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业国际化:机遇、挑战与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资论文,银行业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至2012年年末,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占比79%。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并购、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增长,投资合作的主体和方式不断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给中资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带来新机遇。
人民币跨境结算及跨境使用范围的扩大。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大,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以及经济金融交往紧密的区域,以人民币为支付结算的货币需求也日益持续增长,人民币已成为中国与周边的蒙古、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结算货币,2011年年末中国全部对外贸易额当中,人民币结算比重已由2010年的2%提高到8%,且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至2012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达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4%。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及金融市场不断升级。新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及金融市场不断升级,中资企业在非洲、拉美、东盟和东南亚等地进行资源开发、设立经贸合作区,金融服务需求加大。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盈利潜力远大于发达国家,且其银行业竞争强度相对较小,能够降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经营压力。
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欧美银行业的发展。发达经济体复苏滞缓、主权债务危机演化,使得欧美银行业深陷其中。自2007年以来,美国累计破产的银行已达441家,仅2011年一年新增破产银行92家,德克夏银行也于2011年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欧洲银行。评级下调、资本不足、流动性紧张等经营困境,使得欧美银行业位于发达市场的业务布局持续收缩,为中资银行业进军欧美市场提供了更多市场空间。
跨境监管合作不断加强。银监会等监管机构为适应危机后跨境监管,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日益强化,积极扩大境外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国的范围,截至2011年年底,与银监会签订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47个,至2012年中,证监会相继与48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52个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国际监管合作的加强有利于降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申设和牌照申请的难度,有效助推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
金融国际化中业务及发展模式创新先行先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水平,在《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允许前海探索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框架下研究香港银行机构对设立在前海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允许前海探索跨境双向贷款业务试点。以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和资本项目开放先行先试,提高中国金融业务及发展模式国际化的创新水平。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提速。在《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都将资本项目可兑换提上权重之位。《规划》指出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依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完善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金融创新并有效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球金融体系步入后危机时代,为中资银行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对于尚在成长期的中资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就中资银行业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而言,面临着五大发展与挑战的问题:
面临发展转型、稳推国际化发展战略定位的挑战。银监会新资本管理办法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进一步加强,也是对银行业发展转型及改革深化的硬要求,推动各家银行进行差异化的国内外发展战略定位。而目前,中资银行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业务拓展模式较为传统,国际化发展战略定位与发展主线尚未清晰,以及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过度竞争等问题,可见中资银行业整体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尚不清晰。
面临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业务创新前瞻性的挑战。国际性大银行为满足客户需求,以多维度的金融创新为客户打造更为完善的服务链条,包括投融资服务、跨国转账和全球现金管理服务、跨国理财投资等。中资银行现有的国际业务及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产品服务范围狭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上面,存在国际业务的创新意识不强、渠道不多的发展问题。
面临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挑战。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已然进入另一个关键期,实体经济中企业类型发展的非均衡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民营经济的腾飞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上文的分析中可见,实现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以政策性银行和五大行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国企,而由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近几年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受阻,可见助推“走出去”进程不断加快的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发展无疑成为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完成“中国梦”的重中之选,而民营及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的供给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足,以此种类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中型银行国际化发展渠道似乎并不顺畅。
面临复杂的全球金融市场、提升跨国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国际金融局势更加复杂多变,次贷危机的后影响效应及欧债危机的蔓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增长稳固性不足,以及新兴市场经济运行的不规范,使得国际业务及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对尚在战略转型期的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不仅仅考验银行自身经营发展体系内的风险防控能力,更加需要具备全球金融风险防范这样战略视角的专业团队对多维度风险进行整体把控,对银行经营管理能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临银行业竞争的国际化渗透度加大、加快国际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现代金融市场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较量,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拓展海外市场,需要大量高精专优质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中资银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历史和发展进程相对较短,因此使得具备国际化战略发展视野的专业人才较为稀缺,对于国际金融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国际金融业务创新走向的把控就略显不足,尤其在近些年金融产品创新及国际金融格局大调整下,人才的稀缺而造成发展战略视野及方向把能力的不足就日渐凸显,制约着中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步伐的迈进和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中国金融开放度日益加大,国际化发展是中资商业银行战略的现实选择,其实质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仅是外延的扩张,更需要关注的是经营发展内涵的质性提升,而内涵质性提升就涉及了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的规划、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是需要先练好内功,锻造一种国际化发展的能力,然后才可谈及何时、何地、以何种路径及模式“走出去”,真正实现国际与国内市场业务的双向联动。同时,中资银行更应坚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确立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发展主线,密切结合中国贸易资本一体化特性及相关政策指引,稳步推进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更好地利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多维度强效协同作用,高效助推中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避免违反在市场准入及适应国际金融体系市场化运营体系的相关管理条例,避免政府部门的参与过度,应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利用中国银行业协会这一平台。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中资银行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为更好地推进中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发展的全效信息沟通机制及境内外信息共享平台,为中资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提供多渠道的支持,以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同时,在这样的机制下,通过信息的汇总、国际区域市场的研究与分析,各家中资银行可以依据自身的业务经营优势采取差异化的国家化发展策略,将会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海外结构布局的失衡状况,并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型中资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全方位多渠道树立中资银行整体的优质品牌形象。
逐步形成国际大市场下的区域差异化的进入及经营策略。中资银行在下一步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应重点放在人民币离岸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综合考虑利差环境、资本使用效率、投资回报、地缘政治、经济前景、经贸关系、文化差异等因素,按照“立足本土、经营稳健、布局合理、风险可控”的发展策略,稳妥推进并进一步调整海外机构的布局与设立,搭建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在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海外布局节点,稳步推进中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步伐。以香港为国际化发展的主战场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搭建与以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分支机构的国际业务合作先行先试平台,构建多区域、多条线的本外币业务高效联动发展模式;在卢森堡及伦敦现有的海外机构中,要以加强学习该区域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电子银行技术为重点,从长期的战略型发展理念出发积累开展私人银行高端服务、保险以及银行其他传统业务的经验,并加大对这样的发达地区投资银行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研究。
力争打造国际金融范畴内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落实国际业务的多维度创新,延伸国际金融业务服务链条。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本外币一体化不断升级的发展趋势下:一是中资银行业要进一步延伸国际金融业务服务链条,在企业金融需求内外贸一体化、本外币一体化、离在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提高贸易链上下游客户的综合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产品种类;二是加强国际业务的网络化产品创新,以电子银行创新推动传统国际业务发展,探索建立支持多币种的全球现金管理结算平台,提高业务全流程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国际业务的智能化、高效性与便捷性;三是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突破传统国际业务范围、延伸并泛化中介职能,通过合作平台的搭建,以产品创新水平的提升来满足日益多元的国际业务发展新需求,有效落实国际业务发展与国际化战略的稳步实施,打造核心优势产品及国际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供应链金融国际化服务涵盖的有效延伸。
提高国内与国际双向风险管理意识及国际金融市场风控理念。随着境内外金融体系联动性的逐步加大,必须不断提高国内与国际的双向风险管理意识,中资银行必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分阶段、讲策略”逐步形成“全面、统一、完善、先进”的跨境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强化对跨国经营风险认知,提高跨国经营风险的识别能力、细化风险点,对重点业务和产品的风险限额进行锁定,形成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并进一步完善跨国经营“防火墙”的风险隔离和控制制度,构建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下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在国际化发展的相对成熟期,要进一步完善国别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国际评级机构以及中国信保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偏好以及区域业务特征综合考虑进来,建立国别风险动态监测指标,完善检测机制,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区域及国家风险评级体系。
重视并增加人力投入,加大国际化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建设及储备。专业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储备及培养是缩小与国际银行之间差距的有效措施之一,与国际性大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个市场的拓展期中对于高精尖的国际化金融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就变得异常的重要,人的因素将会在一个行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部门,对于中资银行业在新时代、新技术、新渠道竞争中,要多渠道加大对高端人才的重视,助推国际化发展之路。
标签: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中资企业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人民币论文; 中国银行业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