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陡边坡危岩落石整治措施研究论文_王灿,王思君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重庆 400700

摘要:山区铁路受选线制约,隧道洞口常面临危岩落石风险,高陡边坡危岩落石高差大、坡面陡,下落过程中动能大、破坏能力强,跌落至轨面或与高速运行的列车相撞,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文章以西南山区某高速铁路隧道洞口为工程背景,研究铁路隧道洞口高陡边坡危岩落石整治措施,有效减小洞口危岩落石风险,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洞口;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处理措施

引言

为减小危岩落石对铁路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危害,需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重点在于研究分析落石失稳后的运动轨迹。落石失稳后一般沿垂直等高线的方向向下运动,与坡体或建(构)筑物发生碰撞后运动方向可发生改变。唐红梅等人基于理论力学和运动学,建立了危岩落石运动方程,采用Rockfall软件选择坡面最危险断面模拟得到了落石轨迹。

1工程概况

某隧道全长9913m,出口段为双洞分修,位于茂县渭门乡核桃沟内。洞口紧临桥台,仰坡山体自然横坡较陡,基岩出露,出露为茂县群千枚岩地层,岩质软破碎、风化强烈,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分层明显。左线洞口部分位于小型新生滑坡(溜坍)体内,洞口上方危岩落石发育,局部坡面自稳性差,崩塌剥落有逐年累积恶化发展的趋势。

1.1地形、地貌

隧道出口段属邛崃山系岷山山脉构造剥蚀、深切割高中山地貌,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大,出口仰拱高度约500m,坡度35°~75°,局部陡壁。

1.2地层岩性

隧道出口主要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碎石土,滑坡堆积层碎石土,坡崩积层碎石土,泥石流堆积层粗圆砾土、卵(碎)石土、漂(块)石土,下伏基岩为志留系茂县群第一组炭质千枚岩夹砂岩、灰岩。

1.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

参数测区属龙门山华夏系构造体系之九顶山华夏系,本隧洞身穿越龙门山后山断裂-茂汶活动断裂,千枚岩呈千枚状构造,受区域构造影响,节理、层面发育,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20g,特征周期为0.35s。

2分布特征、成因及稳定性

2.1危岩落石分布特征

现场踏勘发现隧道洞口上方危岩落石可划分为4个区域分布示意如图1所示。1~3号区域位于轨面以上150~200m,危岩零星分布,块体体积较小,长约0.5~2.5m,宽约0.3~1.2m,厚约0.2~1.0m。4号危岩区,危岩以孤立的危石、风化卸荷岩体和坡面表层强风化松散岩体为主,位于坡体中下部陡坡段,沿山脊分布在内轨以上10~60m,其中最大的一块危岩高约5m,宽5m,厚1~3m,方量约50m3。

2.2成因分析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现场调查,分析该洞口产生危岩落石的原因主要有:(1)岩性坡面基岩主要为志留系茂县组第一组(Smx1)炭质千枚岩夹砂岩、灰岩,其强度较低,在风化剥蚀和卸荷作用下易产生层理、节理裂隙。(2)构造本隧道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穿越茂汶活动断裂构造复杂,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呈现碎裂~块状结构。(3)地形现场调查发现仰拱坡坡度40°~70°,局部近乎垂直,自然坡高度达200~300m,为危岩落石的形成和运动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4)地震隧道处于地震频发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包括1933年叠溪7.5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地震不仅使坡面岩松散破碎,也为危岩失稳提供动力。(5)气候隧区昼夜温差大,岩体长期在热胀、冷缩的循环作用下易产生裂隙,地下水进入裂隙进一步加速裂隙的形成和扩张。

2.3危岩落石稳定性

在多组结构面相互切割和组合下形成的楔形危岩体,在风化、剥蚀、地下水作用以及地震等外力扰动下,稳定性将逐渐降低,岩体可能发生滑移式或局部倾倒式崩塌坠落。现场调查和宏观地质判断,1~3号危岩区除零星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外,大部分危岩总体稳定,4号危岩总体上处于欠稳定状态,在不利条件可能出现失稳[1]。通过分析发现发生较大规模破坏的可能性较小,但发生小规模失稳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失稳模式有坠落和滑移破坏。由于危岩体位于洞口上方,一旦坠落至铁路线,对铁路工程危害很大,将对铁路施工及运营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3工程措施研究

3.1落石运动模式

式中:β———计算点的坡面角;v0x———落石碰撞前水平速度;v0y———落石碰撞前垂直速度;v1x———落石碰撞后水平速度;v1y———落石碰撞后垂直速度;Rt———坡面的切向摩擦系数;Rn———坡面的法向摩擦系数。

3.2危岩落石轨迹分析

为合理制定危岩落石防治措施,采用Rockfall二维落石分析软件选取典型断面对坡面落石轨迹进行模拟。在出口地形图上选取最危险的地面线作为计算断面,落石块径通过落石体积换算成等效直径。碰撞系数及动摩擦系数应根据斜坡面的岩性、坡面覆盖层和植被特征确定,计算中参考TB10035-2002《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选取法向系数(Rn)和切向系数(Rt),考虑坡面凹凸不平及低矮植被动的影响,摩擦系数取0.7。为使模拟工况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计算时上表中参数通过给定标准差进行动态调整[2]。

3.3危岩落石处理措施

3.3.1清除、支顶对工程影响较大4号危岩区内的危岩进行清除平整,危岩清除后采取锚网喷进行防护。对危岩区内松动危岩进行清除,难以清除时采用片石混凝土支顶、嵌补[3]。

3.3.2被动支挡根据rockfall软件对落石轨迹模拟的计算结果,落石到达最远位置为明暗分界后16m,结合地形条件,左线隧道洞口明洞长度设为22m,右线隧道洞口明洞长度设为20m。

结论

落石在坡面线变化不大时,基本上沿坡面向下运动,当坡面由缓变陡时,出现飞离坡面运动,当坡面由陡变缓出现碰撞和弹跳运动。被动防护网宜布置在落石分布区域内,尽早设置,同时应结合仰坡坡度情况设置在缓坡段,并结合坡面长度,考虑多道设防。对于危岩落石整体清除区域,在清方后为防止基岩面风化、剥蚀再次形成危岩落石,应对岩面进行封闭,可采用锚网喷防护。高陂边坡的危岩落石防护,可根据地形情况,遵循“分区治理、分级防护、主动拦截、被动支挡”的理念,对不同区域的危岩区采用清除、支顶、加固、拦截、接长明洞等综合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曾永红,丁兆锋,李宁.贵广铁路深路堑陡坡危岩落石整治方案设计[J].高速铁路技术,2017,8(02):20-23+48.

[2]赵彪,彭李,赵志刚.帘式防护网在铁路危岩边坡整治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43(02):69-71+256.

[3]丁浩江,张广泽,岳志勤.坪上隧道口危岩落石失稳模式及运动特征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5,32(12):7-11+29.

论文作者:王灿,王思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高陡边坡危岩落石整治措施研究论文_王灿,王思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