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新区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1)04-0050-04
一
高技术一词源于美国,一般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军事、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知识密集的新兴技术群。高技术通常具有如下六大特征:高增值、高智力、高驱动、高战略、高风险、高时效。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是向高速度、高性能、微型化方向和适应各种极限条件下的发展;二是高技术和我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三是高技术将向传统产业强制渗透,促进新产业革命的到来。
高技术产业目前还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但R&D的密集度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被普遍接受,OECD于1986年第一次正式给出的高技术产业定义即以此为据,我国的界定高技术产业和产品时,参考了国际通行标准,但低于欧美国家标准。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征。目前,高技术产业化、国际化已促成新的国际地域劳动分工和新型的贸易形式。原有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已经被一个不平衡的高技术扩散全球网络所取代,即核心技术开发,控制区的空间集聚和全球——地方垂直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由此导致的高技术产业及其产品市场的新垄断,将使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常规发展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国际地位和市场争夺上则日益受制于人。
高新区是发展高技术并形成产业开发的一种规划建设的科学——工业综合体,它往往拥有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符合现代高技术发展特点的管理方式,特别是汇集了各类的优秀人才和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这就使高新区成为一国或地区竞逐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要基地。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并迅速发展为举世闻名的“硅谷”,从此,各国纷纷开始大力建设各种式样的高新区。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英国的剑桥科学园以及法、德等国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印度、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建立了高新区。综合当今各国的园区模式主要有:孵化器、科学园、科技工业园、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高技术产业地带、科学城、技术城等。建立高新区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高新区802个,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80%以上,如美国有358个,欧洲联盟有229个。
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又异常复杂。我国只有抓住高技术产业化浪潮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技术并推动产业化进程,实施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战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超常规战略相结合,才有可能在21世纪的高技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确保在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主动权。1986年3月我国提出了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1988年8月制定了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1991年确立11种高技术产业,并相继开辟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七个高技术产业密集带。通过科技计划与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双管齐下、两翼齐飞,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初见规模。据统计,199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规模约为6020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8.8%。
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选址,基本符合国际上高新区的五项主要区位选择依据: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由此,决定了我国的高新区不但在空间布局上而且在综合比较中均呈东——中——西递减的布局(见表1、表2)。再具体分析东中西各高新区,又因它们在建立之初和发展中的固有差异及战略选择问题,导致在53个高新区的综合评价中产生了发展较好和发展不良的巨大反差。其中,西部13个高新区除了西安、成都两个高新区在综合发展状况评价中排位稍靠前,余下的基本上处于末尾且有全面下滑的趋势(见表3)。
表1 中国高新区分布表
注:表中的东、中、西是按国家关于西部开发所划定的区域列出。
表2 中国1999年东、中、西高新区发展状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版相关数据计算。
表3 1992~1994年西部高新区发展状况对照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列表数据整理得出。
虽然西部的高新区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挑战,但是它在西部的建设和发展不仅符合国际国内形势需要,而且从经济发展理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上,均可找到其根据:(1)高新区是地区经济布局发展的增长极。高技术产业将有可能发展成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充分发挥其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与工业企业和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和提升竞争实力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力储备。(2)高新区是高技术孕育和成长为产业的温床、试验田和示范基地。高投入、高风险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高技术的两大拦路虎,为此,集中必要的人、财、物、资源,政策应有适当的倾斜和保障,有所为、有所不为地进行高新区试点和高技术产业化,是落后国家(地区)迅速提升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从孵化、中试到走向高技术市场,高新区都是理想的物质承载体。同时,高新区成功的运作对周边社区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3)高新区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器和导航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将极大地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发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会给所谓的“夕阳产业”注入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整体经济和各产业向质量素质型转变。(4)高新区是新型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竞争战略的中枢。高新区的社会功能不亚于其经济技术的影响力。高新区的发展策略、管理方式、运作环境空间、创新精神,基本上勾勒出知识社会的轮廓,对传统社区发展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力,是现有社会探索未来组织形态的凝结。高新区又因其灵活的政策、实效的服务管理、高标准的技术产业选择、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人才创业成功的巅峰般的诱惑,使它完全具备了打造基础、实现跨越的战略中枢地位。
尽管高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与发展目标和定位有一定差距,但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还是颇有成效的。尤其在西部大开发的促动下,必然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时机。地处沿海而经济社会发展尚属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桂林高新区就是其中一例。
桂林高新区是国务院于1991年3月批准的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在多方支持和高区自身的努力发展下,虽然从横向上看与世界先进园区甚至与同期起步的其他一些省区高新区不可同日而语,但从纵向及桂林高新区起步的基础环境和外在系统支援能力上看,它的发展仍是令人欣慰的。(1)桂林高新区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建设基本完善,信息流通顺畅,高科技人才往来频繁。桂林高新区筑巢引凤工程经过精心筹建已初见成效,随着桂林市城市“美容工程”建设竣工,桂林高新区周边整体环境将大幅度改善,信息渠道四通八达,基本上可通达“地球村”的任何角落。优良的工作和投资环境,成为广纳四方人才的保证。(2)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产—学—研结合较好,已经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具有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企业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桂林高新区通过积极的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构筑了很好的创新环境,推动了一批企业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和规模化,桂林集琦、蓝宇航胎、桑立生化、斯达药业已成为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和有影响的企业集团。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正在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桂林星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感应式交流伺服系统已在我国国防工业得到广泛应用。(3)孵化中心成绩斐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初见成效,创业中心初具规模,大批人才和项目的进驻给高新区注入了活力。随着全国第一家博士创业孵化器、桂林留学人员创业园、京桂博士(后)科技开发中心,桂林集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相继建成、运转,已有130多位博士到桂林开展科研、引进技术、发展产业,推动了桂林创新计划的全面启动。目前桂林高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产品349个,其中45%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外惟一的产品7个,国内惟一的产品45个,仅在2000年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就达70个。(4)社会效益显著。积极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注重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高新区的产值连年攀高,目前已占桂林市GDP的20%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进。一方面,桂林高新区通过改造传统产业,逐步追加产品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使企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桂林广陆数字测试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和消化创新美国英格索兰公司技术和管理方法,研制成功了高精度电子数显量具量仪,产品出口欧美,目前已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大规模数显量具量仪生产基地。此外,用高科技改造桂林旅游业也取得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新区通过“高技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使地方传统优势资源转变为高科技产品,既发挥了高新区的智力技术优势,又使地方和农户增加了收入和增强了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村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宏观角度来看,桂林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园区建设取得的进步是明显的。但作为高新区除了要积极发挥对地方的辐射带动作用外,更应能够和敢于在世界高技术市场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是,西部地区高新区的发展仍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严重束缚。(1)社会整体支撑力不足,人、财、物、信息等的输入交流受到限制。从上述高新区区位选择的五方面看,西部地区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它们的抑制。如果说西部某些高新区科学研究类人员尚相对充足的话,那么能够把思想、知识转变成技术产品的工程师、技术类人员则明显不足。这就制约了科研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此外,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财政支持又极其有限,加上基础设施薄弱,也导致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步履维艰,高新技术成果开发缓慢。(2)高新区建设从项目选择到功能配套到政策引导,与国内其他地区趋同现象严重,这样,使本就处于劣势的西部高新区在综合竞争中更加不利。由于不能有效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在高新技术方向和项目的选择上,高新区往往缺乏特色,这样就使它们大多沦为国际垂直化生产的边缘。可见,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新区的定位很重要,只有扬长避短,为别人所不为,开拓有资源优势和基础能力强的项目,才会保证这些高新区在相对先天不足,后天受限制的状况下取得更大进展。据统计,在我国的高新区中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占了绝大多数(见表4),西部的高新区又基本上以此为主,这就使本来受到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高新技术冲击下的国内市场,又加入了一个竞争者,而这个竞争者又是那么勉强和孱弱。(3)西部高新区发展中企划不够,现代企业管理和产品市场开发方面明显不足,打造“名牌”的意识薄弱。西部地区的一些高新区资金、人力来本已捉襟见肘,再加上有“皇帝女儿不愁嫁”或一时的资源型产品优越意识,忽略了市场的投入开发,产品往往不能迅速形成有效的市场,这就极大地抑制了产品的再开发和资金循环。此外,西部高新区在产—学—研结合、创新力度、政策实施、以及发展空间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滞后,从而使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建设只能在缓慢中进行。
表4 中国38个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1994)
类别
电子信息
光机电
新材料
新能源
生物工程
个数3529291322
比例92%
76%76%
34%58%
东部2621221015
中西部
9 87 3 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相关材料计算得出。
三
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成长的摇篮。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新区的发展,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这些高新区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科学、有效的措施,争取在高技术市场的角逐中站稳脚跟,迎头赶上。(1)努力打造高新区的“创新极”和“增长极”地位,成为区域发展的特区。高新区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高新区在用人政策上的灵活和人才发挥才智空间的宽松,要求高新区一方面吸引人才,根据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加大现有人才的培训,构筑一支过硬的创新人才队伍。(2)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孵化器,发展民族高技术产业,推出“名牌”产业和产品。西部地区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和技术能力,重点建设高技术创业中心和孵化器,培育与地方优势资源相结合的高技术,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建立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高技术产业。(3)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和高新区优势,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西部大开发必然形成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的人才、资金、技术向我国西部的转移,而进驻各方面建设已相对完善的高新区,就成为拓展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和首选基地。这对于西部高新区打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尽快抢占竞争的战略高地,是最难得的机遇。风险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西部高新区完全可以借助西部开发的东风,吸取国际经验教训,建立起一套符合西部地区区情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据OECD估计,1996年全世界风险投资业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1995年风险投资额达372亿美元。可见,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是吸纳风险资金投注的前提和关键。(4)注重与传统产业结合,提升地区综合制造水平和工艺水平,注重培训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西部地区一般有一些传统型工业企业或开发优势资源的传统制造技术,高新区在发展战略中注意加大高新技术对这些方面的改造,不但会大大提高西部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会节约资源,带动产品档次和工艺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逐步转换发展战略和实现现代经济的“软发展”道路。
[收稿日期]200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