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启示论文,层次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急剧变化,创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国家的GDP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新创企业。著名管理学家Peter F.Drucker曾经指出,[1] 世界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型经济”转变为“创业型经济”,企业惟有重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才能再创企业生机。创业的动因源于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变得日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笔者试图在多年追踪研究企业家精神和积累大量的英文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和视角,以便更好地梳理国外学者研究企业家精神的脉络,并且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所以,本文的重点是研究脉络分析,而不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容阐述。本文所提到的企业均为创业型企业。
一、企业家精神研究
当前的企业家精神研究越来越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至今仍无统一、公认、标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另一方面,它的研究领域正在急速扩张。Gwen Richtermeyer博士(2003)[2] 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22个主题:文化/种族,经济增长,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伦理研究,家族企业研究,金融研究,企业业绩/计划研究,性别研究,人力资本研究,二次创业者与一次创业者比较研究,跨国创业/不同国家对比/国家个案研究,全球化、出口和小企业研究,激励研究,企业创建或解散研究,创业者特质研究,质量控制系统,资源观视角下的企业,社会网络/商业组织/企业联盟,战略计划和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分配,以及团队、技术及技术型企业和创业投资等。Henri A.Schildt和Antti Sillanp(2004)[3] 又从文献被引用频率的角度对企业家精神研究进行了分类评价,梳理出15组能代表理论研究主流的主题。这些主题同样涉及面非常广泛,涉及经济发展、文化、组织间关系、新创企业、大企业改革、企业国际联盟、组织学习和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每个方面又有很多发散性研究,并不一定有自己小范围的主流。因此,构建一个统一框架以便了解、认识和掌握企业家精神,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本文就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来展开讨论。
(一)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对企业家精神定义离不开对" entrepreneurship" 的词义辨析。目前国内有将entrepreneurship译成创业、创业学、[4] 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本文作者建议采用P.Davidsson(2003)[5] 对" entrepreneurship" 的辨析。他在Kirzner(1973)、Venkataraman(1997)、Shan和Venkataraman(2000,2001)以及Gartner(1988,2001)关于" entrepreneurship" 定义的基础上,将" entrepreneurship" 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将" entrepreneurship"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看待,认为关于" entrepreneurship" 的研究应获得关于" entrepreneurship"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尽可能多的知识;另一类是将" entrepreneurship"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从这个视角来描述" entrepreneurship" 的社会功能。据此,笔者认为,在把" entrepreneurship"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时应翻译成创业学,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应翻译成企业家精神。也有人将" entrepreneurship" 译成“创业精神”,而笔者认为译成“企业家精神”更能体现创业精神对于创办企业和企业自身变革的特殊意义,即创业精神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而“企业家精神”更为专业化,更具有时代感。由于关于企业家精神定义的种类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且其含义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又限于篇幅和本文的侧重点,故不再多述。本文着重论述把" entrepreneurship"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时的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家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次的表现。
(二)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划分
在“全球创业观察”(GEM)的企业家精神概念模型[6,7] 和张玉利等(2004)关于创业研究基本框架划分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框架。图1体现了当前关于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开放性和系统性。开放性是指三个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功能体现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系统性是指三个层次的企业家精神是通过创业活动和过程来具体体现的,进而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主要经济和次要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一个创业系统。同时,作者根据三个层次的划分,在参考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成表1所示的关于企业家精神在三个层次上的各项比较。
表1三个层次企业家精神比较
比较项目个体层次组织层次 社会层次
E-Spirit的载体创业者组织(企业/公司) 国家/社会公共组织
研究重点 个体精神特质、个人组织文化特质、内部创 社会文化特质、宏观创新机制、
的生存环境新机制和外部生存环境 国家社会间的互动环境
赖以存在的环境家庭、学校、具组织间的互动环境、企业
国家间的互动环境、国
体的创业环境 所在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同的社会
文化文明类型
主要研究视角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
经济学、社会学
体现方式 创业者的性格、态度组织文化、制度、架
民族文化、宗教、多层次的全
倾向、创业实践等 构、内部创业实践 民创业教育、创业投资业等
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者独到的眼光 组织战略 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关
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创业目的(功能)侧重于组织生存侧重于组织发展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发挥方式 依靠创业者依靠组织内部群体的
依靠社会文化、创新
个人的素质素质、组织制度和文化 机制和全民素质等
实际表现 创新、一次创业创新、二次创业(企业 创新、创业(社会政治、
(创建新企业) 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经济、文化改革和创新)
注:E-Spirit表示企业家精神。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二、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
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start-up entrepreneurship)研究开创了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从关注对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个体企业家的研究到开发出一系列心理量表等定量方法进行创业倾向的定量分析等,进而关注企业家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即企业家行为研究。早期的文献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著名学者中有关注个人成长的童年经历和成就感研究的McClelland(1961),有把创业特质定义为理想实现、自主、进取、权力取向、机会识别和创新的Hornaday和Abound(1971),有将企业家定义为自信、目标导向、适度冒险、创造和发明者的Timmons(1978),有用“精力充沛”、“有雄心”、“勇敢面对挫折”等修饰词来形容企业家的Sexton(1980)等。[8] 他们采用对创业者个体进行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识别创业者个体区别于一般个体的特质(trait),认为创业是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的随机过程,倾向于主张创业特质论。在这一阶段,有人甚至认为企业家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企业家精神现象的研究从对个人较为一般特质的关注精确到对从一般特质中抽取的只与创业有关的若干特殊点的关注。如Jonathan C.Huefner、H.Keith Hunt和Peter B.Robinson(1992)[9] 对过去各种各样的企业家精神量表进行了总结,最后选取创业商量表(entrepreneurial quotient,EQ)、创业态度倾向量表(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orientation,EAO)、Myers-Briggs类型指示器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和Herrmann脑力优势工具量表(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instrument,HBDI)来对创业者和非创业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个体而言,EQ对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区别力最强,EAO次之;对于组织而言,EQ/EAO/MBTI的组合使用能最佳地预测组织成员的创业倾向。同时,他们通过对社会统计资料的详细对比来分析各种测量工具的优点和缺点。
在此基础上,从对个人创业特质的单方面主观性研究扩展到对个体(主观层次)—环境(客观层次)互动的研究,这标志着关于企业家精神在个体层次上封闭的个体特质研究走向了开放的将个体特质放在环境中的综合研究,这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重大转变。Christian Lüthje和Nikolaus Franke(2003)[10] 把心理学特质论的量表变量和创业环境变量结合在一起,对MIT(麻省理工学院)512个学生进行了测量,验证了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模型,扩大了对企业家精神研究的解释力。该研究把个人众多的创业特质综合成冒险倾向和控制取向,并把环境的影响因素综合成支持因素和创业壁垒。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技术背景的学生而言,外在环境会对他们的创业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外部创业壁垒少,而有利于创业的因素多,则能促成更多的创业行为;反之则会减少创业行为。该研究进一步表明,公共政策和大学应该加大企业家精神教育和研究以及资源支持的力度,在提高学生创业倾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由环境造成的创业壁垒。
研究创业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变量来更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企业家精神,从而实现更加广泛的创业热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能把人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关注从微观的个体转向更加宏观的层面——组织和社会。
总之,通过梳理个体层次企业家精神研究的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承认个体人格结构的内在差异,即创业者通常具有特殊的品质,并且强调了作为企业家精神载体的个人的特殊性;其次明确了环境影响个体创业行为的重要意义,强调企业家精神的落实有赖于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即企业家精神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性。基本结论是通过教育、培训来启发、引导和强化个体的创业精神、知识和技能,通过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政策环境,塑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社会和社区文化氛围来支持和帮助具有创业倾向的个体取得创业的成功。企业家精神研究从这种精神能否更好发挥的环境这个层面,逐渐过渡到更加细致的专题研究,如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商业模式、政策制度、文化环境等的研究,从而使得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和应用逐渐走上科学化、理性化的轨道。关于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环境互动的研究,将创业看成了一种可管理的行为过程。[11] 譬如说,我国众多的创业园区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或启发下创建的。
三、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
一次创业成功以后,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量的企业面临崩溃破产的境遇。据不完全统计,美国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只有2%的企业能够存活50年以上,10%的企业存活20年以上;日本和欧洲企业的平均寿命为约12.5年;在1990~2000年间,50%的大企业退出了世界500强。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全球企业的流星现象”。因此,关于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intrapreneurshi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以下简称CE),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着重点就在于研究和开发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作用。CE对应于"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Burgelman,1983)或" intrapreneurship" (Pinchot,1985),CE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对二次创业或内部创业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上。其研究思路与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思路相似,只不过研究单位发生了变化。
正如表1所示,CE研究所关注的单位是企业,即在对大量企业进行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炼企业创业的共性来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进行创业特征研究和总结,界定CE的内涵,进而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或原则。管理学家对CE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关于CE的研究可以追溯到Vesper 1974年组建的商业管理政策学术兴趣小组,是这个兴趣小组引导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取向从个体特质转移到了组织特质。之后,关于CE的研究逐渐全方位地开展起来。例如,Emeric Solymossy博士1998年对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370家中小企业进行的研究,从以下四方面对CE进行了归纳:企业的竞争态度、战略取向(包括计划和组织结构)、信息交流网络和技术;同时从以下四方面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总结:环境的波动性、恶劣性、复杂性(技术复杂性)和宽容性。Honig在2001年对二次创业者和一次创业者的4种不同学习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12] 并且发现二次创业者通常采用基于当前组织结构/工作模式的学习策略,而一次创业者的学习策略通常基于灵活变通的组织结构/过程之上。Lynskey在2002年甚至又重新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界定,认为企业家精神既可以表现为个体的行为特征,又可以表现为组织的特质。而Morris和Kuratko(2002)认为,CE就是指组织管理风格。以上学者的贡献就在于使CE研究也由只关注组织内部的封闭研究发展成为同时关注组织及其环境的开放性互动研究。CE研究的视野复盖新企业(Ucbasaran、Westhead和Wright,2001)、大企业(McGrath、Venkataraman和MacMillan,1994)、特许经营企业(Shane,1996)和家族企业(Church,1993),并且深入到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创新激励机制与管理等方面。CE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运营水平的提高。此外,有学者还对通用电气公司、3M公司等著名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
四、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
随着企业家精神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扩展到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再扩展到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实用的进取精神,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旨在启发个体自觉地学习这种精神,进而使之成为激发个体创业的精神支柱;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旨在启发和指导企业组织自觉地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企业文化和制度,进而使之成为指导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精神力量;而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其目的则是引导社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进而使企业家精神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
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又可分为本土企业家精神(indigenous entrepreneurship,IE)研究、社会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SE)研究和公共部门企业家精神(public sector entrepreneurship,PE)研究等。IE是专指落后地区的企业家精神研究,这种研究旨在通过传播和扩散企业家精神来促进本地的创业,最终改变本地的落后面貌。[13] SE研究注重的是企业家精神要适应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以贡献于地区经济发展,强调借助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方法来降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减少社会问题,强调商业行为中的社会责任(如SA8000)。具体而言,SE研究是要借用商业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手段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SE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价值,而并非以营利为导向。[14] PE研究的目的是要社会或国家公共部门的行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企业家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
下面把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研究简称为SE研究。SE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关注转向了范围更广的地区、社会、国家乃至全球,因为全球化导致政治、自然界、地理位置和时空等外部因素对企业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15] 社会学家韦伯强调通过比较社会文化和不同宗教来定义资本主义。Granovetter(1995)强调经济活动的嵌入性,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社会结构)对创业活动的影响。Porter(1997)认为,民族或国家会对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SE研究的目的是要建设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创业型国家、社会或地区。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为例,该州政府正在积极建设创业基础设施(如创业园区、州企业家精神论坛、小企业发展中心、培养企业家的非营利性中介机构等),调整州税收和其他政策,在全州范围(从幼儿园到职业学校)开展不同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培训,保护和商业化开发智力资本,引进创业资本,把以培养工作技能为主的文化氛围转变为以培养创业能力为主的文化氛围,并且努力开发能使企业高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良好创业环境。[16] 美国国家层面的NGA(全国地方官协会)也出台了旨在创建创业型社会的具体政策。[17] SE的载体是政府,是通过政府来创建创业型社会,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Steven F.Kreft和Russell S.Sobel[18](2004)提出通过吸引创业投资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开展更多的创业活动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已有学者并发出相应的量化指标从社会层次对E-Spirit进行测量。如GEM的E-Spirit在社会层次的衡量指标为TEA(总体创业活动)指数,[7,19] 该指数目前应用较广。TEA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EA=主动创办企业的成年人在社会所占的百分比(即一次创业比率)+正在运作新企业的成年人在社会所占的百分比(即企业年龄小于3.5年的业主或经理的比率)。此公式的缺点是未考虑二次创业。从这些研究可发现,SE的研究脉络是宏观的,考虑社会文化、宗教、社会结构、国家政策对本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
更加深入的研究涉及更加基础的经济理论。Randall G.Holcombe,(2003)[20] 认为,新古典理论研究企业家精神只考虑增长(growth),却没有考虑内在的技术进步(progress),而20世纪的均衡经济学理论在研究经济繁荣时忽略了上述重要的两点。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基于企业家精神的竞争过程理论架构完全把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活动结合起来。从这一更加贴近当今现实的理论模型出发,可以看出对于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于处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生存所必需的。
五、结束语
本文试图通过归纳企业家精神在三个层次的不同表现,粗线条地阐述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论,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有助于理解企业家精神的三个不同视角,并且进一步促进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三个层次论的提出紧贴创业实践(的主体),符合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指明了今后企业家精神研究对应于三个层次的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关于企业家精神维度和组成要素的研究,促进企业家精神研究朝着更加专业化的微观和宏观路径向纵深发展,推动企业家精神的实证研究,并且增强实证研究的目的性。三个层次论描绘了企业家精神社会表现的三个维度,说明了企业家精神既是微观现象又是宏观现象,因此三个层次论既是微观理论又是宏观理论。三个层次论的提出有助于目前我国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定位。在三个层次论的框架内,我们既可以开展微观研究,也可以开展宏观研究。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形势下,特别是所谓的“后发优势”濒临耗尽之时,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内在创新能力,大力发扬个体、组织和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三个层次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企业家精神研究尝试的产物。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企业家精神在三个层次上的不同功能来指导我国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有目的地广泛传播、学习和运用企业家精神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根据三个层次论,我们的财经管理类院校可以针在个体层次或对具有创业倾向的社会个体进行创业技能、心态、过程及行为学培训;在组织层次(如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创业管理、创业机制、创业型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在社会层次(如对政府官员)进行如何制定创业政策和营造创业型环境等方面的培训,还应进一步出台有利于发扬企业家精神和促进创业的政策。譬如说,从个体和组织层次看,创业投资对个人一次创业和企业二次创业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社会层次看,既然创业投资重要,就应该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使创业投资制度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法律体系。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善的创业投资法律体系的国家。我国于2005年11月也出台了第一部创业投资法。创业投资法的出台必将推动我国创业投资的全面发展,进而有利于我们实现创建创业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创业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业资源将在微观层面促进个体的一次创业和组织的二次创业,对于突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提高个体创业成功率和加快我国大企业的二次创业步伐具有显著意义。西方国家已将创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到国策的高度,已经开始实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系统化创业教育。美国的一些州和社区正在把过去以工作技能为主的培训转变为以创业技能为主的培训。随着全球范围内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深入,各种创业将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和控制,而我们在企业家精神三个层次论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三个层次的创业教育和培训,这必将对我国各行业大面积创业的开花结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相信,只有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都能掌握和发扬企业家精神(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标签:企业家精神论文; 创业论文; 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特质理论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