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建设_农村人口论文

论我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建设_农村人口论文

论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产业聚集力不强。因此,加快产业向城镇聚集,带动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依据

(一)产业聚集

所谓产业聚集,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以及生产这种产品的上下游相关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S”,也可称作产业集群,含义大体相同。

产业聚集度是指某产业吸引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以及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换、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能力的大小。

产业集聚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的产业集聚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聚。这类集聚通常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外部形成了多层次的产业群体整体,由于这些群体之间相互享受着彼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因而充满了活力。例如,宁波“L”形的10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近2000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许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

二是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此类集聚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集聚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经济环境,如供水、供电、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这可大大增加就业机会。一些地区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浙江诸暨市大唐镇围绕袜子生产这一产业链,整个过程被分成10个步骤,由此形成了1万多家专业化企业组成的10个大部门,吸纳15万从业人员,实现年产值90亿元。

三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聚。通常是由某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集群。如,在我国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和福建,分布着众多民间自发形成的中小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活力,尤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乡镇企业集聚最为突出。围绕着服装、鞋袜、低压电器、钮扣、领带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区域,在浙江形成了“一镇一产品”的产业集聚格局。这类格局以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虽然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竞争力。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等小型产业集群,在世界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产品占据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

(二)城镇化

城镇是连结城市与乡村的结点,具有向上承接大中城市的辐射扩散,对下集聚周边村镇人口、资源的功能。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农村人口逐步减少,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换。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三)产业聚集与城镇化的关系

实现城镇化,要让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就要考虑到转移的途径,不能让农民停留在打工的初级阶段——一天干12个小时,过年过节再回到农村,而是要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不但是自己进来,而且老婆孩子都要进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依靠产业聚集,要把产业聚集到城镇来,只有把这些产业聚集到城镇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大量的农村人口才能随之进入到城镇里面来。

1.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立足点。没有产业集聚的城镇,它的人口就很难充分就业,就没有足够的收入,就很难刺激消费,而没有消费就没有再生产,必然是一个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镇,甚至是渐趋衰落的城镇。因为依据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而在某一地区聚集的众多企业形成的产业群,可起到很大的人口与劳动力的集聚作用。同时,随着产业聚集会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以及其它的批发、零售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这可大大增加创业与就业机会,带动人口的聚集。

没有产业聚集,就不能达到人口集聚。一个没有人口集聚的城镇,不能称其为城镇,勉强称其为城镇,也必然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前途的城镇,是一个不能长久繁荣的城镇。城镇的发展、人口的聚集是产业聚集的结果。产业的集聚和人口的集聚,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翼,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基础。通过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推动产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2.产业集聚能提高城镇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聚集能获取的竞争优势: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产业聚集区内,各企业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外溢到相邻企业,从而使各个企业都从这种知识外溢中受益。大量的专业信息,通过个人关系、各种社区联系、人员流动等等进行交流,节省了空间交易成本。新知识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各企业分工协作而又相互竞争,提高了生产率。二是人才聚集效应。产业聚集区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来区内工作,事实上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库,各企业所需人才可互相流动或调剂,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更有保证。三是学习创新效应。产业聚集区内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其他企业,因为很容易进行实地考察和面对面交流,从而容易学到新的知识,促进创新的产生。四是产业群聚效应。产业聚集会波及相关互补性商品,产生优势产业群。

产业集聚企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共性与互补性,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共享,通过产业链紧密相连,集群内企业可获得规模经济,并大大提高了整个产业集聚的竞争力。一个发展良好的产业聚集区,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热点,成为引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的重点,成为相关企业集中的地区,有的还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因此,当一个城镇出现某种产业群的聚集,会极大地促进这一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加快这一区域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当一个乡镇某种产业聚集到一定规模时,不仅可以降低当地农民跨入这些行业的进入成本,而且,由于内部分工和协作的发展,边际报酬的递增,当地经济的竞争力也会增强。我们已看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乡镇相继出现的产业群集,大大地增强了这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如浙江省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已有300余处,涉及生产企业达13万家,其产值总量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由此可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产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产业聚集度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民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到2002年,全国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19811个。城镇人口超过5亿,但城镇化水平仅达到39.1%,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要低10到20个百分点,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目前,我国城镇产业离散,聚集人口和劳动力能力仍偏低,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不一样。有些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这些地区的产业呈乡村化特征,产业分散在乡村比重高,劳动力离散程度高,目前聚集在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只有20%。80%散落在农村社区。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农村工业格局,使农业劳动力在实现产业转移的同时,并没有完成就业的转移,在空间上的转移更为滞后,从而造成为数众多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兼业性摆动人口,严重制约了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流动,使得城镇化水平很难提高。

(二)原因分析

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有多方面如思想观念、城乡分治、工农分离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产业结构等。下文仅从产业、人口的角度,对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立城产业缺失,产业支撑乏力。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支撑产业可以是二产、三产,但应以第二产业为多,因为没有工业所带来的人口集聚达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尤其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二十多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农村工业的基础,但总的来说,农村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工业基础还很薄弱,GDP构成中工业的份量还很低;有的地方有了一些企业,但规模不大,吸纳人口、集聚人口的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力量不够;有的地方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方式等,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活,不能承担起立城的重担。产业的缺失,使得城镇就业岗位少,劳动工资低,农民进城进得来,却留不住,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产业布局分散,人口转移滞后。我国乡镇地区的企业一般是中小企业,布局分散,这种“离群索居”的单个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信息、产品开发、品牌优势,产业链条过短、联结点少、关联性差,无法利用我们前文分析过的各种集聚效应、共享效应与分工协作效应。难以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力量不够,不能形成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有效聚集;人口在地理上过于分散,使得发展第三产业缺乏足够的市场容量,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制约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三、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政策思路

要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关键是在城镇构建和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特色的城镇新产业群

产业是城镇经济的支点,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城镇能否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针对我国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因地制宜地积极构建和培育各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立镇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聚集效应,以产业调整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产业兴镇”。

由于不同区域市场、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区域产业聚集必然呈现各自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个性产业”就是竞争力,要走特色立镇、特色兴镇之路。因此,各地区的城镇建设,要根据本地区位与资源优势不同、经济与产业的差异,努力适应市场需求,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富有特色和竞争潜力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竞争力强、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较大的新兴服务业。在不发达地区,重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城镇的主导产业链与主导产业群。实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其上下游和其它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吸纳本地区劳动力,带动城镇发展。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可采取乡镇的调整撤并、建立中心镇。中心城镇是这一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利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在产业上形成与核心城市的互补互动效应,充分发挥各中心镇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在工业品加工业、建材业、电子产业、物流业、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群。

(二)对已形成的产业群,要加强创新的培育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者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相关,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是企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要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群,注意培养产业集群区内创新的文化氛围,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家,增强企业家创新的自主性,同时建立创新风险投资、技术共享、信息交流等支撑体系。

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聚集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持续的产业关联性、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因为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关键是整个产业链、区域集聚的产业群的竞争,实践表明,由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要比由多个关联度较差的企业更容易实现空间集聚,更加有利于集聚人口和发展第三产业,更能有效地带动一个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如,2001年,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市)中,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各类特色产业群共有33处,涉及近百个行业和几万家企业,特色产业群占这些县(市)工业经济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八十。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板块经济”、“链条经济”,打造了一批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协作密切的中小企业聚集群,构建具有活力的特色产业聚集“点”、“块”和良性互动的产业聚集“链”,形成了“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的有特色的区域产业群,提升了中小企业竞争力,实现了产业有效聚集,带动了人口聚集,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三)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来推动产业集聚

1.产业集聚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要素供给支持向市场化推进的转变。企业对区域的选择及其成长,是一个市场行为。依各地的经验看,产业聚集能否成功,最终是由市场来决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市场力量的推动,是企业自身为降低交易费用、增强竞争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越是市场机制健全,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就越明显。这就是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竞争力大于人为组合而成的产业集群。或者说,产业群体形成的自发性大于其构建性,这一点发达国家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在产业集聚发展迅速的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我国已有的区域产业集群大都起源于“市场的自发性”,是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背景下,依据独特经济、文化基础,借助“抢先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体,其形成更多是通过自由竞争与民间力量,借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起作用。

2.产业集聚政策要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借助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创造有竞争力的城镇区域环境,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政府要转变职能,不是替企业决策、不顾条件地刻意培育企业,而是从各个层次上发挥宏观引导作用,为企业成长、聚集创造有利环境。各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不仅要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为产业聚集培育软环境,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城镇产业聚集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简化审批、准入条件等方面为产业聚集创造条件。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的发生。从浙江省乡镇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确很重要,如果当地政府不尊重市场规律,过多地干预企业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恐怕不能形成如此众多的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

3.产业集聚的推动应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产业集群具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氛围,企业间就能够紧密合作,知识与技术外溢效益就显著,竞争力会大大增强。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严重,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产业相关法规不健全,不利于产业集聚战略的推进。因而在推进产业集聚战略中,必须首先着眼于良好制度环境的构建,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加大开放度,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创作与发展,推进彼此间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同时,各地方政府应清楚地认识产业集聚对政府行政性投资的制约。如前文所述,产业集聚较成熟的地区,相关产品的交易和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地区。如果其他地区在这些产品上搞重复建设,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聚对政府行政性重复投资是一个有力的制约因素。

总之,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阶段,关于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此项研究对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人口数量庞大,通过产业的集聚,带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不可一蹴而就。我国现在进城的农民工大约1.2亿左右,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水平,到2015年,将再转移2.5亿农村人口,到那时,城乡格局将渐趋协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论我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建设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