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因此,我在课前做到了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要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一切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而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找准教材中的内容与德育的结合点。例如,在教《许世友四跪慈母》一文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挚的母子情,让学生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在《囚歌》中,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在读中体会叶挺这种即便让敌人砍下他的头,也发誓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豪情。可见,我们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的心思,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真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二、利用教师自身的影响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还要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自己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成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镜子。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样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作用。可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总之,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学习生字词、阅读文章、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论文作者:田险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语文论文; 课外活动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目的论文; 《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