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化问题的反思与超越”--3.马克思对现代化的双重态度_现代性论文

论“现代化问题的反思与超越”--3.马克思对现代化的双重态度_现代性论文

“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超越”笔谈——3.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笔谈论文,现代性论文,性问题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7)01-0090-03

现代性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对作为主流叙事的现代性话语进行了颠覆性批判。在中国,当20多年前“文革”结束后重提“四化”时,我们还只知道“现代化”这个词,并且对之神往不已,在上面赋予了或寄托着我们对于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全部期待与想象。但是,随着中国20多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日益暴露,特别是由于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世界,不可能回避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的时代语境,所以近年来关于现代性的反思异常活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所关注。本文不拟泛泛谈论现代性话题,而是集中考察一下马克思对待现代性的双重态度。

一般认为,现代性发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初步形成。这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氛围的过程。我们知道,这个被称之为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直接谈论“现代性”,但他经常使用“现代社会”一词。他所谓的“现代社会”,实际指称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从这种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现代性初步确立,而其内部矛盾也逐渐暴露的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也是首先对现代性及其后果做出深刻反思的具有先知一般预言性的思想家之一。

在人们所熟悉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里,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时代作了描述。在这些文字叙述中,他并没有使用“现代性”这个术语,但现在为人们所公认的现代性的一些基本特征都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如大工业、城市化、世界市场等。[1]273-277特别是,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不断求变的本性,与波德莱尔通过艺术的方式所描述的现代性所具有的短暂性、瞬间性和过渡性特点如出一辙。[2]485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现代性的态度怎样呢?

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它所固有的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启蒙思想家曾经在他们的著作中许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华美约言竟然是令人失望的讽刺画。要言之,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现代性是进攻性和掠夺性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分析,来考察他对现代性的态度。

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一方面给被侵略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起着瓦解当地封建统治的进步作用,这似乎是一个矛盾。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时,异常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矛盾的性质:一方面,他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给落后民族所造成灾难和不幸,认为落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1]762;另一方面,他又看到正是由于封建的、宗法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使这种灾难变得不可避免。“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1]765历史不相信眼泪。我们对社会发展的把握更多地要依靠历史的理性分析,而不能仅仅停留于道德和情感的谴责。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这种扩张是受资本的本性、受极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是野蛮的和血腥的;另一方面,它又客观地造成了当地的社会革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1]766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768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现代性虽然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但它本身又是现代性的积极成果。“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1]773

马克思也谈到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他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1]716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造成了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救亡”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为了挽救民族危难,一切势力甚至包括封建势力都可以“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但是,帝国主义的对中国的侵略所产生的效果是多重的:首先,它客观上起着瓦解封建统治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1]691。其次,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枪炮而来的是西方资本的输入,它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并使现代意义上的机器大工业在中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主要代表就是新兴的民族工业。然而,帝国主义千方百计把中国纳入其世界体系,使中国成为其廉价的原材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市场,新兴的民族工业受到西方资本的盘剥和挤压,发展艰难,这又造成了帝国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重压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反帝反封建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进步要求。

今天,反思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全球化实质上是现代性的扩展。然而,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无处不可感受到某种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弥散。而我想说的是,经济分析中存在着多个分析角度和层面,既包括物质的、技术的层面,也包括社会关系的、制度的层面。从后一层面看,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球扩张的性质,或者至少使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烙印,但这毕竟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对于历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还是其背后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力量。从这种角度来分析全球化就会发现,虽然全球化的直接动力是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的本性,但其背后更深层的动因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和提出的要求。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所造就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既要求一个广阔的世界范围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为资本家走向世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与条件。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所具有的深刻历史内涵就在于它是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全球扩展过程,是世界的各个部分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是以西方国家为先导、随后又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现代化过程。

今天的全球化是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因此是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全球现代化过程中,“美国人和欧洲人曾经在其中起过主要作用,但它的产生毕竟是由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医学、运输以及电子通讯工具等的结果;哪里采用这一切,哪里便出现这种过程。”[3]1145这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全球化过程中起着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甚至把罪恶的殖民主义视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可见,我们不仅要看到全球化与资本扩张的内在联系,而且更应该看到全球化进程中所蕴涵的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进化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否则就会因为全球化具有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历史外貌而得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的片面结论,无视或否认全球化所内涵的现代化的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意义。将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不能把全球化所蕴涵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从中剥离出来,因为全球化具有西方发源和西方主导的特点而采取简单拒绝的态度,其结果有可能是在拒绝西方化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拒斥现代化。

现代性之于中国仍是一项有待发展的事业,中国还没有充分地享有现代性的成果,我们怎能侈谈拒斥现代性?所以某些过分超前的言论是值得警惕的。

标签:;  ;  ;  ;  ;  ;  ;  

论“现代化问题的反思与超越”--3.马克思对现代化的双重态度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