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蒙自市第二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对老师的教学就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又顺应应试教育的需求,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如何真正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本文中,笔者根据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制约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的因素及寻求的对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思维;培养;提高
一、授人以鱼或授人以渔都要以满足思维的发展为前提。
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人类文明包括数学知识在内,许多知识必须通过传承教授才能让下一代快速成长,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在教学中存在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授人以渔,这是新课程理念条件下改变传统教学痼疾而提出的,这确实是非常必要的,过于注重解题技巧、方法的能力培养只会脱离实际,因为生活应用的问题不是单调的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技巧就能解决的,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开放”的手段,多注重引导的方法,让数学知识的强大内生引力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得到开发,促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背景、概念、方法、应用的形成有足够的理解才是教学的着力点,才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方法的传授,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恶性循环!只有明确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关系,我们才能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来。
二、应大力加强落实问题情景教学,问题背景是产生和培养思维的沃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显然这是对当前数学教学方向的指引,也是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促使学生乐学并培养创造能力以及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具吸引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成功,从而取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因此,数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这样的情景可以大到章节、单元,小到一节课,甚至于某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观测、操作、猜想、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陶行知与约翰•杜威所主张的“从做中学”数学,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当然也最能开发思维、训练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师不再是做个简单的知识传授、传播者,更要做个育人者。保护和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及创造力就需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发现法,对学生是发现学习,对教师则叫发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刺激求知的原动力,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方法,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合作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打造科学民主奋进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做为激发思维的催化剂。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结合三维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及现有的学习条件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心理规律,组织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这些科学因素是确保学生的思维能顺利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显然过高或过低的教学要求都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只有科学的适合教学才能播种下思维美丽的种子!民主的课堂学生敢于发言,更善于交流。试想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没有老师对学生的居高临下“吓坏”学生,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生生间的想法碰撞!这种课堂下会产生多少思维的火花有谁能料想得到?奋进的课堂可以使学生勤于动脑,在一个充满探索、合作、交流、竞争的氛围里,正常的初中学生都会被激发斗志而不至于成为课堂的“闲人”,其思想必专注于问题,且尝试多角度想方设法地去思考问题,甚至提出新问题!此时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根据课堂新的生成与预先设置好的程序式的逻辑性问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打破定式思维的活动保护和发展思维,甚至以此引申创设出更多的思维竞争空间!我们充分相信,让科学民主奋进成为课堂的习惯,课堂将变得无比精彩。
四、因材施教,发展性评价是对思维的尊重与放飞。
国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可惜居于社会、家长评价意识与方法的原因,学校教师却不得不大搞应试教育,所以我们看到许许许多多的学校一下追求这个教学模式,一下追求另一个教学模式,而评价一堂课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看数学知识、解题技能训练得怎么样。因为对课改理解的偏差,这很容易使教育的参与者从一个误区走到另一个误区,出现了“大容量”、“高效”、“课堂活跃”等哗众取宠的表演课,许多学生更是被兴趣了、掌握了、个性得到发展了,却很少看到数学特有的迷人的“思维体操课”,浮华的背后是虚无不实,最终陷入迷茫之中。这里先剔除应试教育的短视不说,其实,过于注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桎梏,“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猫才是好猫”,由教学条件决定教无定法,一个班里的学生思维品质、水平层次经常是参差不齐,甚至于天上地下。鲜花要绿叶配,绿叶的作用很小吗?答案是否定的,曾经被老师认为低能,连绿叶都只能当三个月的爱迪生就能说明这一切!所以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应该尽量小班化分层教学,体现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对个体的发展性评价多采用定性的方法,量化的方法为辅助,不再单一地以分数论高低从而有效提高评价的激励性和容错性。科学合适的评价体系明显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主动参与。
总之,做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用心领悟新课程标准与理念,并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为已任,那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能浇出无数美丽的思维之花!
【主要参考文献】
周小山:《教师教学空间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论文作者:王荐翔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知识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