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流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桥梁--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综合分析_建构主义论文

架起主流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桥梁——试析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合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桥梁论文,主义理论论文,主流论文,试析温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自然科学可以在不断推翻前人的基础上,产生大量原创性知识。而社会科学“过去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彼此之间虽然颇有一些矛盾之处,但今天看来仍然有它们的可取之处,这是自然科学里的陈旧观念所无法比拟的”。(注:[英]安东尼 ·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自然科学需要的是实验和创造,社会科学需 要的则是合成与理解。以此来审视国际关系理论,可以看到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由论战走向趋同,可以看到批判理论(注:批判理论又称反思主义理论或后现代主义理论 ,主要指考克斯的批判理论、阿什利的后现代主义等。依据文本是: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s and World Orders: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0,No.2,1981,pp.126 —155;Richard Ashley,“Untying the Sovereign State:A Double Reading of the Anarchy Problematique,”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7,No.2,1988,pp.403—434。)在对主流理论(注:主流理论又称理性主义理论或问题解决 理论,主要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依据文本是:[美]肯尼思·沃尔兹著,胡 少华、王红缨译:《国际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进行反思和解构,却少见主流理论的应战。学 术缺乏论战与合成必将导致理论的死灭、学统的中断,而且这种现象也与冷战后国际关 系日趋复杂的发展现实明显相悖。

所幸,这一重大缺憾为建构主义所弥补。尤其是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试图在主 流和非主流之间架设桥梁”,(注:[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 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译者前言”第32页。)“在两个极 端之间发现一种以哲学原则为基础的中间道路”,(注: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 .2.)在国际关系领域最集中地体现了社会科学理论所最需要的合成特征。那么温特建构 主义是如何综合主流理论和批判理论、继而合成一条中间道路的呢?笔者认为这种综合 主要不是体现在其内容和方法上,而是集中于元理论层次。这是由于“对理论的合成决 不应是简单地折衷糅合,而应该是从综合的视角发展出一种更具包容性、更高层次的元 理论分析框架,把各种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变量有机融入进来”,(注:G.John Ikenberry,“Introduction,”in G.John Ikenberry,ed.,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oretical Essays,New York: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Fourth Edition,2002,p.9.)实体理论的综合必须以本体理论的有机合成为基础和先导 。接下来,本文将从本体论的合成、认识论的合成、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合成、理论观的 合成及其意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全面彰显温特理论的合成(注:本文在两种意 义上使用合成概念:一指本体论、认识论内部的合成,即“中间道路”特征;二指两种 本体论之间以及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合成,即它们之间的结合或综合。)特征及其对国际 关系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一、本体论的合成

一般而言,本体论有两种含义:一指“哲学本体论”,主要研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何者更具世界源初意义上的本原性本体地位;二指“社会学本体论”,主要探究事物是否具有独立的、不可化约的解释性本体地位。本文以及温特建构主义主要使用第二种意义上的本体论。由此,就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存在两种基本对立的本体论: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理性主义又包括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主要体现在主流理论中;反思主义又包括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主要体现在批判理论中。温特建构主义试图在这两种看似不可调和的本体论之间建构一条中间道路。他主要继承了反思主义的本体论,也在相当程度上兼容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即从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出发,向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融合。下面我将分三方面对上述观点加以确证。

1.理念主义与物质主义的合成:建立弱式物质主义

如表1所示,对于自然物质的客观性以及人类个体观念的主观性,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并不存在分歧,但是在对人类社会关系的认识上二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物质主义认 为社会的最根本事实是物质力量的本质和组织;理念主义认为社会的最基本事实是社会 意识的本质和结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3—24.)物质主义的传统用法根源 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物质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化模式,把物质基础定义为生产方 式或摧毁方式,把意识形态、文化以及其他观念因素归为非物质的上层建筑,基本假设 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有观念是主观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94—96.) 理念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关系一般表现为制度、规范、规则、知识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 在本质上都是观念的,基本逻辑是共有观念决定社会生活,共有观念也是客观实在的。 温特主张建立弱式物质主义:既强调观念的作用,认为权力的意义和利益的内容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观念决定的,又承认“观念并不是无所不在的”,社会领域也存在着纯粹的 “物质性”,试图把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合成在一起。具体合成路径如下:

首先,重新概化社会基本结构:划定社会物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共有观念)的界限。把社会物质力量从“集中于生产方式(或毁灭方式)这样一种扩展式定义化约到一种集中于物质性本身的更加严格和弱式的定义上去”,(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36.)这样 的社会物质力量主要指人性、技术、地理与自然资源、生产力量与摧毁力量等(新现实 主义的权力和利益也属于物质力量),(注:新现实主义的权力概念可以化约为物质实力 ,利益概念即物质性利益,也就是人性的物质需要或国家本身的物质需要,都属于物质 力量范畴;建构主义所说的权力和利益指主观权力和主观利益,即国家关于权力与利益 的观念,属于社会观念范畴。)祛除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基础中的生产关系因素,被温特 称为纯粹的物质力量。除此之外的社会类别从根本上说都属于社会共有观念的范畴。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明确物质性不等于客观性。弱式物质主义在区分社会共有观念与个体私有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键性论断:尽管个体观念是主观的,但是“以共有观念为基础的、不可观察的社会类别却是客观实在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72.)这样,客观实在性不再是“物质”(注:“物质”一般被马克思主义/物质主义者视为“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见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2页。)的专利,世界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类客观实在:物质性客观实在,共有观念性客观实在,以及实践性客观实在(由于区分了客 观性与物质性,所以实践不再像马克思主义所认定的那样属于物质),却只有一个主观 领域——人的个体观念。弱式物质主义以“共有观念的客观性”解决了理念主义与客观 性的矛盾,物质主义的核心“客观性”与理念主义的核心“观念性”由此得以统一。

最后,温特认为纯粹的物质力量对于国际政治确实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解释作用,但是它们的解释能力和范围却非常狭小。除此之外,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观念才具有意义,物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赋予的。所以,国际社会的大部分事实从根本上要由社会共有观念(文化)来解释。(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92—138.)可见,尽管物质主义与理念主义在弱式物质主义中都有独立的存在意义,但是在它们的连续体上建构主义是明显偏向理念主义一边的。

2.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合成:运用结构化理论建立温和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还原到研究独立存在的个体属性或这种个体之间的互动;整体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作用不能被还原,这种作用必须包含于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两个方面施动者被构建的问题。”(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6.)那么 这两种本体论是如何在建构主义框架内统一起来的呢?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 结构问题》(注:Wendt,“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1,No.3,1987,pp.335—370.) 一文中,温特在批判新现实主义把国家身份与利益作为给定因素的个体主义和世界体系 理论物化世界经济体的整体主义的基础上,超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借鉴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主要探讨了一个古老的社会学问题 :社会结构与能动者的张力问题,他综合了方法论个体主义和社会决定论,以实践为中 介将“能动者”和“结构”的关系规定为互相建构、互不通约的同构关系。)提出:单 位国家与体系结构通过互动实践进程相互决定、相互建构。他通过对个体性本身和个体 性条件的区别,得出施动者既是自行组织的实体,又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而施动者和 结构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既是因果的也是建构的,既具有二元性(在时间范畴 内相互作用的两个独立事物)又具有二重性(同一事物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样个体主义 和整体主义的矛盾得以解决。

在二者之中,温特更重视结构的作用,因为“心理状态虽具有独立的解释作用”,但在高度社会化的人类关系领域,社会结构的建构作用更为强大和根本。所以,温特一再强调他的理论是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不断突出国际文化结构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 构作用。可见,他是在“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连续体上从整体主义出发兼容个体主 义观点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78—184.)

这种本体论很容易转化为方法论。(注:方法论既指对一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的理论分析,也指某个学科特有的一整套方法与步骤。本体论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个体主义没有必然关系,只有经验操作上的偶然便利关系。新现实主义以个体主义为本体论,认为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给定的、外生于国家体系,同时采用整体主义的方法论集中探讨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建构主义基本采用整体主义本体论,却也使用个体主义方法探讨国家互动实践对体系结构形成的因果作用。)一方面温特认为应该肯定从施动者出发、自下而上地研究结构的个体主义方法(如从国家出发解释无政府文化形成的因果理论);另一方面他突出并强调结构对施动者的建构作用、用不可还原的社会结构解释个体施动者的整体主义方法(如从国际无政府文化出发界定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理论)。(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6—29,139—190.)

3.两种本体论的合成:把国际体系结构概化为文化

温特认为,所谓“理念主义问题”实际上可化约为“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的问题,而“整体主义问题”则可化约为“结构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 。(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3.)可见,这两种本体论的统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 观念与结构的统一”。温特给出了一种十分关键的解决办法(也许并非惟一的办法):把结构概化为观念,在国际政治的体系理论中则表现为“从社会角度而不是物质角度概化结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49.)由此,温特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可以概括为 整体的弱式物质主义或文化的温和整体主义(其基本位置见图1)。

图1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构架

二、认识论的合成

认识论主要探讨主观/主体和客观/客体的结合问题,即观念如何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信奉实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科学的内涵是一致的,无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客观事实和价值观念可以分离,客观事实独立于任何理论;社会界和自然界一样存在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可以发现的;强调理论的描述、解释与预测功能。(注:[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译者前言”第16页。)批判理论则奉行后实证主义 的认识论:否认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区分;强调价值与观念、知识与权力的 互动和互构;强调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温特则严格区分个体观念与共有观念的不同本质,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把科学实在论的自然科学哲学观运用于社会科学,在社会领域坚持科学实在论的三原则:世界独立于个体观察者的大脑和语言;成熟科学理论通常是指涉客观世界的;即使是客观事物不能被直接观察,成熟科学也是指涉客观世界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51.)指涉 理论的目的是解决人脑和语言怎样与客观世界联系的问题。(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53.) 温特综合了经验主义的描述理论、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和科学实在论的因果理论,认 为“信念是由话语和自然共同建构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57.)所以 ,这些原则首先发展了纯粹的经验实证主义:承认不可观察事物的客观性,给以共有观 念为基础的社会类别的解释性理论留下余地;其次,驳斥了社会不可知论,确证国家与 国家体系虽然是不可观察的社会类别,但却是实在的和可知的;最后,对后实证主义提 出了修正:承认主客观/主客体(尤其是共有观念与个体观念)的相对区别,强调社会领 域解释性问题与理解性问题都是重要的。

当然,认识论的合成也可以转化为方法论的合成。温特提出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试图“把国际关系第三次大辩论的认识论问题转化为较为容易解决的 方法论分歧”。(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78.)这种理论区分建构关系与因果关系,分析了 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理论与建构理论的异同,认为这两种理论分别回答了人类社会中的 不同问题,它们并不是相互竞争、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由此在方法论层面解释性理论 与理解性理论得以共存,实证主义的因果问题与后现代主义的建构问题在建构主义这个 更大的框架内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理由。此外,认识论的合成需要以本体论为基础,对 此下文将详加论述。

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合成

建构主义与理性主义相通的是认识论、与反思主义相通的是本体论,那么这种实证主 义的认识论与后实证主义的本体论是如何在建构主义的旗帜下统一的呢?下面将分两部 分具体阐释。

1.理念主义与科学实在论的结合:建立弱式基础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本体论在认识论之上。(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47.)所以 ,弱式基础主义实际上是对弱式物质主义的回应。正是这种颇具合成色彩的本体论为其 在认识论上走中间道路提供了空间。事实上,认识论“理论指涉客观世界的问题”就是 在本体领域社会类别的客观存在性问题。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在本体层面上如何解决“以 观念为基础的社会类别的客观性”问题。对此温特给出了三种解释或答案:社会类别以 客观的物质力量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自行组织的社会类别使其具有了程度不等 的独立性或自主性;社会类别虽然不是独立于建构它的集体的思维或话语,但是通常是 独立于试图解释这些社会类别的个人的思维与话语的。(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72—77.)

2.整体主义本体论与科学实在论的结合

温和整体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承认“结构与个体施动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二重性 ”。由此可以推出:社会共有观念结构既独立又依赖于国家施动者。所以,科学实在论的第一条原则“世界独立于个体观察者的大脑和语言”在本体上就找到了基础,即国 际观念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个体国家(注:温特把国家比拟为人,视国家为有生命 、有意图的行为体。见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15—224。)的主观观念。

四、理论观的合成及其意义

综上,本体论与认识论主要解决主观/主体与客观/客体的关系问题。它们连同实践论一起构筑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哲学理论观(见图2):世界分化为客观和主观两个领域,实践是连接它们的基本桥梁,而认识又是联系实践与理论意识的中介。

图2 哲学理论观

诚如考克斯所言:任何理论都从现实世界的难题开始。理论的首要任务是清楚地认识问题,并使观念更贴切地把握社会事实。(注: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s and World Orders: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0,No.2,1981,p.128.)尽管主流理论和批判理论都承 认这一点,但它们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存在重大分歧。考克斯根据理论服务的目的 不同,把国际关系理论区分为两类:问题解决理论(特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主 流理论)和批判理论。其基本理论观列表比较如表2。

注释:

(32)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s and World Orders: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0,No.2, 1981,pp.126—155.

而温特建构主义却试图在主流理论和批判理论各执一端的本体层面架设一座桥梁,为它们之间的论战、沟通与对话提供可能:通过对“共有观念客观性”的论说把重视客观性的物质主义主流理论与强调观念性的理念主义批判理论完满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结构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弥合了注重“个体国家心理状态”的个体主义主流理论与关注“不可化约的国际社会结构”的整体主义批判理论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对“信念是由话语和自然共同建构”的明晰成功地完成了主流理论“客观主义”认识论与批判理论相对主义话语理论的融合;通过对“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因果问题与建构问题”的区分最终为主流理论与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对话与相互借鉴提供了一条比 较简便易行的路径。由此,温特完成了对理论观的有机合成(总结如图3所示)。

图3 建构主义理论的本体合成性

由于本体理论与实体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所以本体理论的合成必然会对实体理论的综合与对话产生全面影响。温特对本体理论的合成从根本上为国际政治实体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一般分析框架,从而为作为独立学科的国际关系学提供了一幅更加严整和全面的图景,由此在这个更高层次的分析框架下,“各派学者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样从事自己的研究:经验主义者探求行为规律,理性主义者建立演绎理论,进程研究者从事案例分析,批判学派理论家思考深层社会结构,后现代主义者进行建构理论研究”;(注: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91.)温特以科学实在论融通实证主义认识论与后实证主义本体论,使国际政治理论仍然能够建立可以证伪的假设,从而更加科学化、更 具解释性与预测性;温特对理论的有机合成与冷战后国际事务相互交融渗透、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多元的现实密切相关,他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他对国家对外实践进程的重视也有力地说明了温特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强烈现实性倾向;温特对因果问题与建构问题的区分、对理念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强调,使其国际政治实体理论更有针对性、更有位置感、更具说服力与魅力。

可见,我们要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对已有理论进行合成与综合。合成性是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关键和根本,建构新的分析框架、创建独立学派都离不开对现有理论成果的合成。当然,这种合成应该是有机的、完整的,而不是机械的和片面的。此外,需要特别 指出的是学界应该尤其重视对元理论的探究。经验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框架为先导, 实体理论研究也要以本体理论研究为前提。经验研究可以有创新,但适用范围毕竟很窄 ;实体理论需要创新,但在日益僵化的主流理论束缚下却很难有所突破;而对本体理论 的思考却可以为我们进行实体理论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与平台。

标签:;  ;  ;  ;  ;  ;  ;  ;  ;  ;  ;  ;  

构建主流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桥梁--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综合分析_建构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