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萨满教历史存在探析

满族萨满教历史存在探析

闫超[1]2004年在《满族萨满教历史存在探析》文中提出萨满教是原始宗教,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且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才走向衰落,甚至现今社会仍然还有很多遗存。对于一个随着历史发展而一路走来的古老原始宗教的研究,是我们研究社会变迁、朝代更替和人类发展的一个有力的辅助和必要的补充。萨满教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密不可分,在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其发展时,萨满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不研究萨满教就不会真正了解这些民族以及这些民族的历史与发展。满族是在萨满教核心区域内诞生并成长起来的一个民族,有着丰富而又典型的萨满教传统。本文以满族的萨满教为切入点,探究满族及其先世与萨满教的关系,也是对萨满教发展与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考察。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和讨论了满族萨满教的各种崇拜:自然的原始崇拜、动植物图腾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对于这些崇拜,运用史料、考古、调查和神话传说等予以说明,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部分对满族及其先世民族整个族系的萨满教发展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与比较,从中看出了萨满教在满族族系中的发展与变化,也就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自己。对于满族先世民族的各个历史阶段,首先阐明了其时代的历史经济状况,然后再论述其时的萨满教历史存在;对于女真统一为满族以后萨满教的存在形式,发展过程,乃至延续到现今社会的文化遗留,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探讨。文章在结语部分,对萨满教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满族萨满教以自然为基础,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在不断的进行自身完善的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规范,最后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而逐渐走向没落。

董安妮[2]2016年在《黑龙江省阿城满族萨满文化研究》文中指出萨满教是自古流传于通古斯语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它不是创生的,并没有明确的创始人,其信仰的传播是在部落、氏族、民族社会中自发形成并流传至今的。在信仰萨满教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教信仰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作为满——通古斯语族的一员,满族和其直系祖先女真族一直都有萨满教信仰的传统,其所聚居的地带至今仍然保存着萨满教信仰的文化遗存。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满族的萨满教信仰正处于一个濒于消亡的过程。满族萨满文化的精髓正在不断遗失,信仰范围也正逐渐缩小,是个亟待挖掘抢救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本文以阿城满族萨满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金代女真族萨满的传承脉络为线索,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查了满族萨满教信仰在女真族旧皇都的传承现状,系统地思考了满族萨满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阿城满族萨满文化的研究,为中国整体的萨满教研究做了地域上的补充,为新时期传统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此章节包括选题的缘起,本课题研究的理论、现实意义以及创新点,研究范围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章末为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阿城满族的历史沿革与萨满文化的现状。第一节考察了阿城的概况,包括阿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情况。第二节探析了金代女真族的历史渊源、生活方式以及萨满教信仰,以此为下一节做铺垫。第叁节介绍了满族与女真族的族系渊源和文化继承情况,重点说明了满族对女真族萨满教信仰的继承。第叁章,阿城满族萨满教。这一章以金代女真族萨满的传承脉络为线索,通过对萨满教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笔者田野调查资料的研究,分析了满族萨满教的信仰体系、萨满的产生、培训方式、萨满的职能以及满族萨满家祭的方法第一节阐述了萨满教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叁类信仰表现。第二节介绍了神灵选中、氏族继承、老萨满选徒叁种萨满的产生方式,萨满神歌、萨满舞蹈、萨满鼓点等各方面技能培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萨满的职能分为宗教信仰职能、凝聚团体职能和占卜治病职能。第叁节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总结了满族萨满家祭中祭祖、祭神杆、祭树、祭星以及巴勒墨祭祀的方法。第四章,关于阿城满族萨满文化的思考。第一节对比了萨满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了阿城满族萨满文化的特征。第二节结合了实际情况,探讨了满族萨满文化的价值。第叁节阐述了在中华个民族融合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满族萨满文化在传承中的历史性遗失和濒危的状况。最后一节在综合满族萨满文化的特征、价值和遗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措施。第五章,结语。主要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以及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建议。

赵姝慧[3]2016年在《满族萨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萨满教是世界性的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个地区,信仰民族众多。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及其先民,位于世界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因而满族萨满信仰十分具有代表性。萨满信仰贯穿于满族历史发展的整个时期,信仰萨满文化是满族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渗透到满族生活的各个领域,时至今日,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有遗留并一直传播。满族萨满文化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珍贵丰富,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但目前萨满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状态良莠不齐。现存的开发园区、呈现方式存在萨满文化内涵缺失、表现形式单一、宣传与内容不对等等不足之处,原本吸引旅游者的神秘猎奇文化变成了平淡无奇的讲解、走马观花的表演和过度开发的迷信仪式,引起学术界和旅游开发企业的反思。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真实、客观地将萨满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展示出来十分必要。一方面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态度,另一方面这是旅游企业对旅游者负责任的开发方式。当前再次提出对萨满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是照搬照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现象,更不是过分夸大或贬斥萨满文化带来的影响,而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视角,依据历史研究的严谨范式,针对现今萨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与内容展开分析和论证,提出符合满族萨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对策。

张爽[4]2009年在《满族萨满教衰落的原因探析》文中提出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又勇敢的民族,她对开拓我国辽阔的疆域,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都有过卓越的贡献。而满族萨满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这个民族成长与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萨满文化,一直是萨满教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清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满族社会发生了剧烈变迁,满族萨满教也经历了不平凡的演变历程。论文立足于历史学的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究了满族及其先世与萨满教的关系,分析了萨满教对满族群体乃至整个满族社会的影响,总结了萨满教在满族社会衰落的原因,通过这些研究,全面揭示了满族萨满教的真实面貌,相信这一探索,无论在萨满教还是满族史领域都将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共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有关萨满教的研究状况及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对满族萨满教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将萨满教分为满族先世和满族两个阶段,逐一的探讨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以及女真统一为满族以后各个时期的萨满教及其演变特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中体现了萨满教在满族族系中的发展与变化,为后文的研究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第叁部分,为满族萨满教衰落的原因,这是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满族入关后,随着满族社会封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萨满教与封建文化、封建集权统治的不可调和性也日益突出,从而注定了它无法改变的衰落命运。分别从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需要、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迅速传播及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以及萨满教自身存在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对满族萨满教在清代满族社会衰落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揭示出萨满教的衰落是满族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原始宗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消亡的必然规律。第四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逐渐放弃了古老的萨满教信仰,但萨满教并没有消亡,它经过演变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仍然影响着满族人的思想与行为,成为一个难以割舍的萨满教情结。萨满教属于残留于现代文明世界上少有的原始文化遗存,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发展。

李婉滢[5]2013年在《试论二十世纪末以后影响萨满音乐发展的因素》文中指出萨满教产生于远古时期,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国际上称萨满教为“Shamanism”,“萨满”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的音译。中国北方地区阿尔泰语系有七个少数民族信奉萨满,即: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和达斡尔族。2005年国际教科文组织将萨满文化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掀起研究萨满文化的热潮,学者们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对萨满文化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和总结。目前对于萨满音乐的研究多为本体研究,即分析萨满神歌的旋律、唱词、神鼓的演奏方式等,对于二十世纪末以后萨满音乐的发展情况的研究比较少见,对于影响萨满音乐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末以后中国地区七个少数民族萨满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影响萨满音乐发展的因素,希望读者对二十世纪末以后的萨满音乐发展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张殿典[6]2012年在《满语词语与满族萨满教文化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萨满教文化一直是国内外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多是以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角度作为出发点,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特别是从满语词语的义项出发,系联满语中音义相通的词作为研究萨满教文化的切入点和主要材料的研究成果尚且未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满文文献和满族神话等材料,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满语词语与萨满教文化的关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满语词语和与之相关的萨满教文化,不是对满族萨满教文化做全方位的描写,而是以满语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具有音义相通关系的满语词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发掘它们所反映的满族萨满教文化的信仰、观念、行为等方面的信息,既证实了目前已有的萨满教文化的一些理论与观点,也进一步证实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证实了民族语言是研究民族文化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这一探索无论是在萨满教研究还是在满语研究领域都具有创新意义。

白彦伟[7]2015年在《满族萨满教舞蹈宗教文化元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民族艺术经受重大考验。作为满族艺术精华的集中体现,满族萨满教舞蹈需要艺术家的积极整理和保护。探索满族舞蹈当中蕴藏的深厚宗教元素,是延续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从舞蹈形态与意境呈现的双重角度,分析满族萨满教舞蹈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元素。

张黎黎[8]2017年在《渤海宗教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隶属于唐王朝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粟末靺鞨的杰出首领大祚荣率其族众“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建立震国。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使崔忻于黄金山阴凿两井并刻石题名“永为记验”,这成为唐朝册封大祚荣的历史信物,也是渤海国与中唐确立臣属关系的见证。从此以后,一个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建立起来的“海东盛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从高王大祚荣建立震国,到后唐明宗天城元年(公元926年)契丹攻灭渤海为止,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渤海统治者靺鞨人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行了开放性的文化政策,努力学习唐王朝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宗教始终伴其左右,除了本民族固有宗教——萨满教之外,在与唐朝的密切接触中陆续接纳了佛教、儒学与道教。本文共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是以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内容的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其次梳理了渤海萨满教、佛教、儒与道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文献综述;最后对于本文提到的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出界定;第二部分是渤海的萨满教,首先分析了萨满教产生的背景、特点、被渤海人接纳的原因;其次梳理了肃慎族系萨满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指出渤海萨满教是作为勿吉、靺鞨与女真萨满教的中间环节存在;再次,对于渤海萨满教的崇拜对象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几方面入手,以渤海先民及后裔的生活习俗、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为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对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从萨满职能、法器、主要活动叁方面分析;最后探讨了萨满教在渤海的信仰分布区域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叁部分是渤海的佛教,首先介绍了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及传入渤海的概况;其次梳理了佛教在渤海的流传情况,包括佛教的发展阶段、佛教的流派、僧侣阶层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和佛教的特点与历史功能;再次,概括了渤海与唐朝、日本的佛教交流;最后整理了渤海的佛教遗存包括佛寺遗址、佛像、佛塔等;第四部分是渤海的儒与道,首先把儒学认定为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然后讨论了儒学在渤海的发展情况,对社会生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最后,关于道教的内容主要有渤海道教的传入和渤海人信奉道教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是结论,对于渤海的宗教信仰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得出渤海宗教文化凝结着封建鼎盛时代高度发达的唐文化特色,尽管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并具备自身的风格,但总的来说,仍是唐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结论。

朱思锦[9]2017年在《满族家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满族家祭指的是满族内各个姓氏以血缘族姓为联系而举办的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仪式最初起源于萨满教,它是萨满教的一种集中表现。清代以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及规范,而逐渐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满族家祭是家族宗教文化,也是家族的一种民俗文化,但是近些年来它已经逐渐丧失了其宗教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全家平安喜乐。满族家祭因具备着萨满属性,因而其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作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很好的载体。近些年来随着满族家祭的复兴,各界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满族家祭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满族家祭作为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例,来阐述满族家祭的现状、满族家祭的具体仪式过程、满族家祭的属性以及满族家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本文除去绪论与结束语部分,共可以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吉林省九台市这个调查点的基本人口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对该地区的满族家祭传承现状进行介绍,针对满族家祭的传承现状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说明:满族家祭形式上的传承、满族家祭具体仪式上的传承以及满族家祭神职人员的传承上。第二章则主要阐述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村瓜尔佳氏罗关家族的满族家祭仪式,选择该家族的主要原因是其满族家祭仪式保存相对完整,而且其满族家祭仪式具有代表性。第叁章则主要是根据第二章所论述的满族家祭的具体仪式过程,进一步分析满族家祭与萨满教的联系与区别。第四章则主要是依据前叁章的内容,进而分析满族家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从已经取得的成绩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性分析。

孟飞[10]2011年在《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开始传入中国,并得到中国音乐界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在近叁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萨满文化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但在黑龙江有关萨满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意图通过对牡丹江地区满族萨满祭祖仪式过程的研究,并以某一姓氏的萨满祭祖仪式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行为背后隐含的深层思想。本论文的题目是《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满族四赵姓氏之一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及理论研究等手段,探索赵氏萨满祭祖仪式中音乐的作用与功能,挖掘深藏于文化局内人大脑的内在文化内涵,并将之最内在的文化地图描述出来。本研究基于对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相关信息(地理历史、人口、社会环境等)及萨满祭祖仪式整体过程等方面的考察,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从四方面入手进行论文写作:一、满族萨满祭祖仪式研究综述。通过对满族萨满教整体历史的考察,追溯满族萨满祭祖仪式的发展轨迹以及牡丹江地区满族萨满祭祖仪式的现状。二、牡丹江地区赵氏家祭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民族志志述。从宏观的角度概述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相关背景,并对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过程、使用的器物、祭祖仪式的保存与延续现状及赵氏萨的传承进行详细的阐释。叁、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此部分将从音乐在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中的使用、祭祖仪式中音乐形态结构(包括音乐的曲调、节奏、舞蹈、歌唱等)入手,对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中的音乐进行分析。四、赵氏祭祖仪式音乐文化解释。此部分笔者将结合两年来对赵氏进行田野考察时所搜集到的素材和通过图书查阅、网站搜索等方法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初步探究这些音乐现象背后所特有的文化价值,并挖掘深层的社会内涵。这一部分中将重点论述音乐在祭祖仪式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局内人思想层面和灵魂观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满族萨满教历史存在探析[D]. 闫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黑龙江省阿城满族萨满文化研究[D]. 董安妮.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

[3]. 满族萨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赵姝慧. 黑龙江大学. 2016

[4]. 满族萨满教衰落的原因探析[D]. 张爽. 新疆师范大学. 2009

[5]. 试论二十世纪末以后影响萨满音乐发展的因素[D]. 李婉滢.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满语词语与满族萨满教文化关系研究[D]. 张殿典. 黑龙江大学. 2012

[7]. 满族萨满教舞蹈宗教文化元素探析[J]. 白彦伟. 文化学刊. 2015

[8]. 渤海宗教信仰研究[D]. 张黎黎.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9]. 满族家祭研究[D]. 朱思锦. 黑龙江大学. 2017

[10]. 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D]. 孟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满族萨满教历史存在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