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 《人生 》蒙译本中修辞再现策略
○ 通力嘎
(河套学院 蒙古语言文学系,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 要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 文学翻译; 修辞再现; 蒙译
译者的任务是在译文里并置修辞模式,恢复修辞的文化功能,在翻译中再现修辞模式。[1]133-134然而,鉴于在翻译中重建修辞是一个颇具偶然性的过程,新建的目标语修辞系统要与目标语的规范标准相吻合,由此便导致了本土化的修辞,但仍与源语文本优雅的修辞相匹配。[1]134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双重要求下,译者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笔者通过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概括总结出译者要依据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策略来完成文学作品的修辞翻译再现。
一 、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
蒙汉民族语言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着诸多的差异,但由于长期的共处,在思维方式与审美形式上二者有着共同之处。在蒙汉文学作品互译中读者对于本民族语言中不存在的语言表达形式也能够理解和欣赏,为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对修辞再现的策略应该“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的修辞审美色彩。原文中一些民族文化特色较突出的熟语也是考验译者的棘手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以直译方式进行修辞是保留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1)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
目前,该软件的最新版本为2016年1月4日发布的RESRAD-BIOTA 1.8,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使用。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64)
(2)尿泡尿照照你们的影子,看配不配。
作为平衡所涉不同利益的有用工具,在投资条约中列入文化例外或冲突条款,在实践中已有先例。例如,2005年5月28日,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四国签订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以下简称TPSEP),建立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TPSEP认识到有必要促进旨在保护有关国家文化遗产的文化政策,该协议中规定了针对文化方面的一般例外的情况,包括有形财产(考古和历史遗址)及其无形财产(创造性艺术),目的在于保护具有历史或考古价值的物品或特定地点。
(路遥《人生》)
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及渗透性,文化的渗透性可以使文化的民族局限性受到制约,使共性不断扩大。在翻译客观的文化特征时, 译者不能只拘泥于逐字翻译,而需要在通晓两种互译文字、两种文化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 “再创作”。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71)
文学语言是贴近生活的,每个民族都会根据自己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事物作比喻。例(1)原文中“牙齿”比喻为“白玉米籽儿”,就是农耕民族生产的具体表现。蒙古族人们自古以来很欣赏珊瑚,生活中常用珊瑚制作精美的饰品,镶嵌各种器具,对珊瑚并不陌生。因此译语中将“洁白的牙齿”比喻为“(白珊瑚)”。译语中对原文修辞进行再现时结合本民族价值取向,凸显出了民族文化特点,再现了本土化修辞。
例(2)里出现了惯用语“尿泡尿照照你们的影子”。惯用语在语体上,是典型的俗语,取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行于口语之中。惯用语大多来源于口语,所表达的事物也是劳动人民相当熟悉的。甚至许多惯用语的表达有些粗俗,是文雅的场所不常用的。这类词语中所蕴含的修辞文化意蕴更为显著,翻译起来更为棘手。如果译者将此类惯用语归化为译入语的等义词语来代替,便无法传递原文中文化意蕴。这种情况下,译者索性以直译的形式译为“(尿里照照自己)”,将原文中的惯用语照搬再现给读者。这种译法一时间可能会给读者在意义理解上造成模糊不清,但如果结合原文文化进行思考,可以理解源语含义。这不仅准确无误地传递了原文中文化内含,修辞审美形式也能完好无损地再现。
二 、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
如果一个翻译文本仅仅是再现原文的基本语义信息,而全然不顾修辞的优雅,那这个译文便有严重缺陷,其结果是目标语读者被剥夺了阅读文本的审美乐趣。不仅如此,文本的表达功能和劝说功能也因此而受损。[1]133修辞的重要性就在于唤起感情和情感的巨大功能,可以说,文学翻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再现是否被足够重视,让读者阅读译文就像阅读原文一样饶有兴致。也就是说文学翻译中修辞的再现重点是倾向于译入语文化,充分利用译入语的修辞资源,再现原作的文体特征。
(1)露出两排刷过的洁白的牙齿,像白玉米籽儿一般好看。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64)
(2)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21)
例(1)原文中明喻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人生》中男女主人公高加林与刘巧珍纯洁的、难舍难分的甜蜜恋爱情结。译文中将“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译为“(像缠绕在牵牛花上)”,以此实现原文中明喻修辞手法,将原文中的审美形式直接搬到译文里,既忠实于原文,又未偏离译文读者的理解,巧妙地完成了修辞的再现。
王少娣在叙述林语堂的翻译策略时曾说到:“林语堂在翻译原文的修辞语言时也出现刻意避开原文的修辞形式,而寻求译入语里更为常用的表达形式来代替,其翻译意图体现出来的则是他在文化立场上向西方文化的倾斜。”从《人生》的蒙译本中也可以看出译者避开原文的修辞语言,寻求译入语里更为常用的表达形式。
饮食治疗要点:关键在于限制进食量,降低体重。其次是限制甜食,吃糖可使甘油三酯含量增高。第三,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饮食不宜过分精细,主食应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藻类。适当增加蛋白质尤其是大豆蛋白的摄入。第四,适当限制胆固醇、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第五,禁酒,酒可使这类患者的甘油三酯含量增高。
(3)脸是没人家白,论文化,她也和我一样,斗大字不识几升 !
(路遥《人生》)
(4)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字不识一升 ,倒学起文明来了!
(路遥《人生》)
如果只是关注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忽(无)视语言转换过程中带来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式,行动模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翻译便无从谈起。[1]16例(2)描述高加林提着蒸馍篮子的情形“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中“脚下的路”结合蒙古族语言习惯译为“(鼻下的路)”,对同一事物的修饰方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译者只关注语言层面的对称,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取向与语言特征,将会给读者带来意义上的模糊。
电阻率值为2.64~12.14 Ωm,声波时差为280.50~397.45 μs/m。从电测曲线来看,深层电阻率值整体先逐渐降低,在1338.5 m达到最低,之后逐渐上升。
(4)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生态保护包括农用水保护、农用地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以及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等,但为了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生产,许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及农用化肥,过量的农药及农用化肥渗透到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使之达不到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土壤条件。同时,农药和化肥通过蒸发,进入到空气中,污染大气环境。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要适当合理地进行施肥,尽量少使用农药,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本文使用各地区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与各地区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之和(万吨)表示农业生态保护,用x4表示。
(5)人家是高中生,你女子斗大字不识一升 !
(路遥《人生》)
文学作品注重言须达意,每一段语句都是通过巧妙修辞语言的组织来描述场景,衬托感情色彩,突出人物形象。《人生》中“市场上弥漫着灰尘,噪音像洪水一般喧嚣,到处充满了庄稼人的烟味和汗味。”通过比喻描述了县城交易市场的热闹。热闹中夹杂的更多的是 “文化人”高加林对“庄稼人”的烟味和汗味的厌恶不满、瞧不起的态度。遗憾的是蒙译本中却未找到这段描述的翻译,这不单单是舍弃了一段场景描述的修辞再现,而是摒弃了作者特意安排的景色衬托情感的描述。文学翻译虽说不求字字通译,但必须追求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情感背景的整体性。
例(3)-(5)中用俗语“斗大字不识一升(斗大字不识几升)”来描述刘巧珍不识字,并突显出了村民们对刘巧珍厌恶的感情色彩。译文中不仅关注了词义表达,还注重了语境翻译,即感情色彩的翻译。为此译者抛开原文的修辞风格,倾向于译入语文化,结合译入语的语意表达,直接将蒙古文中 “(牛粪大的‘阿’字不识)”“(虎大的‘巴’字不识)”“(板凳大的‘巴’字不识)”等常用语搬来替代了汉语“斗大字不识一升(斗大字不识几升)”。这样既译出了词义,又体现出了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彰显出了“不识字”的程度,并未失修辞风格再现。
三 、译入语的再次加工
林语堂曾谈到,翻译即创作。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通过了解原文并对此进行二次加工,从而创造出译语读者所能接受的作品。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并不只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层面的翻译,常常会巧妙地组织语言,以修辞性介入形式对原文进行二次加工创作。适当的修辞性介入不但不影响译文整体效果,反而会为译文风格增添不少艺术韵味,使原文的审美意义和修辞巧妙再现。
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要表意,更要表情。作者需要把感情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来,塑造文学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更多地运用修辞来达意。翻译修辞是一个很有效的传递涉及同情感的手段。译者需要在字里行间里捕捉源语文本里隐藏的细微差异,喜怒哀乐,五味杂陈,各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都应该包括在内。[1]135如汉语中的俗语产生于民间生活,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与乡土风情的修辞特点。文学作品翻译并不强求规定运用哪种翻译策略,关键是要看文化信息的传达,修辞再现也是如此。更何况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的修辞资源显然是不尽相同的。不同层次的修辞要达到不同目的的修辞效果,但最终的目的是要传情达意。《人生》中多次提到农民“不识字”的情景。其中,村民们看到刘巧珍和高加林相爱后开始刷牙的情景难以接受,觉得不识字的人没有必要像文化人那样刷牙,不识字的人刷牙就是在无理取闹。其字里行间隐藏着对刘巧珍这一行为的厌恶之情。之后在村民的心里便留下了对刘巧珍就是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民,她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故弄玄虚,学文化人装腔作势的印象。
(一) 景物描写的再次加工
黄体功能不好、无排卵子宫出血等,这样的出血可能没有那么规律。可以通过监测基础体温、黄体中期的孕酮水平或者借助诊刮协助诊断。
景物描写是小说组成要素中的重要部分。有效的景物描写可以使读者感到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容易产生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一定的审美效果。
(1)她把她的手放在他的手里,让他拉着,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花丛中,在秋天的果林里,在冬天的雪地上,走呀,跑呀……
2.条件方差方程和DCC方程的结果及分析。波动信息传递和吸收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收益率波动性参数ω、α、β分别表示条件方差方程中的常数项、ARCH参数和GARCH参数,分别捕捉两地股市收益率波动的聚集性和持久度。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36)
(2)而眼前真实的山、水、大地反倒变得虚幻了……
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阴道彩超诊断准确率79.73%低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95.95%,并且结果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χ2=3.0621),对照组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16.6971),见表。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51 )
译者在翻译场景描述时注意到景物描写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在例(1)中并无修饰成分的“春、夏、秋、冬”在译入语中配上了“(明媚),(盛),(富),(雪)”等修饰成分,译者为这段描述增添了一份自然景色的美丽,衬托出了刘巧珍向往爱情的美好而强烈的愿望。例(1)译入语的再次加工为译文增添了修辞成分,达到了原文渲染气氛的目的。
例(2)中高加林被刘巧珍的感情深深打动,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激情:他的眼前马上飞动起来无数彩色的画面;无数他喜欢的音乐旋律也在耳边响起来;“而眼前真实的山、水、大地反倒变得虚幻了……”高加林突然听到美丽的姑娘对他的深厚感情告白,巧珍的话像美妙的旋律,让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高加林本是个极其好面子,自尊心强的农村小伙,他所向往的是城里体面的生活。而这位美丽的农村姑娘的爱情表白使他矛盾的心理产生了幻觉,现实反而像是虚幻的。景物描写可以达到“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功效。这段景物的描写,正是衬托高加林性格的主线。译者在翻译中注意到情景描写的重要性,通过修辞性介入,加工修饰了“虚幻”的描写,比喻为“(像水中倒影般)”进一步渲染了气氛。
胃肠道间质瘤极易出现坏死和囊变,因此手术治疗中要防止破坏假囊导致转移。本次研究中,25例经过CT和MRI诊断为坏死和囊变,1例结肠胃肠道间质瘤转移到腹腔,经过MRI获得定位。
(二) 情感描写的再次加工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作家赋予作品的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文学是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激发人。文学作品热衷于情感的表达,文学翻译如果在情感上打动人心,的确更令人信服。因此,情感的传达,是文学翻译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创作性的工作。看以下例文:
(3)他爸虽然没哭,但看起来比哭还难受。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7)
译者如在捕捉情感细节上下功夫,再次加工进行修辞性介入,使得译入语读者得以分享原文的细腻感情。例(3)中描述高加林失业回家,父亲看到儿子难过的情景心里无比的痛苦。原文中描述为“他爸虽然没哭,但看起来比哭还难受”,此时高加林父亲心里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译者捕捉父爱如山,又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对见儿子难过又无能为力的情景进行了一番加工,“难受”译为“(撕心裂肺)”,突显出了父子伤痛之情景。
(三)人物形象描写的再次加工
作为叙事文学代表的小说,其所写之事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人物是小说的主脑核心和台柱。[2]20-22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看来,对一部小说评价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这部小说对其人物性格展现与揭示的程度。[3]16-19因此,人物塑造自然应成为译者主要关注的核心要素。我们在衡量小说翻译是否成功时,除了检验其信息层面是否忠实、对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着眼于人物形象是否得到成功再现,以避免迷惑于“假象等值”[4]11-15,而舍本逐末。
(4)钱,钱,挣钱还不是为了活得体面吗?
意识形态是对特定阶级、特定经济形态、和特定政治制度在思想观念层面要求的反映,是人类文化和生活的观念集合。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同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且耸立于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占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生存的条件上,耸立着各种不同、表现独特的情感、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4]恩格斯也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因此,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通常具有预先决定性和潜移默化性,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翻译作品,又普遍具有二重性,对意识形态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路遥《人生》)
(特木尔巴根等译,2015:73)
《人生》中刘立本的观点是“人活着,一是为钱,二还是要脸,挣钱还是为了有面子”,所以他认为挣钱是王道。译文中为了突显出该人物的形象,将例(4)中“钱,钱,挣钱还”翻译为“(人们为了挣钱把手指戳进钱眼里)”人物刻画是小说翻译之魂,所有从事小说翻译的译者或评估者心中都应该有这把尺子。唯有如此,小说翻译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综合上述,文学翻译中至关重要的是巧妙处理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虽说是再创造性工作,但也不是完全脱离原文的创造,而是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双重要求下译者可选择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对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策略来完成文学作品的修辞翻译再现。
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即以直译方法实现原文中修辞手法,将原文中的审美形式直接搬到译文里。这种译法可能会给读者意义理解上的模糊不清,如果结合原文文化进行思考,最终可以理解源语含义。这不仅忠实于原文,又未偏离译文读者的理解,可巧妙地完成修辞的再现。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即充分利用译入语的修辞资源,再现原作的文体特征。达到此效果必须灵活运用译入语的修辞资源,将原文中修辞风格转变为译入语的修辞风格展现给读者。译入语的再次加工,即以修辞性介入形式对原文进行二次加工创作。适当的修辞性介入不但不影响译文整体效果,反而会为译文风格增添不少艺术韵味,使原文的审美意义和修辞巧妙再现。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参 考 文 献 】
[1]孙艺风.文化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吴怀仁.论小说写作中人物刻画的三种形态[J].写作,2009(7).
[3]姜静楠.后现代小说中的人物[J].文艺评论,2000(2).
[4]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 2002(1).
Discussing about Rhetoric Reappearance in Mongolian Translation Book of LIFE of LU YAO
Tong Liga
(Hetao College ,Bayannur ,Inner Mongolia , 015000)
Abstract : Translation of rhetoric is the more difficult problem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iterary translation should “true to the purpose of the original” and also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to recreate ingeniously. It is worth thinking about how dose the translator deal with rhetorical translation under this double requirement.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ranslator’s combining to aesthetic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 leaning towards culture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and reprocessing of translated words and so on ar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reappearance of rhetorical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from an analysis of examples of a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Mongolian.
Key words : literary translation; rhetoric reappear; Mongolian translation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汉文学作品蒙译研究——以《潮洛濛》精品译丛为例”(HJSY17392)
[作者简介 ]通力嘎,河套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H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10(2019)01-0040-05
doi :10.3969/j. issn. 1672-8610.2019.01.008
标签:文学翻译论文; 修辞再现论文; 蒙译论文; 河套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