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种价值取向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教学目标论文,价值取向论文,课堂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是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评价教学的基本标尺.教学目标设置关系到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一切教学安排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陈述技术缺乏了解,致使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出现对象倒置、内容异化、表述虚泛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价值取向,旨在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框架:包括确定数学学习结果类型、确定数学知识在认知过程需要达到的水平、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四部分,简称“二确定、一分析、一陈述”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框架,以期提升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置的操作性和合理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置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指引并制约后面相关环节的开展,如教学活动设计、策略选择、测量与评价等.其作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导教、导学、导测评,简称“三导”.
1.指导教学过程、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导教
一旦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设计者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应暗含所学知识属于哪种类型的学习结果和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指导教师教学过程、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比如: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如果所学概念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那么就属于陈述性知识,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讲授法;如果所学概念是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的,那么就属于程序性知识,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对概念的运用,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
2.指导学生学习——导学
学生的学习一般是目标导向的学习.目标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一开始,教师明确告诉他们通过学习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不仅是行为,还有心理),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时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还可以鼓舞学生“士气”,激励学习动机;同时,目标导向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也会给学生提供他们应该如何学习的重要信息,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3.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导测评
教学结果的评价有许多标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同样,教学结果的测量也必须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测量,否则,教学测量就缺乏效度、教学评价就缺乏可靠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应暗含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以利于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者的变化进行衡量.比如:以命题网络表征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侧重于对概念的理解,那么在测评时就应该针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设置题目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巩固情况;以产生式表征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目标侧重于对概念的运用,那么在测评时就应该多设置新情境或变式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框架
本文阐述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分析框架的切入点是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思想,并结合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学习内外部条件,确定课堂教学需求,并将相应需求按照“知识+认知过程”的技术表述为具有“三导”功能的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框架中,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确定数学学习结果类型、确定数学知识在认知过程需要达到的水平、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简称“二确定、一分析、一陈述”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框架.下面针对四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
1.确定数学学习结果类型
本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将教学需求中所蕴含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将学习结果分类是教学目标设置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后续环节的必要条件.因为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学习的内外部条件不同,决定了教学应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同时,学习结果分类也是保证学习任务和学习后的评价相一致的基础.如果设计者不能正确和前后一致地进行学习结果分类,那就很难保证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高中数学知识分为三类:一是以命题网络形式表征的数学概念和命题等,属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修订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如求和符号,复数的概念等;二是以产生式表征的对外办事的概念、规则等,属于程序性知识,相对应修订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正弦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定理等;三是对内调控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相对应修订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中的元认知知识,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
2.确定数学知识在认知过程需要达到的水平
本环节的核心任务是确定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即确定教学的标高.根据修订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的水平从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如果说学习结果类型是由课程目标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确定的,那么教学的标高则需要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起始能力来确定.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认知要求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测评等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函数奇偶性新授课中需要学生达到理解水平,那么在教学策略使用中更多考虑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以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概括和理解概念;在高三函数奇偶性复习课中需要学生达到运用水平,那么在教学策略使用中更多利用独立练习、过渡练习、变式练习等,以促进学生在新情境中迁移水平的提高.
3.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
本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分析.由于智慧技能具有层次性,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就能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通俗地讲,如果确定课堂学习结果是明确“我们到哪里去”,那么,学习任务分析就是确定“我们现在在哪里,以及顺利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确定了学习结果的类型和标高后,任务分析将从终点目标(教学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知识或能力,需要预先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即使能目标.这样一级一级地往下分析,一直分析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的起点能力为止,然后将从起点目标到终点目标之间需要掌握的使能目标逐级排列起来.使能目标分析一旦完成,就为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学时,就从起点能力开始,首先实现最低层次的使能目标,然后实现第二层次的使能目标,以此类推,最后到达终点目标,如图1所示:
4.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本环节的核心任务是用心理学界定的动词或数学学科约定的外显行为动词,将上述确定的知识类型和内容表述出来.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以帮助他学会学习,使教学测评有据可循,从而使教学目标发挥出其“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本文陈述目标的方法是依据修订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思想,采用内部认知过程和外部行动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即“教学目标=知识+认知过程”的陈述方式.其中数学知识分为三类:命题网络表征的概念和命题、产生式表征的概念和规则、数学思想方法.认知过程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如表1所示: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案例
“余弦定理”(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1.1.2节)教学目标设置.
第一步:确定学习结果类型
本课主要学习结果的类型是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运用规则,其学习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新规则的习得阶段,主要是理解规则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第二阶段是变式训练阶段,主要是促进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阶段是规则的迁移与运用阶段,主要是促进规则运用的自动化.因此本课的导学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理解余弦定理是什么和如何推导;(2)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不同情境中的三角问题.导教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呈现两种以上余弦定理证明方法;(2)明确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哪些解三角形问题;(3)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导测评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让学生口述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和余弦定理的结构特点;(2)呈现变式题组让学生区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使用的条件,并完成需要利用余弦定理解决的三角问题.
第二步:确定数学知识在认知过程需要达到的水平
本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学习的第一、二阶段,要求达到运用层次,即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第二课时完成学习的第三阶段,要求到达分析层次,即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哪些题运用余弦定理,哪些题运用正弦定理,并能对解三角形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熟练解决解三角形问题,使智慧技能自动化.
第三步:分析课堂教学任务
本课的起点目标是: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两点的距离公式、三角函数的定义;使能目标分5级;终点目标是熟练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构建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知识结构,具体任务分析如图2所示:
第四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本内容的教学目标有:(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能用一种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方法和三角方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2)能从余弦定理得到它的推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定理及推论的结构特点及可以解决哪几类解三角形问题;(3)通过比较说出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联系;(4)能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5)能区分、归纳解斜三角形问题的几种类型,并能熟练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形状;(6)通过运用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体会运用向量解决三角度量问题的优越性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把以上6个教学目标放在知识与认知过程二维图表中,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教学活动设计、学法指导、策略选择、测量评价等提供了导向作用.本文基于“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价值取向构建的教学目标设置框架,包括确定数学学习结果类型、确定数学知识在认知过程需要达到的水平、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四部分,简称“二确定、一分析、一陈述”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框架,以期对教师或设计者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提供支持帮助或借鉴意义,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