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论文_陈金祥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论文_陈金祥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文卷调查法等,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显著性关系,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是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研究得出体育锻炼态度,锻炼坚持程度等维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形式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影响,体育锻炼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应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引导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引言: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环境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心理不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大学生是文化素质高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自身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引起的问题危及我国人才素质,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高校近年来加大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对未来生活充满迷茫,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体育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锻炼形式等方面,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一、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以年级分层,随机抽样确定9个班级386名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对其进行心理量表与体育锻炼问卷测试,有效测量率为92%.选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鉴别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根据国内心理学工作者编制,在国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中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问卷调查表基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时间、坚持性等维度,有针对性的设计编写,问卷为与身体症状自评表评分一致使用5级评分制。将测量数据录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维度施测结果分析,得出体育锻炼态度、时间、坚持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一致密切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体育锻炼中只有态度与坚持性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锻炼强度等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不明显,表明体育锻炼能较好的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态度与坚持性在体育锻炼中起到主要影响作用。调差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学校生活适应能力,与同学和谐度等指标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运动大多为集体性活动,自身能力会明显表现,使自己对自我有符合实际的认识。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如环境改变,不重视体育锻炼等,许多高校对体育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高校体育活动开采程度不高,体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往往不重视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知识。

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多数属心理健康者,约20%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约16%的大学生患有焦虑症,情感危机等。在校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心理生理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特点,易出现心理问题,表现为依赖性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等,诱发各种心理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恰当的心理健康指导等途径改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直接,体育锻炼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可以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

由于体育锻炼融游戏,艺术和娱乐于一体,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在喜欢的运动项目中享受乐趣,促使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体育锻炼可以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遇到不顺心的难题会产生不良情绪,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精力,减轻思维混乱,增强机体活力。体育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活动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在集体项目中要求队员团结,学生只有同心合作才能赢得比赛。

体育锻炼可以矫正某些心理缺陷,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矫正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学生的性格,可以选择篮球、拔河等集体项目,改变学生孤僻的性格,适应与同伴交往活动,已有许多精神科医生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消除焦虑的方法。

三、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首先,高校应将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育课根本职能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提供理论知识,体育教学的本质是塑造学生健康素质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因材施教,积极引导,能为学生发挥个人优势提供有利条件,能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心理弱点和不良行为。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体育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方法和创新的手段,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目前各高校受到资源限制,体育教学完全以教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高校应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将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第二,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额更新体育思想,必须以健康为理念,将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健康融为一体。教学方法选择对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要求院校教师挖掘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自学结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比如,运用体育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竞争与进步是体育精神的主要特征。因此,体育竞赛和运动的过程就是培养个体心理素质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优势。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奋斗意识和进取心,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三,课堂上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克服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安排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排除大学生情感障碍,避免情感障碍的积累。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组织体育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多渠道活动平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体育课与丰富课外文娱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载体。

此外,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建立固定的体育健康公告栏;开展体育健康广播;组织体育知识讲座;建立各种体育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活动等。

结语: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引起的问题危及我国人才素质,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建议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功能的认识,提高其体育锻炼兴趣,帮助其养成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麒麟, 马冬梅.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12):124-125.

[2]王甲福.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诸杰. 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C]// 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 0.

[4]陈瑞花. 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D]. 2016.

[5]刘玲玲.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付奕, 于芳, 刘定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05):122-124+127.

论文作者:陈金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论文_陈金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