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_网络道德论文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_网络道德论文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大学生论文,方法论文,内容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与这种“虚拟社会”相对应的社会道德体系——“网络道德”,对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律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道德教育的原则是由道德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所制约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网络道德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的特征,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教育原则。

首先,坚持“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相结合的原则。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能力,为人们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过去不能设想的事情现在很容易就能办到。任何一个网民都“能够”随意参加国际网上社团,“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能够”阅读国家严格禁止入境的各种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闯入某个国家的银行、军事基地等要害部门的数据库,盗用、伪造客户网上支付帐户的犯罪等等“绝对自由”的活动。但是,如同在物理空间中一样,人们的自由又是相对的,犯罪是要受到制裁的,也即“相对自由”。第二,坚持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相统一原则。虽然网络道德是顺应“虚拟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伦理要求,它与植根于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有所不同,但绝不能片面强调网络道德教育而忽视既有道德教育。事实上,既有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第三,坚持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对国家而言,虽然信息的传播没有国界,但信息的内容及其社会影响是有国界的。任何跨国界的信息传输,都是涉及进出口的行为,应当遵守进出双方国家的法律。第四,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网络社会赋予网络主体无限的使用权和资源的获取权,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网络行为的社会效果负责。因为,“国际互联网”或者“网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更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社会。每个网络用户在接受大量的网络服务器、地址、系统和人时,他们的行为最终要产生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负责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道德教育对象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反映道德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在互联网带来的网络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地区和国家等地理性因素的限制而达到全新的水平,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道德领域也是这样,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义务,了解和把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他们才能有所适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网络道德教育同样如此。目前,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意识:网络用户相当于国际网络公民,在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而要做一名这样的“四有”新人,首先要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也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着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是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其次,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网络社会中,目的和手段应当都是正当的,而决不是决定手段的正确性。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总是有本质区别特征原则界限的,绝不容混淆。第三,要处理好大节与小节的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小节无关紧要”论是不对的、有害的。事实上,小节与大节只是相对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彼此间不仅没有绝对界限,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这里,大学生应记住并实施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源于英语Netiquetle,由“网络”(Network)和“礼仪”(Etiquette)组合而成。就现状而言,目前的网络礼仪主要有以下组成部分:(1)问候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的起始中,问候和称呼对方时应遵守的规则。它表明的是某大学生A想与谁交谈,该怎样问候和称呼。可以说,学会网上问候礼仪,是大学生网民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2)语言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语言表达应遵循的规则,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的情感。(3)交往方式礼仪,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某种交往方式时应遵守的规则。如许多网络就“规定”发信者要写明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交往方式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网络礼仪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虚拟性、强制性较弱和普遍性等。总之,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一个大学生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网德要求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从人的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大学生采用新的交往礼仪。

3、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反之,必将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们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按照网络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1)利用网络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做到网上行为诚实守信,不应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3)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4)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或泄露相关秘密;(5)慎重使用计算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6)科学选择网络资源,不应浏览黄色或反动的网络信息。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改造人自身的一种活动,不仅需要教育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和奉守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规律,而且要求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一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教育的系统性

在电子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理论研究,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的解释”,力求在开发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精神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在相关理论中更多地赋予网络行为以伦理的价值,使“人——机”系统中对机器的道德预设成为可能。同时,对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致的网络诸特性做出明确界定,揭示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从而将网络道德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相比较,理清前者所说的公正、平等、权利、义务、自由、保密等概念与后者之间的共通处及不同点,力求在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道德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道德,同时又适度地加以区别和赋予新的涵义,以避免由于概念新旧理解不一致而引发理论悖谬论。更进一步,可以尝试将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具体问题(即在网络使用和运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交叉问题(即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行相关联而出现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即由网络道德问题而引起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等层次,有系统、有秩序地分别加以考察而不致在面对大量涉及极广的问题时无所适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网络道德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的高度,使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2、加强规范操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进行网络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操作,可以极大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现实已经证明,对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仅以纯客观的态度、单方面的技术手段进行追踪侦查,收效颇微,具有加剧损害的危险。从本质上看,这仍然带有“人受控于技术”的意味;一味注重理论完美及奖惩力度的规范、公约也不足以形成网络秩序,且有可能助长对网络道德的“怀疑”和“规避”倾向。要在注重网络道德的深入人心、切合实际的同时,创造具有普遍化、标准化技术背景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对自身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同时也能感到外界要求自己遵循各种道德规范的无处不在的强烈压力以及违约责任。一条可行的途径是:将加入网络规定为一种资格,为获此资格,行为主体必须先行付出相应代价和做出遵守相应规范的承诺。在这种契约式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将不得不把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层面加以学习、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此外,对目前许多暂时性的具体操作规范、网络协议,应努力避免规范之间的自相矛盾和规范自身形式的凌乱和内容的不合理。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将这些规范、协议汇集起来加以统筹编纂,重点放在其合乎现实和可操作性上。同时不可忽略,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各种带有地域性局限的网络规范可能已无法相应适用到其他区域。因此注重国际化也是赋予网络道德以可操作性的一种必然趋势。

3、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行为展开的道德需求,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新风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即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和法律制裁手段等强制措施来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另外,还应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动力和压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

4、加强发展前瞻,增强教育的持续性

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出于同样的理由,网络道德也应兼顾全局、着眼长远,注重道德主体及理论自身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必须将网络和人自身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物。所以,以发展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眼光倡导网络中的国内平等、国际平等、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原则,强调网络主体作为人的“类”意识,强调任何局部网络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不应以损害其他局部为代价,使网络伦理的主体逐渐从“作为个体的人”扩大为“作为整体的类”,是十分重要的。唯此,才能使得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分配、使用格局逐渐趋于协调、稳定,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共享的巨大优势才能得以合理的发挥和发展。其实,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它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网络道德的价值标准中还应该涵有融合了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理想的历史尺度,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阶值关怀的直接目标。

标签:;  ;  ;  ;  ;  ;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_网络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