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相武[1]2001年在《新风利用与热回收的动态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论述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AAERE)和变新风量的节能机理。从分析中得出,使用AAERE和变新风量的空调系统节能与否和节能的多少与空气处理过程和室外气象条件相关。仅用传统的冬季、夏季典型工况的分析方法无法定量的分析使用AAERE和变新风量的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本论文采用在焓湿图上分区的方法,对有无AAERE、新风量可调与否的几种组合情况下一次回风全空气空调系统和两管制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的全年空气处理过程进行过程分析。该分区方法是在以往分区的基础上,结合AAERE和变新风量的特点,将送风点作为动态变化的状态点,将全年变化的室外空气参数划分为若干工况区,在不同的工况区采用不同的空气处理过程。该方法对分析AAERE和变新风量的节能效果、对使用AAERE和变新风量的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具有实用价值。 在分区的基础上编制了空调系统全年能耗分析程序。用全年逐时负荷和全年逐时室外气象参数来模拟室内外热扰,利用该程序对使用AAERE和变新风量的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进行模拟分析。分析了使用全热AAERE、显热AAERE和变新风量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对全国不同气候区的代表性城市使用AAERE和变新风量的节能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
苏欢[2]2017年在《空调冷凝热回收过程的热力学优化与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凝热回收是将空调排放的废热予以回收利用,用以制取卫生热水或生产工艺用热的一种技术手段。该技术可以减少冷凝热的直接排放,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满足热水或工业用热需求,缓解常规系统(常规空调器+供热设备)能耗大、能源浪费和环境热污染等问题。冷凝热回收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内外在冷凝热回收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冷凝热回收空调机组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对于冷凝热回收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包括:(1)关于冷凝热回收系统理论性能的关键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理论性能上限的探寻、理论最优构型的解析、系统性能的理论评价方法等等。不同于以单独制冷或制热为目标的空调/热泵系统,冷凝热回收过程的增加使系统性能的评价维度更为复杂,如何在理论上探寻系统性能界限并给予合理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对于既有冷凝热回收设备或者系统,部件匹配的欠合理导致整体性能差、能量浪费,甚至使系统提前报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了解工质的在系统内部的运行状态从而来判断既有系统的设计缺陷并提出合理的改造指导方案。针对冷凝热回收系统如何建立一套便捷可靠的反演仿真模型并通过反演计算来分析系统的不合理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冷凝热回收技术在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空调冷凝热回收的应用形式单一,带热水供应的空调设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冷凝热回收技术,然而冷凝热回收的应用范围远不止热水的供应。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医药研究的需求,手术室、生物试验室等恒温恒湿环境的空气处理设备需求迅速增长。开展空调冷凝热回收在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探寻一种高效节能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方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理论与试验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基于不可逆卡诺制冷循环的冷凝热回收热力学模型,在考虑热漏、传热热阻以及其它不可逆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了叁热源(高温热源,即周围环境;低温热源,即冷冻水等载冷剂;热回收热源,即热水、热风等载热剂)热力平衡方程。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总结逆卡诺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以制冷效率(ε)、热回收效率(εR)以及综合能效比(COPint)为优化目标,分别对全部热回收空调系统与部分热回收空调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优值区间概念,在理论上界定了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结构配比的优化取值范围,分析了热漏、热阻、摩擦等不可逆损失对目标值影响,并探讨了冷凝热回收系统的姻效率优化性能。其次,本文以一台风冷热泵冷凝热回收机组为研究对象,根据机组结构参数建立了基于热平衡与压力平衡的准静态反演方程,并测量了 一个周期的冷凝热回收运行过程的外部参数。利用反演模型反推整个冷凝热回收过程的内部参数变化过程、状态分布以及换热部件的工作状态。同时测量了机组的压缩机进出口制冷剂温度与实时功率、蒸发器进出口制冷剂温度等,用于验证反演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反演分析寻找该风冷热泵冷凝热回收机组在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再次,本文以我国中南地区某医院的洁净手术室恒温恒湿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分配的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处理方法。在设计条件下对比了不同空气处理方式的适用性与能耗状况,证明了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处理方法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显着的节能效果。提出了基于压缩机实验性能曲线拟合归纳式的广义有限时间热力学优化方法,并对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结构配比与性能系数进行了优化。同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动态负荷下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经济性能。最后,本文建立了一台组合式热泵热回收新风试验机组,对该机组进行了试验测试。分析了该机组的各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将实验测试结果与基于压缩机实验性能曲线拟合归纳式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实验结果与理论优化值之间误差以及导致这部分误差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为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在结构优化、性能评价以及优化改造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将能为空调冷凝热回收设备的优化设计、系统改造以及相关标准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林喜云[3]2006年在《空调系统热回收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文中认为当前,能源问题正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空调普及率的逐年提高,其能耗不断增加,其中我国建筑能耗中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而空调系统能耗的特点之一是大量余热的浪费。为了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充分挖掘预热与废热回收的潜力,考虑排风的能量损失与新风的能量投入,在空调系统中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利用排风携带的能量处理新风,可以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降低机组负荷,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同时,降低总能耗。然而,空调机组中短期气流循环以及空调系统的风管漏风,降低了空调系统的通风效率和热回收效率。风管系统以及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不紧密、封闭性不好,造成部分处理过的风不经过空调房间或热回收装置直接排到室外,自然它携带的能量也就直接浪费掉了。同时,风管漏风,为了维持系统风量,需加大新风量,新风量增加将引起风机轴功率增加,使得风机的能耗加大。本文根据这种情况,定性分析空调系统热回收装置的影响因素。并重新定义空调系统热回收的效率。着重分析漏风以及短期气流循环等因素对空调系统的影响。通过公式推导,结果表明由于气流的短期循环和漏风的影响,使得空调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效率大大降低,热回收装置的回收效果不明显。评价一个热回收装置是否合理,单从能量方面来说,就要看这个系统回收的能量是否大于辅助设备消耗的能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热回收评价方法-纯能量收益法。此方法不仅考虑了空调热回收系统回收的能量,同时考虑空调系统为热回收而附加的设备能耗。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分析,此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同时,在经济分析方面,文章采用新的经济分析方法,计算出武汉地区的不同功能建筑物空调系统单位风量可接受的全热交换器的价格,这一点将对武汉地区以后的实际工程项目中热回收装置的选用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方便的,更切实可行的方法。
阚静[4]2007年在《重庆市某公共建筑能耗审计与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能耗高、发展速度快,导致建筑用电量的急剧增加,这使得做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因此有必要了解重庆市的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对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审计分析,针对其特点,提出切实有效的节能方法。本文以重庆市某商业街为例,对其运行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并采用能耗模拟软件DeST进行能耗模拟,分析了该商业街的负荷特点。分析餐厅的负荷特征,并采用了正交试验法和方差分析法,得出了影响室内负荷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提出适合自身负荷特点的节能方法。本文根据对该商业街模拟,分析了各种节能措施的节能效果,找出了重庆市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①采用节能型外窗、外墙对餐饮类建筑的节能效果不是很明显;②适当的降低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可以实现较可观的节能效果。③采用变新风全热回收,节能效果明显。④对于该商业街采用夜间通风,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⑤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天然冷源(新风),对全年空调系统节能意义重大。本文对典型的公共建筑能耗特点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有效的节能途径。对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陈灿[5]2011年在《夏热冬冷地区新风能耗特性及其处理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调系统的节能对于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它又必须建立在保证空调室内的卫生条件和舒适度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措施降低新风能耗,是实现“节能建筑”和“健康建筑”二者平衡的一大切入点。本文研究了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建筑新风系统的能耗特性和在该地区应用排风热回收技术的节能性。本文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叁个典型城市(南京、重庆和武汉)典型年气象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节能季节划分标准计算确定了这叁个城市的空调、供暖季节起止日期,并且通过对空调季节的逐时计算,分析了该地区新风负荷中显热和潜热负荷的构成比例。并进一步对南京地区的办公、酒店和住宅叁类典型建筑的实例进行全年能耗模拟,以此为基础分析这叁类建筑中新风系统的能耗特性。本文计算比较了南京、重庆和武汉叁地应用排风热回收技术理想条件下全年可回收的能量,以此分析了排风热回收技术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进一步根据南京地区室内外焓差的分布,计算了居住建筑中应用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机的节能效益,以及为确保该换气机全年运行的节能性所需要进行热回收的最少时间,提出了该地区的居住建筑应用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的节能运行模式。本文对板翅式全热交换器和表冷器的换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各自的数学模型,通过Visual Basic平台编制了仿真软件,并利用其他研究者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合工程经验设计了一种适合单户住宅使用的全热回收式新风处理机组,利用编写的仿真软件对其中的全热交换器和表冷器进行了辅助设计和校核。
刘鹏[6]2017年在《兔舍中热回收通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寒冷气候下,为维持家兔生产所需的基本温度或者降低维持舍温的能耗,兔场通常会降低兔舍通风量,而由于通风不足导致的兔舍内高浓度有害气体直接危害家兔健康。在兔舍这类密闭式畜舍,减少高通风率带来的热量损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暖通空调系统中的热回收通风(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HRV)是一项能够有效减少通风能量损失的节能通风技术,利用排风预热(或预冷)新风来降低通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密闭畜舍这类建筑产热负荷高,且需要较高的通风率来维持舍内空气质量,HRV在这类建筑中应用潜力大。本论文首先分别在北京和宁波的兔舍安装了民用一体式小型HRV,发现运行这种HRV的兔舍内氨气浓度没有显着下降,表现为通风效率低下。同时发现设备存在成本高,安装难度大的问题,不适合在畜舍中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设备的结构、安装方式和配比参数进行了计算和调整,研制开发了更合适畜舍使用的新型HRV系统,使其能够满足高通风率、高热回收效率、不易结冰、不易积累灰尘和设备投资回报期限短等设计要求。然后分别研究新型的HRV在中国东北、华北、东南几个不同气候特点区域的兔舍中运行的效果。并使用DeST软件建立建筑热平衡模型模拟研究气候、建筑围护结构、通风率、饲养密度等因素对兔舍温度和HRV运行效果的影响。在华北地区寒冷气候条件下,舍外气温为-1O℃-10℃,新型的HRV能够在不显着影响舍温的情况下,使舍内NH3和C02浓度降低48%和53%。设备的显热效率和能效比分别为65%和5.7,均达到节能标准。配套HRV的送风方式,均匀开孔送风组织方式在提高舍内气温分布的均匀性,以及降低舍内气流速度方面优于一端送风的方式。在东北严寒气候下运行新型的HRV时,设备最多能够耐受-15℃的低温。在舍外气温为-15℃~5℃、兔舍不供暖条件下,该HRV同样能够在不显着影响舍温的情况下,分别降低C02和NH3浓度27%和15%。当舍外气温降至-25℃~-5℃、兔舍有锅炉供暖的条件下,将HRV与锅炉供暖结合,利用锅炉房预热寒冷的新风,HRV可以在-25℃的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而不会结冰,同时间接地提高了锅炉的供暖效率。在东南地区夏季炎热气候下,将空调降温与新型的HRV结合,兔舍内能够维持25~28℃的适宜家兔繁殖的温度。系统中HRV显着降低了兔舍内NH3和C02浓度,尽管因通风引起舍温升高为1.4℃,但没有对家兔的热应激水平产生负面影响。HRV的显热效率和能效比分别达到63%和3.5,与HRV的结合使空调能耗降低10.2%。推荐在舍内外温差高于5.1 ℃的情况下运行HRV。东南地区冬季气候温暖,只适合在夜晚气温较低的阶段运行热回收通风。使用DeST建立兔舍热平衡模型,模拟研究了兔舍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门窗的密闭性、饲养密度、兔舍最小通风率、热回收通风等因素对兔舍内的气温温度影响的程度,发现通风率和建筑密闭性对舍温影响最大,占到权重的约80%。与常规机械通风相比,使用热回收通风舍内的气温能够提高3.6~5.9℃。
陈京国[7]2007年在《空气热回收装置在非常规情况下节能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于是,国家相关设计标准实施了新的新风量标准。但是,对新风处理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等量的已经被处理到室内状态点的空气被直接排到室外,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于是,考虑使用空气热交换器对回风能量进行回收。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全热交换器是一种有效的空气热回收设备,它能够将回风中的部分能量回收,对新风预热。在同样条件下,全热交换器回收的能量大于显热交换器,但由于全热交换器不仅要求热交换表面传热性能好,还必须具备很好的传湿性质,故全热交换器的初投资和维护费均高于显热交换器。因此,在回收排风余热时,不能无条件地选用全热交换器,而应该结合新风能耗中潜热和显热的构成比例以及回收效率合理地选择排风能量回收装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更多关心的问题。而公共建筑的热舒适性更为人们所关注。尽管有很多文献给出了保证室内热舒适性的温、湿度值,但是,室内人员的服装和年龄等对热舒适性均有影响。本文通过对该上海的公共建筑的冬季室内热环境进行观测,系统地分析冬季室内热状况特征和变化规律,通过编程得出了五个典型城市的冬季热舒适温度,以为有效地改善室内热环境提供设计依据。在冬季,一些人员流量较大公共建筑,室内产热产、湿量较大,若仍然通过空气热回收装置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处理,有可能增加空调负荷。本文通过选择位于不同气候区域的五个代表性城市,根据其整个冬季的室外空气温、湿度的逐时变化数据,对新风负荷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气候区域冬季的新风负荷的特征,分析了全热或显热换热器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在夏季,对室外有除湿要求的新风来说,处理过程比夏季无除湿要求和冬季的新风处理过程要复杂。处理方式和室外新风参数的不同,使得空气热交换器的回收的效果也不同,加上热回收装置初投资的影响,选用初投资较高的热回收装置就有可能没有意义。本文分析得到了冷却顶板与置换通风结合系统和冷却顶板与上送风结合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的新风负荷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单独采用空气全热交换器或显热交换器以及将不同热交换器搭配使用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节能效果,并给出了空气热回收装置的选用方案,以便为不同地区空气热回收装置的选用提供参考。
季永明[8]2013年在《北方地区居住建筑通风热回收技术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我国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率不断提高,建筑外门窗气密性也随之提高。外门窗气密性的提高减少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室内的新风量,室内精装修增加了室内污染源,二者综合作用下,在我国北方地区居住建筑中出现了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的现象。居住建筑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之间产生了矛盾。兼顾建筑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本文提出了在北方地区居住建筑中采用集中式机械通风热回收系统的解决策略,并重点对其节能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实测北方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气密性入手,了解新建居住建筑气密性现状;然后以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北方地区典型城市居住建筑冷风渗透耗热量比例;其次以典型城市为例,模拟分析居住建筑采用了通风热回收技术之后的节能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节能评价指标;最后对热回收机械通风系统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时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本文实测了大连地区10户新建居住建筑的整体气密性,提出了一种计算建筑自然状态下冷风渗透量的简便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大连、沈阳、哈尔滨地区建筑自然状态下冷风渗透量进行了计算与讨论。实测结果表明,所有被测对象建筑整体气密性均小于3.0次/h,低于自然通风时欧洲标准对建筑气密性的限值,多数被测对象接近机械通风时对建筑气密性的限值(1.5次/h)。建筑自然状态下冷风渗透量计算结果表明,忽略热压作用与室外风向变化、假定建筑缝隙最长面面向主导风向时,大连、沈阳、哈尔滨地区采暖季建筑平均换气次数分别为0.46次/h、0.28次/h、0.24次/h,不满足最新的ASHRAE标准中相应规定。分别采用缝隙法、换气次数法、实测法计算了建筑的冷风渗透耗热量。计算结果表明,实际情况下,大连地区、沈阳地区、哈尔滨地区建筑冷风渗透耗热量比例分别为29%、23%、22%左右,小于建筑外墙、外窗等部位相应值,但是换气量不能满足节能标准相应规定;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进行通风(0.5次/h),大连地区、沈阳地区、哈尔滨地区冷风渗透耗热量比例分别为31%、35%、36%,将高于外墙、外窗等部位耗热量比例。采用DeST软件模拟分析了北方地区典型建筑安装集中式机械通风热回收系统之后的节能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指标评价其节能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采用集中式热回收机械通风系统之后,居住建筑节能效果明显。当系统连续运行、采用显热回收、热回收效率为60%时,与未采取热回收时的建筑物耗煤量相比,哈尔滨地区、沈阳地区、大连地区依次降低为原有值的77%、78%、75%。系统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忽略建筑改造费用、系统配套设施费的前提下,系统单位面积初投资仅为19.5元/m2,动态追加投资回收期均小于4年,远远小于设备寿命周期,经济效益明显。
马季[9]2016年在《内冷式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亦如火如荼的展开着。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由于其特有的空气处理方式,在最大限度的保证室内热湿环境舒适性、提升空气品质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因此,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进行持续的研究是营造低碳、绿色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由于其在室内空气处理过程中,基本能够实现热湿解耦处理,在室内环境控制方面能够及时适应室内热湿比的不断变化,从而可以为居住者、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热湿环境,对于需要维持室内恒温恒湿的工艺性空调系统来说,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亦具有明显的优势。该系统中、由于能够实现热湿解耦处理,因此使得夏季高温冷源的利用成为可能,可利用的自然高温冷源包括地下水、江河湖水等。若采用传统的机械制冷,可大幅提升制冷机组的蒸发温度,进而显着提高机组能效,降低机组能耗。双温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系统中采用了高、低温两种不同的冷源。现有的部分空调系统中,系统中只提供低温冷源,随后将低温冷水与常温水混合之后,或通过在低温冷源与冷冻水之间采用换热器来制取高温冷水,从而实现“双冷源”,但采用这种方式的“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因为其完全没有体现出系统采用高温冷源的优势。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内冷式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属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一种形式。在该系统中,高温冷源承担建筑室内绝大部分显热负荷,低温冷源承担室内全部湿负荷以及部分室内显热负荷,新风负荷的承担情况根据系统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理论上来讲,热回收技术可以减小冷热源容量,由于空调冷热源系统能耗在整个空调系统能耗中占有较大比例,从而明显改善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效,但在内冷式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在新风回风之间采用热回收技术后,将使得低温冷源冷凝器的冷却条件相对变差,影响低温冷源能效。同时热回收装置的设置会提高风系统阻力,致使风机能耗增加。因此,采用热回收技术后系统的整体能耗并非一定降低,需要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论证。为此,通过验证该系统在重庆某办公建筑的应用效果来对系统进行评价,同时对该系统的结构提出几种改可行的进措施,对改进效果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最优系统形式。本文中,通过建立该空调系统各部分的数学模型,利用Simulink软件形成空调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制冷季外部气象参数和建筑逐时负荷的输入,得出系统整体的能耗和平均COP,对采用不同改进措施后的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对内冷式双温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以及其改进形式的节能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为内冷式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设计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杨宗瑾[10]2011年在《基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空调系统全年节能效果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是一种在满足室内新风要求的前提下,对新风进行夏季预冷,冬季预热,回收室内排风中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装置,尤其是在室内外温度相差较大的地区,节能效果更加明显。本文在阐明不同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特点及其回收能量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新的分析方法即将空气处理过程的分析在焓湿图上进行分区,将送风点作为实时变化的状态点,将室外新风状态在焓湿图上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不同的处理过程,从理论上分析其全年(春、夏、秋、冬)的能量回收情况,进而提出应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理论判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在特定的室外气象条件下是节能的,具体回收能量的多少是随着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仅用传统的冬、夏季典型工况的设计方法无法正确判断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节能效果,过渡季节的能耗也必须考虑在内。要对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节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必须通过全年的动态分析才能实现。利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对带有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建筑物进行实时模拟,得到了全国不同室外空气参数下的新风能耗份额,分析比较了是否使用热回收装置、分别使用显热与全热热回收装置的新风能耗。在全年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在过渡季节的新风能耗情况进行了研究,用数据来说明过渡季节采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到底节能,节多少能或者耗能、耗多少能。在换热器实验台上,对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在冬、夏季工况下的新风负荷能耗进行了实验,将所得的新风负荷数据与DeST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使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确实可以实现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在全年不同工况下的新风能耗模拟,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DeST模拟的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在全国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以及过渡季节新风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项目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课题“间接蒸发空调热回收技术研究”(编号:2008-K1-29)的子课题。
参考文献:
[1]. 新风利用与热回收的动态分析与研究[D]. 邱相武.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1
[2]. 空调冷凝热回收过程的热力学优化与反演方法研究[D]. 苏欢. 湖南大学. 2017
[3]. 空调系统热回收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D]. 林喜云.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重庆市某公共建筑能耗审计与节能研究[D]. 阚静. 重庆大学. 2007
[5]. 夏热冬冷地区新风能耗特性及其处理方式研究[D]. 陈灿. 南京理工大学. 2011
[6]. 兔舍中热回收通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D]. 刘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7]. 空气热回收装置在非常规情况下节能效果的研究[D]. 陈京国. 东华大学. 2007
[8]. 北方地区居住建筑通风热回收技术应用分析[D]. 季永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9]. 内冷式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优化研究[D]. 马季. 重庆大学. 2016
[10]. 基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空调系统全年节能效果分析与研究[D]. 杨宗瑾. 山东建筑大学. 2011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热回收论文; 动态分析论文; 新风机组论文; 空气能空调论文; 气密性论文; 建筑能耗论文; 空调新风系统论文; 通风系统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空调回收论文; 室内建筑论文; 冷凝温度论文; 温湿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