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红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110148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民众精神消费需求提升,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然成为人们关注评论的焦点。当前电视传媒事业迅猛发展,高等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也已成为热门专业,但人们发现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并非科班出身,由此对播音主持专业能否培养出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了质疑。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电视节目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思考与探究:一、重视电视主持的教学与研究;二、重视人文教育,调整课程结构;三、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四、注重实践教育,缩短磨合期。
关键词:主持专业人才 课程改革 因材施教 实践教育
21世纪大众传媒事业发展迅猛,“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自它诞生那天起,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最大众化、最具有效力的传播媒介之一”。电视节目主持人无疑是电视传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播音主持专业也陆续在全国二百多所高校兴办起来。
一、调整人才培养重点,重视电视主持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国设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很多,招生规模有增无减,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主持人很多。但来自一线的声音是:我们缺优秀主持人;我们需要有深度的主持人,不要只有靓度的主持人;我们宁愿用中文系的学生也不要播音系的学生,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只会播音不能当主持。这样的呼声令人深思,现在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电视主持上来了,要把播音教育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为主持教育所用,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播音与主持的双重能力。我们只有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才能解除社会的质疑与偏见,换得信任与尊重。
二、重视人文教育,调整课程结构
要培养出受媒体欢迎、真诚为大众服务的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必须重视人文教育,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思路为:
第一,提高专业认识,重视人文课程的学习,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学校要纠正学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狭隘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大专业的意识,打开视野,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气质,使学生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期胜任未来的主持工作。
第二,调整专业课程,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提前分流。新生应尽早进入角色,生源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一年级打下播音发声基础和播音创作基础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可以针对职业趋向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培养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条件不允许的学校通过开设选修拓展类课程渗透分流思想,分成播音与主持两个方向进行教学与实践。主持人的培养要复杂于播音员的培养,需要的成长期更长。以前,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素质评判的标准,现在标准已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欣赏有内涵、有品位、有个性、有专门知识的智慧型主持人。而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与训练。
三、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型的节目主持人
艺术教育最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最需要因材施教,但目前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还没有全面关注这一点,千篇一律的课本式教学严重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出的人才结果是十人同声、百人一面,就业前景黯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出个性化、多元化的主持人,除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本专业最理想的专业教师是既有一线丰富的主持经验又有成熟的专业教学思想的双师型教师,但两全者很少。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方法引导,淡模仿示范;要重规律的总结,忌个案支解分析;要“重”节目整体规划指导,淡局部设计;重发现式教学,忌填鸭式教学;重因材施教,忌死搬教条抹杀个性。
第二,加快专业教材建设步伐。不容回避的是目前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多年未作更新,缺乏时代气息,缺少理论创新,品种单一,影响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教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编写出炉新教材势在必行。
第三,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拓展类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学生毕业出去会主持各类专题电视节目,有法制节目、音乐节目、新闻节目、健康节目、教育节目、文化节目等等。学校除了为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要积极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充实他们的知识体系。
四、注重实践教育,缩短磨合期
实践性强是该专业教学的显著特征。事实证明,一个主持人成熟期的到来要经过五到十年的精心磨砺,主持风格的形成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可是现实很残酷,许多传媒鲜明地强调“只使用人不培养人”,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没有精力来慢慢培养一个主持人,拿来就要上手用,需要成熟的主持人,所以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受欢迎遭冷遇。虽然这违背人才的成长规律,甚至多少有些背离人性,但严酷的市场竞争使然,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提高学生迅速适应环境、适应岗位的能力,最大程度地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2]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6。
论文作者:杨季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专业论文; 节目主持人论文; 电视论文; 学生论文; 主持人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人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