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 723500
摘 要:诵读教学法是搭建文言和古代经典读本人文精神的桥梁。通过不断探索,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认为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言文并重”,摒弃简单化的先“言”后“文”或先“文”后“言”的争执,让文言文阅读教学回归到“读”的起点,使诵读成为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读的起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诵读为突破口,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诵读,不仅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文段和语境积累更多古汉语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意境之美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让诵读成为词句寻根,积累文言词汇,解“言”的支点
1.诵读为基,巧用工具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如果僵化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只会忙于记录教师所讲内容,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失去了自己探究的机会。学生不会判别甄选合适的词义,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失了学习过程的自主体验。因此,文言文教学中用诵读引导学生对词句寻根,寻求解“言”的支点,有效积累文言词汇显得十分必要。遇到疑难字词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让学生查字典,并且从词语的多个义项中选择适合语境的一项,这样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甚至有时还会产生一些争议,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提升。
2.以读明音,以音解义,由义定音。文言词汇大多是多音多义的,让学生根据语境筛选义项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能力。诵读教学法便于引导学生边读边猜、边读边悟,通过诵读中的解词解句、圈点勾画、质疑纠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有助于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情感态度。
诵读中要做到读准字音,以音解义,由音贯义。古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占相当大的数量,这些字往往要根据由义定音的原则,来从语境中确定读音,读准了字音也就理解了意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一句,第一个“为”是介词,应该读四声“wèi”,给和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读二声“wéi”,是做和制定的意思。可见,字音甄别和辨析的过程,也就是意义探究和揣摩的过程,读准了字音,也就理解了句子意思,从而把握了文章情感。
二、言文贯通,熟读精思,以读入境悟情
诵读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做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让诵读贯穿于文言学习的始终,不仅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揣摩体悟,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读出抑扬节奏来,而且引导学生读中释意,读出情思,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共鸣来。让诵读成为从言到文,文中有言,从文到言,言中有文,来回穿梭、循环往复解读文本的有效手段,最终促成学生对文章情感价值逐步深化,螺旋上升式的理解和领悟。
三、因声求气,贯通文气,用诵读体情察意
古人在创作和赏析时,很讲文气,诵读有助于把握作者文气,探究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诵读时我们应该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读出快慢,读出情感。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轻音显得轻柔、平和,用来传达幸福、欣慰、体贴的情怀。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可有效表现作品的情绪气氛,增强表达效果。除此外,还要理清文章的表达层次,理清了层次就明晰了作者情感表达的脉络,勾划出学生情感再现的思路,为学生朗读情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指南。
四、拓展诵读渠道,创新诵读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最生动、最鲜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默读、轻声读、速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个体读、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特别要强调的是音频和视频文件和教师的范读,这一点往往为教师所轻视或忽略。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文本进而披文入情。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那忘情诵读的镜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自己不能沉浸古文之中,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示范朗读之外,还要敢于让学生在把握文章整体情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文章类型,自由发挥,个性朗读,用情感去演绎、体悟,从而生成诵读能力。
五、熟读成诵,内化提升,传承文化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背的前提,背是诵的归宿,写是背的检测。文言教学要着眼于背诵,以背诵为目标,来激励学生的文言学习,让学生熟读成诵,诵而能背,背而能写,切实增加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教学实效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文言文学习,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的低效窘境,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自信。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回归到“读”的起点,让“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旋律,语言的学习总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诵读中师生的情感互相交流,氛围不断营造,自然生成的课堂往往会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论文作者:李昌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文言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语境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