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以201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统计分析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统计分析论文,年中论文,报刊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世界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史学科建设逐步深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对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以下简称复印资料《世界史》)进行分析,根据复印资料《世界史》所转载的学术论文和汇总的世界史论文索引,对2013年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2013年世界史学术论文转载概况
1.《世界史》栏目设置及转载论文数量
根据2013年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的数据统计,正式发表的世界史研究论文共计1394篇,其中研究性质的论文1281篇,书评、研究综述、会议综述113篇。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共计转载112篇,转载比率为8.03%。其中主要栏目转载的数量分别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29篇,“世界近、现代史研究”48篇,“理论与方法”20篇,各类“专题史研究”8篇,“动态与综述”7篇。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保有重要地位,近现代史仍是世界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学术界日趋重视学术发展动态。
2.来源期刊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3年复印资料《世界史》转载文章来源依旧十分广泛,所涉及的期刊有36种。其中来源期刊所占篇幅较多的依次为《世界历史》《史学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古代文明》《历史教学》等(见表1)。其中历史学专业期刊66篇,综合性期刊46篇。专业期刊凭借其专业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水平形成了比较大的竞争优势,占转载数量的59%。综合性期刊稳步发展,追求学术前沿,社会影响力日趋广泛。
3.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3年复印资料《世界史》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机构。全年转载的112篇文章有100篇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比例高达89.3%,有7.1%的作者来自国家和各省市的社科院研究机构,另外还有3.6%的作者是来自海外(见图1)。
从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排名来看,北京大学以其传统优势的学术底蕴、精锐的学术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稳居榜首。此外,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作者数量也较多,超过了《世界史》全文转载的作者数量的半数(见表2)。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下降较为明显。目前北京地区仍是世界史研究的绝对核心,长春、吉林、天津、上海和南京等地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世界史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世界史的学科设置、机构的创设和研究单位的政策支持等因素会有效提升学者的科研能力,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
通过分析上述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可见2013年的世界史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趋势。
1.理论研究践行学术自觉,掀起“反思”之风
近些年来,国外世界史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新思潮和新学派不断涌现。国内学术界对西方相关学术流派与学术理路不断跟进、持续关注,每年都有若干论文梳理和评介国外理论动态,然而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史学的对话和交锋。2013年,在国内一些权威史学期刊的倡导和推动下,国内世界史学界的多位学者聚焦理论,着重反思,展开对话,对中国学界学术自觉的养成起到了开创性的引领作用。如《历史研究》陆续推出反映当今史学新视野的“全球史”(2013.1)、“环境史”(2013.3)、“后现代史学”(2013.5)等系列笔谈,刘新成、钞晓鸿、于沛、赛森迈尔、休斯、扎米托等中外知名学者针对史学前沿话题各抒己见,不仅为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也增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意识,同时为当前中国史学把脉号诊,指明发展方向。另如《史学集刊》先后组织策划了反思“英国学派”“欧洲史学现代化”的专题论文(张乃和等:《对英国学派的反思》,《史学集刊》2012.6,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张乃和等:《对欧洲史学现代化的反思》,《史学集刊》2013.1)。在与“英国学派”的对话中,中国学者既借鉴了他者的国际社会史学理论经验又不忘大胆探索中国自我的国际关系史理论模式。有的学者则通过回顾二战以来世界历史研究发展历程,呼吁中国史学界在研究中应形成坚定的认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权(钱承旦:《世界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历史教学》2012.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2)。有学者提出全球史研究要加强文化取向,有的则反思全球史基本文化立场方面的局限(董欣洁:《西方全球史中的帝国主义》,《史学理论研究》2013.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7)。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学者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
此外,一些学者自觉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创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切实有效的努力。如学者通过探究“亚细亚生产方式”背后的史观变化,指出了建构中国史观的重要元素是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涂成林:《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13.6,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0)。有的学者通过梳理西方史学界对“中世纪”的质疑与解构,剖析了中国世界史学界在西方史学思潮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面临的困境,倡导要坚守和发展唯物史观,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的整体发展(刘林海:《世界历史》2012.5,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2)。
还有的学者及时总结了国内著名学术前辈的治学理念。在吴于廑先生诞辰一百年之际,世界史学界对其“通观”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学术路径,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孟广林:《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通观”》,《史学集刊》2013.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0;齐世荣等:《吴于廑的世界史观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武汉大学学报》2013.6)。这些学术活动不仅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更号召世界史学界要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互励共勉。
2.古希腊、罗马史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传统话题不断深化
古希腊、罗马史历来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界着力耕耘的领域。2013年,该领域学术视野涵盖广泛,学术研究不断拓展。学者们的学术志趣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探讨公民道德建设、贞女的性别角色等的创新之作。雅典城邦政治体制等传统研究问题逐步深入,学者摈弃了西方学者的“革命”之说,借助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重新解释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诞生(黄洋:《“雅典革命”论与古典雅典政制的建构》,《历史研究》2012.5,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军事领域中,学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关于斯巴达是军国主义国家的既有论断,认为斯巴达没有建立起极权主义的国家体制,也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也是逐渐形成的(祝宏俊:《斯巴达“军国主义化”反思》,《历史研究》2012.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2;祝宏俊:《军事教育与斯巴达的阿高盖制度》,《世界历史》2013.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0)。还有学者借助钱币考察了希腊化与罗马时期犹太人的政治宗教生活,再现了这一时期犹太人在汲取和改造异族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彰显圣经传统的努力,揭示了犹太古币是被用来塑造民族认同的历史媒介(宋立宏:《希腊化与罗马时期犹太人的政治宗教特征》,《历史研究》2013.3,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9)。此外,罗马后期的军事改革、种族问题都较之前人研究也有所突破。
3.经济社会史研究持续升温,呈现多方扩散态势
作为“新史学”的重大分支,2013年世界经济社会史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升温,呈现出多方位扩散的趋势。研究内容涵盖了土地产权、失业保险、劳资冲突、瘟疫、圣徒崇拜等诸多问题,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其中对英国农民的土地产权,有学者给予了深度的解读,认为英国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农民的土地占有权是封建土地制度解体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之一(侯建新:《中世纪英格兰农民的土地产权》,《历史研究》2013.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1)。一些学者尤为关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既研究了工资政策(柴彬:《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工资问题、劳资冲突与工资政策》,《兰州大学学报》2013.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6)、劳动生产率(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计量分析》,《社会科学》2013.7,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9)、工资理论(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工资理论转变原因分析》,《世界历史》2012.5,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经济组织(沈汉:《洞察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成长的一扇窗——论工商业经济组织的历史》,《世界历史》2013.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1)等专门问题,又总结概括了英国崛起的历史条件(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9,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1)。还有的研究涉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私有铁路的财政监督措施(B·Л·斯捷潘诺夫:《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私有铁路的财政监督措施》,《江汉论坛》2013.3,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7)。
社会史方面学者的研究兴趣广泛,除了聚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等宏达话题之外,社会阶层、社会观念等研究成果也突出(安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公共政策导向对中产阶级社会功能的影响》,《世界历史》2013.5,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2;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学海》2013.1,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4;庞冠群,顾杭:《见贤思齐、臻于完善:18世纪法国社会中富含美德的竞争观念》,《史学集刊》2013.1)。
4.专门史研究现实观照指向明确
国际关系史方面,学者面对东亚局势风云再起、区域领土问题争端不断的国际局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读。其中韩东育以综合和连贯的观察视角,钩沉了日本在1592—1945年间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的事实和相互间的逻辑隐情,深刻揭露了日本对外战争背后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这一研究对未来东亚问题的妥善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中国社会科学》2013.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6)。还有学者对钓鱼岛领土争端和冲绳归属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究。
此外,在传统研究领域,以美国为中心的各大国间的国际关系研究亦有重要突破(崔丕:《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世界历史》2013.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6;赵学功:《肯尼迪政府对古巴的应急作战计划》,《历史研究》2013.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8;王晓德:《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2.11,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2;武向平《日德意苏“四国同盟”构想及演进述考》,《东北师大学报》2012.6,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张杨:《冷战共识——论美国政府与基金会对亚洲的教育援助项目(1953—1961)》,《武汉大学学报》2013.3,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7)。另有学者在欧洲、东北亚国际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李维:《卡莱基“泛欧”联合思想与美洲经验:借鉴与超越》,《世界历史》2013.3,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8;曹群:《论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权战略》,《俄罗斯研究》2013.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9)。
环境史研究方面,生态环境史、气候环境史、医疗环境史、城市环境史等议题学者均有涉猎。美国环境史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涉及森林种植、大平原开发、城市环境等(侯深:《没有边界的城市——从美国城市史到城市环境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3,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8;付成双:《从“美洲大沙漠”到“雨随犁至”——美国人大平原观念的变迁与西部开发》,《史学月刊》2012.11,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2)。同时,环境史研究也出现转向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新动向。
新文化史研究逐步发展起来,展现了广阔的研究图景。有学者通过讨论16世纪中期法国诺曼底一个庄园主的游戏世界,借机观察当时的群体认同(唐运冠:《16世纪中期法国诺曼底一个庄园主的游戏世界——兼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史学月刊》2013.9,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2)。新文化史的研究者认为日常活动和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学者借助研究节日宣传,重新诠释了古埃及是如何确认、强化和推进王权统治(郭子林:《古埃及的塞德节与王权》,《世界历史》2013.1,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5)。还有学者认为人们活动的场所是权力空间,权力空间与政治体制相关(刘耀春:《意大利城市政治体制与权力空间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13.5,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7)。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引爆2013年全社会阅读经典热潮,学者们结合中国的改革形势对这一著作及其革命问题再度进行了理性阐释(高毅:《“托克维尔悖论”评析》,《世界历史》2013.5,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2);李宏图:《法国革命的历史分析——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历史教学问题》2013.3)。
5.史料优先共识化,史料解释与历史叙述多样化
历史学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史料优先已成为学术发展的趋势。2013年的史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致和深化,霍文勇、吴宇虹对楔形文字奴隶契约的研究,深化了两河流域地区的奴隶制经济研究。不断整理出来的多边文献档案则促进了国际关系史研究。受后现代史学的影响,史料的客观性受到置疑,传统的史料被当作文本进行解读。希罗多德记载的神谕故事并不真实,但却是大众所认可的“真实的”过去(阮芳:《神谕与希罗多德式叙事——以吕底亚故事为例》,《世界历史》2013.2,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7)。《法兰克人史》叙述了高卢地区根本不存在的阿里乌斯派,通过贬斥阿里乌斯派来彰显“正统”教会(陈文海:《“另类”与“正统”——〈法兰克人史〉的“教会史”写作路径释论》,《史学集刊》2013.4,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11)。
总之,2013年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在理论上坚持创新,在研究领域上不断开拓,在材料获取上日益丰富,新文化史、经济社会史和专门史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就选题而言,研究者的现实关切推动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学者们对核武器、军国主义、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的研究,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中国现实的回应。学术界无论是对亚洲冷战史、东方外交史、赫梯学、俄罗斯苏联史、中古德意志政治史、大屠杀研究和非洲史学进行学术梳理,还是讨论朝鲜战争、桑巴特问题、芬利的经济社会模式等问题,都始终不忘建构中国世界史研究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然而,世界史研究总体布局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并没有根本的改善,学科建设仍任重道远。历史研究既需要宽广的学术视野,也需要具体研究中的切实勤恳,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全面提升仍需要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