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发展:多学科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培养模式,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代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高素质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语: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注:本组笔谈由《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委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丁小浩教授策划,谨向丁小浩教授以及应邀撰文的专家学者致谢!各笔谈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工作单位的意见。)
随着接连几年计划性、跨越式的大学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猛膨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大幅跃升为2003年的接近17%,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过渡。曾几何时,新中国在为扫除中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们已然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是社会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挑战。但是过去几年高等教育发展与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教育界本身乃至整个社会还没有为迎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来临作好充分的准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只是学生规模的物理扩张,首先应当表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可分三种类型:研究型大学、一般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一般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提供专业研究的训练,而是重在提升公民的现代知识和技能水准,进而提高社会的文化和生产水平。这两类大学的教育改革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用基本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致使职业型大学甚至像二年制的专科学校也仿效综合大学的样子,课程设置偏重于“高深学问”的传授,专业门类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些学校对学生综合文明素质、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足,严重偏离大专层次、职业类型的培养目标,办成了低质量、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这里我们不准备深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对研究型大学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研究型大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为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的大学,但它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精英,这些大学以提供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迎接和回答科学与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以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少数大学基本属于此类。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这类高校以培养专家为目标,过多、过早地对学生进行过难、过繁的专业训练,培养的学生由国家按计划分配适当的所谓专业对口岗位。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这类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知识面过窄和综合素质低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这里,我想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数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革”十年除外),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原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无论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都是很高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专家学者,其中有30余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理科基础教育面临十分困难的办学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困难局面,教育部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理科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国家对日益滑坡的理科基础学科教育进行保护性建设的重要举措。尽管这样,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原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办学仍处于困难和萎缩的局面。当时拥有7名中科院院士、50余名教授的北京大学数学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仅80名,且大多不是第一志愿。生源不景气,毕业生就业有困难,教学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发展危机。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感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讨论,我们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种旧的办学机制已不适应新时期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另一方面,自20世纪40年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数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数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的黄金时代,数学的理论更加深入,数学的应用日益直接,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可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基本不能反映现代数学发展的现实。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对我们的数学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走了几十年的数学人才培养老路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从根本上扭转办学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实行数学教育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转变,必须改变数学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和观念,必须改变数学人才培养仅是面向数学研究和师资需要的单一培养模式,数学教育要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战场,要宽口径地培养面向21世纪需要的综合性数学人才。我们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方针,以数学科学学院成立(1995年)为契机,结合现代数学科学的发展特点,根据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大规模科学计算、信息科学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需要,进行了犬规模的学科调整,在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的基础上新成立了科学与工程计算、信息科学和金融数学系三个系。
新的数学教育指导思想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去,落实到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去。首先,我们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实行按院招生,学生在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在数学、计算机等主干基础课上,接受学时充分、强度足够的严格训练,从第四个学期起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坚决贯彻“少而精”原则,大力压缩后续课程中多年形成的过窄、过深和过繁的教学内容,为新的培养方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以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进行的基础科研训练争取到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使学生打下宽广、坚实的基础,又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和爱好,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著名的“3+5”的培养方案(后来又演化为“4+4”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新的教学计划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通过大幅度地减少必修和限选课的课时和学分以及加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强调现代数学的统一性,注意加强数学观念的直观理解,加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培养。为了开阔本科生的学术眼界,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我们开设了“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现代数学简介”和“数学史”等多种多样的讲座课程,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数学家和专家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数学的新发展与新成就,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对现代数学的全貌以及和其他学科发展的联系有所认识。我们通过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以加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我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例如,信息科学系和金融数学系的同学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都做出了有全国影响的成果。
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思想活跃并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大受欢迎、供不应求,他们都活跃在高科技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保险、教育、科研等各条战线。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型大学必须更多地和实际结合、和企业结合,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大学面临许多挑战。在注意社会发展的当前实际需要之外,研究型大学还要在满足和引领社会发展未来需求方面承担更多甚至主要的责任。因此,研究型大学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实际价值(包括商业价值),还要在发展基础科学等纯粹知识探求方面尽自己的义务。我们正处于知识快速积累的时代,知识的爆炸需要人们既要具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也要有很好的协作精神才能解决人类社会遇到的重要实际问题,大学必须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放到第一位。同时,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技术革命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严重挑战,甚至大学的形式和形态都需要变革。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必须面对和回答这些当前和未来的挑战,才有可能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