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 510000
摘要:澳门特殊的历史赋予了澳门建筑多元化的特色,澳门更被誉为历史建筑的博物馆。经过400年的演进,澳门建筑吸取东方和西方风格特色,以包容的姿态演绎成澳门建筑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澳门建筑 文化特征 融合 延续
澳门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例证,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中式园林、庭院、寺庙, 也有葡萄牙文化为代表的西式教堂、阁楼、剧院、炮台;传统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碰撞与对话,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又彼此融合共生。中西文化并存的澳门建筑呈现出了永不凋零的生命力,及其包容开放的态势。
1澳门建筑文化特征的体现
1.1澳门名字的由来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东南沿海,紧邻广东省珠海市,与香港隔海相望,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两个离岛。半岛周围被海水所环绕,这种地形常被称之为“澳”,远远望去,左右各有一座山围合,犹如两扇开启的“门”,“澳门”便由此得来。
1.2丰富多彩的澳门建筑文化
城市的发展历程对建筑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澳门的建筑文化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城市中最具特色的。多种建筑风格交融合璧,绽放不同风采,给人们不同的体验。之前澳门建筑基本上是中西独立发展。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 葡萄牙人陆续建造了一些欧式住宅和教堂、欧式庄园建筑等。到了19世纪后期, 澳门出现了中西不同建筑风格的对话交融,呈现出了中西不同风格浑然一体的独特建筑形态。
传统中式建筑主要以园林、庭院、岭南民居为主。园林式建筑以卢家花园为代表,颇具苏州狮子林风格的园林。全园以“春草堂”为建筑主体,通过景观石径将各景点连成一体,有序串联。春草堂虽是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但外墙色彩却采用了葡萄牙建筑常用的米黄色,搭配白色线条,12根哥特式廊柱依次排列,柱顶上装饰白色欧式花纹,而亲水的平台上坐椅式栏栅采用了中国人喜欢的大红色,处处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建筑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
1.3早期澳门建筑文化的移植
建筑遗产的形成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忍,建筑文化直观的体现了城市文化,澳门建筑首先体现了对葡萄牙文化的移植。葡萄牙的城市布局常会分为“上城区”和“下城区”。“上城区”建于高地之上,用于防御;“下城区”建于沿海之滨,服务于商业,这种规划理念也渗透到了澳门城市建筑规划中。在澳门早期的营建中,可以明显这一特征,城市广场由重要的文化和市政建筑围绕,通过弯曲的道路串联城市重要节点。总督府与富商们的住宅沿海而建,提供了优雅舒适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下城区。半岛南端西望洋山顶的碉堡与炮台遥遥相对,主要的教堂沿着这条连接山顶的轴线依序排列,在实质与象征上控制了这个城市 。构建了澳门城市货栈、要塞与城市的三位一体。
始建于1580年澳门圣保罗教堂(大三巴),其主体结构、屋顶结构及主要装修做法等直观的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雕刻精细,巍峨壮观。先后经历了三场大火,只剩下建筑的主立面-前壁,因形状与中国传统的牌坊非常相似而被当地人称为大三巴牌坊, 也是游客到澳门观光旅游的必经之地, “ 三巴圣迹” 说的既是这座建筑。
1.4澳门建筑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澳门, 是品类最全、建筑艺术水平较高的东方城市,被誉为“ 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既有葡萄牙建筑特色的建筑, 也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世。澳门历史建筑群是西式古老建筑在中国最集中的展示,在遥远的东方古城你可以领落到西式古老建筑的风采。
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表现为经过碰撞磨合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他不同于并存,是被大家所接受。澳门建筑深受葡萄牙建筑风格的影响,所以在澳门建筑的身上很容易看到哥特式、巴洛克、新占典主义等西方建筑风格的身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依然存在,特别是岭南建筑风格。地域特征的相似性,澳门建筑也汲取了很多岭南建筑的精华,自然通透,设置了利于通风的百叶窗,利于遮掩的彩色玻璃窗等。
2、澳门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进
2.1 澳门建筑风格的形成
澳门的古建筑保留了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文化共存的结晶。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世界所认可。回顾历史,从16 世纪中叶澳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早发源地。4个半世纪的漫长历程,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最后在相互理解中彼此尊重,形成了现在澳门建筑文化的崭新形态,这是世界上任何两种文化相遇时都必然经历的过程。
2.2 澳门建筑语言的不断演变
建筑语言是建筑文化最直观的符号。特色的历史原因,澳门早期欧式教堂采用中葡两种语言做弥撒,满足当时华人和洋教士的需要。建筑中移植了许多中式元素,例如圣母像可以被华人认作“望海观音”,但并没有摆脱欧式建筑风格和固有的信仰。社会文化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中建筑语言特征,而传统中式庙宇坚守着自身形态和韵味,不被西式教堂影响,但却不拘泥于成规,推陈出新,大胆移植或嫁接西方因素,先有洋罗汉,后见洋观音,这些建筑语言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随着中西文化在澳门的不断渗透,其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也仍在继续进行中,但相对于别处而言,这里的机会更多,交融的程度更充分、更有深度。从大三巴上的牡丹、菊花图案,到洋罗汉、望海观音,再到圣母化的洋观音,这些宗教建筑的演变,给予了中西文化更多切入的机会,同时也为中西文化在澳门建筑中的融合共生开辟的道路。
3、澳门保护建筑的延续方式
3.1维修与复原
澳门历史建筑之所以能很好的被保护和延续,首先得益于政策的保护,在澳门,历史建筑是不允许被拆除的。历史悠久价值较高的建筑首选的方式是进行维修和加固,保持原有建筑风貌,还原历史建筑原有的特征和样式。这也是澳门建筑能多姿多彩的一个原因。因此,中式的卢家大屋,西式的邮政局大楼、巴洛克式圣若瑟圣堂及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港务局大楼等建筑在进行修复时,都保留其原有的功能用途和风貌。
3.2新建与改建
在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建造新的建筑,发挥历史建筑新的价值,注入新的生命力。为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滋原味,澳门建筑常用的手法是保持原有的立面样式,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对内部功能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其使用效率。这种做法会让人们如同在历史中穿越,提升对历史建筑的接受和认知度,更加利于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3.3扩建
扩建是指对历史建筑的扩大或者是高度的增高,澳门建筑的很多做法更是值得学习和研究。新建和旧建部分代表着现代和历史的融合,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更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4结语
澳门建筑呈现出的多元文化融合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在文化碰撞和对话中,又彼此相容共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城市由独特性向相似性转移的今天,澳门建筑在维持着其固有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浅析澳门建筑遗产中的文化特征,吴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澳门建筑文化遗产.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刘先觉,陈泽成, 2005
[3]澳门建筑风格的演进和异化. 马越,陈伟新. 世界建筑. 2009(12)
[4]澳门建筑文化的独特性. 鲍家声. 建筑学报. 1999(12)
[5]澳门宗教建筑. 中国电力出版社 , 许政, 2008
论文作者:谢金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1
标签:澳门论文; 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论文; 建筑风格论文; 葡萄牙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