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熙宁变法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论文_张卫莎

略谈熙宁变法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论文_张卫莎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大变法是北宋年间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变法领导指挥人物的王安石,其诗歌创作与变法的走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安石在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在文学领域中具有突出的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关键词:王安石诗歌创作;熙宁变法;诗歌风格变化

1.前言

王安石作为历史著名人物,无论是从其政治生涯,还是其诗词歌赋方面,都被世人研究的比较透彻,对于王安石诗歌创作风格是受熙宁变法的影响,当代学者大多是持支持观点的。王安石从变法初期的思考和准备,新法推行时的自信和坚定,到新法受挫时的坚持与纠结,变法变异时的悲愤与超脱,时事变易,他的心态不同,这些都能从其诗词散文中探得一二。通过熙宁变法与王安石诗歌创作风格关系的个案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王安石变法,也可以更加具体、深刻地认识到宋代文人政治与宋代文学发展提供的独特的文化生态。

2.熙宁变法之前王安石诗歌风格风格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的特质。年长后,跟随父亲王益周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到了民间疾苦。此时的王安石由于自己人生经历比较顺利,心态还算是比较安逸的,并没有被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太过影响,其诗歌风格还是比较趋于借古喻今,用议论的风格表达自己豁达心态。《次韵子履远寄之作》是王安石读书应举时期的一首作品,“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禄何时召子云。直使声名传后世,穷通何必较功勋” 。虽然这首诗并没有过多写到王安石的经历,但是诗人的豁达情怀在其中可见一斑,该诗通篇情感舒缓,可见王安石早年经历并没有遇到坎坷,较为顺利,这也为其后来的初入政坛的豪情壮志立下了主基调。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被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此时王安石写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较为著名的诗——《登飞来峰》,这篇包涵自己政治抱负的诗词开启了自己的政治与诗词相辉映的生涯,由此开始,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政治影响。

宋熙宁元年(1068年)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之前他虽然有些不少政绩,在鄞县做出了成绩,但是自己距离自己上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表达自己变法意愿已经十年了(嘉佑三年王安石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而此时朝中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借此时机,作了一首《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3.熙宁变法时期王安石诗歌风格的转变

熙宁二年到熙宁六年是变法的高潮期。这个时期王安石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少,许多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与变法紧密关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的不少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于变法的决心和意志,在《孟子》一诗中,反映了他所坚持的变法核心主张——经世致用思想,同时表明自己的抱负,就是要像孟子一样坚持阐明儒家道义,并达到以此治国目的。“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仅仅两句就表达了王安石这种不随流俗、独立不移的孤高思想性格。

从熙宁七年到熙宁十年,王安石的变法事业经历了诸多波折,此时是变法的衰变期。随着改革的渐渐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这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击。但是王安石也不是一个坐以待毙之人,面对众多保守反对派的攻击,他也用诗歌来反击,在其《众人》一诗中如此写道,“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此诗说出了王安石的喜怒不由众人的议论而改变,王安石用平易的语言,有力的回击了反对派的非议,这首诗也在侧面表达出了王安石自己不畏流言的勇气和要坚持变法到底的决心。

4.熙宁变法后王安石诗歌风格的转变

在经历了政治改革的失败以及爱子早逝的双重打击, 晚年的王安石心中充满着无限的痛苦与寂寞, 他开始改变以前那种通过写诗抒发政治抱负和针砭时弊的习惯, 更多地将自己个人感情融入到诗歌中, 由前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转而着力发挥诗歌的抒发情感功能,注重用诗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而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的特点。

对政治上的失败、个人间的恩怨情仇感到厌倦,故乡田园之情在此时油然而生,王安石熙宁后期的诗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对故乡田园的向往和故乡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在《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一诗中写道,“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王安石诗歌思想意蕴深厚, 诗歌艺术表现深曲精巧,具有韵味无穷的效果,这正是他晚年诗歌“ 精深华妙” 之处,也是王安石晚年诗能够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之所在,而这所有的美感却都是来自于看似失败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成功了一辈子,但却没有使变法推行百世,令人感慨万千。

结语

熙宁变法无论是对北宋还是说对于王安石政治生活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其对于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无疑的最大而又深远的。从嘉祐初年变法的准备期、熙宁前期变法的高潮期,到熙宁后期变法的衰变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政治局势,不同的地位和心态,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分明的轨迹。通过对熙宁变法中王安石诗歌创作风格变化的个案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王安石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可以更加具体地、深刻地认识到,宋代文人政治对于宋代文学发展的提供的文化生态,已经成为文学发展自身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卫莎(1989.09—),女,山东省青岛人,聊城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张卫莎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略谈熙宁变法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论文_张卫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