米设计3.0米宽的防腐木栈桥,栈桥底利用碎石填充,完成通透式结构,桥的两边可以设计水生、湿生植被,以达到栈桥与绿色植被相互融合的景观效果,市民在栈桥上休闲娱乐,观看周边的美好风景。

结语

城市化不断推进,本应为城市蓄洪卫士的城市低地上被大量的高楼大厦所占用,城市建设中侵占蓄洪要地,导致防洪排涝告急,这一情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在当下城市空间和水流系统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型的理念与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发挥河道防洪排涝功能,适当缩小河道管理区域,留出河滩,扩大河道的蓄洪容积,利用水生植物保护水质改善周边城市环境,珍惜我们已经取得的“河道河长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振宇,余玉龙.生态湿地在河道排涝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16(04):50-52.

[2]李振宇,罗涛,赵皓君.瓯海区南村、北村生态水系综合整治概念性规划[R].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2016.

[3]李振宇.浅谈景观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发展,2016(05):592-593.

[4]董哲仁,孙东亚.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5]薛健,井渌,汤丽青.园林与景观设计资料集:护岸与亲水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6]黄强,周昀,周详志,等.生态护岸技术在恩阳城区防洪工程的应用[J].北京: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08):68-71.

[7]蔡其华.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因素,完善水库调度方式[J].中国水利,2016(02):14-17.

论文作者:李银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湿地河道”治水理念在现代城市生态和防洪中的应用论文_李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