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及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刘学红

浅析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及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刘学红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江苏南京建邺区 2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繁琐,给市政给排水规划及设计带来严峻挑战。文中归纳总结了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和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设计

一、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存在的问题

1、与相关规划协调的问题

城市给排水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应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竖向规划、水系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协调。在规划设计中,由于各个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往往缺乏相关的专项规划,尤其是城市竖向规划和水系规划的缺失,导致排水规划编制完成后,因竖向或者水系建设的多变性,使得排水规划反复调整、修改,给排水规划编制以及规划管理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与不便。

2、城市用地的问题

城市中规划的用地,按照建设时序有新建、已批待建、改造等用地;按照用地性质有居住、商业、工业、基础设施等用地。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因用地建设时序的不同,带来现状排水管线和规划排水管线衔接出现管径、标高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往往注重能带来开发价值地块的建设,忽视基础设施等公益性用地的及时落实,市政排水设施的用地往往被压缩,尤其是圩区,由于排涝泵站用地扩容难,排水能力的不足,导致雨季地面积水,给城市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3、小城镇给排水编制得不到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县级及以上城市给排水规划基本已进行编制,但是小城镇的给排水规划编制得不到重视,基本按照其总体规划或者控规进行设计,深度不够。因此,小城镇给排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给排水建设走以前城市的老路,边发展边建设,导致给排管线建设反反复复,特别时地形地势高差比较大的小城镇,排水问题尤为凸显,因竖向问题,建设多个污水提升泵站,浪费能源,浪费土地资源。

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给水管线设计存在问题

给水管线设计时,主要有三方面问题,其一,地块支管预留不够,地块接入时存在后期破路的现象;其二,设计管线时,不考虑低点设置排泥井,导致给水管线放空不便;其三,两个阀门之间最高点设置排气阀偏少,形成水锤;其四,给水管线未考虑设置市政消火栓,随着城市安全的重视,不少城市待给水管线建设后,再进行破路,增加市政消火栓,不但增加了建设费用,还对周围居民用水带来不便。

2.2雨水管线设计存在问题

1、雨水排水沟在平原和山区或者丘陵地区设计时存在以下问题。平原地区,往往雨水排水沟设置过长,末端雨水沟深度太深,导致下游雨水积水很难疏散。山区或者丘陵地区,雨水坡度过大,导致流速过大,排水沟长期冲刷,影响使用年限。雨水盖板沟材质的选择不符合使用要求,车行道上设置的雨水盖板沟不满足行车荷载要求,往往建成不久,出现盖板被碾压损坏。

2、未做专项规划片区,雨水管线设计时,不考虑周边地块的接入,一方面导致雨水管径设计偏小,另一方面雨水管标高过浅,导致管线实施后,周围地块开发时无雨水接入口。与雨水管线相连的雨水口设置过于随意,往往不在道路的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雨水口设置过少,道路雨水排水不畅通。

3、下穿立交桥排水设计时或雨水重现期偏小或收水范围不考虑周边雨水的汇入,雨水排水不畅,雨水排水管和雨水提升泵站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立交出现淹水;甚至有的地方下穿立交不具备重力流排水条件的,不设雨水泵站,强行将雨水管引入附近河流,雨季河水水位上涨,排水不畅,立交积水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污水管线设计存在问题

1、污水管线设计时为降低管网末端的埋设深度,违反规范要求,采用管顶平接,导致下游排水不畅通;污水检查井未设置防坠网,当井盖被偷或者井盖损坏时,出现安全隐患。

2、雨污分流改造不彻底。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时,由于现场调研不充分,导致将周围地块的雨水误接入污水管网,不仅增加污水管网的排污压力,还带来污水处理厂复合的增加;有的将污水管网无接入市政雨水管网,导致污水的混入,污染周围水体。

三、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对策

3.1重视前期调研

给排水规划专项规划,一般由规划和住建部门安排相关单位组织编制。其涉及的相关规划较多,往往涉及环保、水务、交通、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多单位。应重视前期的调研,摸清现状给排水情况,并尽可能地调研到相关的资料,便与后期规划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3.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对规划中发现问题应从各方面进行方案比选,并与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协调后,制定最终规划方案。从规划落实层面,应结合相关规划,城市发展方向,地块开发和建设强度和时序,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涉及到向相关规划反馈的,应将反馈内容条条列出,方便规划管理者协调融合。

3.3加大小城镇给排水规划力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集聚,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再走城市建设反复开挖的老路,应重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尤其应加强小城镇给排水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与资金投入。尤其是重点镇、地形起伏较大、水网密集、工业型、旅游型等建设体量大或较为发达的小城镇给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

四、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对策

1、进行管线普查

地下管线具有隐蔽性,是城市的“命脉”。施工时,因其他管线的阻碍,必不可少地带来设计的调整与变更。工程管理资料的繁多,给管线后续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困扰,为了更好地推进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应积极开展地下管线普查,管线普查内容应包含道路所有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大小,排水管线的竖向标高,水流方向,排水出口,支管预留等实际情况,为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2、注重细节,规范设计

给排水管线设计的好坏,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应按照现行规范与标准进行设计,严禁违反强条强规。同时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工程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加强管线后期施工、运行期间的安全保护设计。

3、强化给排水设计体系意识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设计单位要提高排水体系是系统性的认识。在做给排水设计之前,应复核设计范围涉及的相关专项规划成果和上位规划的成果,与其相协调。若无相关专项规划或者上位规划,设计人员要考虑设计范围给排水的服务范围、道路线型、周边地块给排水接口的预留、管线的断面排布、现状管线的避让等问题,设计给排水方案站在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上,比选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方案,择优选择,以保证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尽量减少道路给排水线对附近居民、建筑产生的影响。

4、以线带面,引入新理念

给排水设计中,尤其是老城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周边地块雨水的汇入导致雨水管线管径增大,而对于较大管径,现场不具备合理的施工条件,往往给设计人员带来困扰。因此,应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可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手段,结合海绵城市的相关做法,优化道路及其周边的整体设计方案,“以线代面”,因地制宜地应用多目标,多方法,多种组合的形式,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滞留雨水,使地块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充分利用和下渗雨水。

结束语

结合上述,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与设计对于城市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市政给排水的设计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由于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只有着重分析不足,才能科学合理的作出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论文作者:刘学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  ;  ;  ;  ;  ;  ;  ;  

浅析市政道路给排水规划及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刘学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