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效果分析_双师型教师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效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等职业学校论文,素质论文,效果论文,教师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12-0024-08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目标分析

2006年12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下简称“素质提高计划”)的目标任务;2007年4月22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提高计划各项目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不只是中央层面实施的一个项目,各地在完成国家级项目任务的同时,要对本地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做出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好本地区教师素质提高工作。

基于对上述政策文本中所提出的计划目标的分析,可以将项目是否如期完成,以及项目实施前后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占中职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的变化情况和中等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建立和完善情况等作为分析和反映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各项目完成情况①

截至2010年12月,素质提高计划包含的三大项目均已顺利完成。

(一)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截至2010年底,3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在64家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接受了国家级培训,并从中选拔了1000名成绩优异者出国深造;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共计约35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担了省级培训任务,培训专业80个,计划培训12万人,实际培训15万人,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部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以及部分省市省级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部分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图2 部分省市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完成率

(二)重点专业、紧缺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成果丰硕

截至2010年底,80个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工作顺利完成,形成项目成果552种,包括各类报告90种、各类标准75种、各类培训方案78种、各类质量评价评估指标体系74种、各类核心培训教材165种、教学法教材70种,其中,拟出版的成果书籍312册。80个项目中共有52个项目的成果,已经在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企业实训以及其他各类培训中应用,并取得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学员的高度赞誉。其中,部分专业项目的研发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奖励。

(三)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顺利完成

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期间,全国中职学校特聘兼职教师数量超过2.7万人次,其中,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1.2亿资助近4500所(次)中等职业学校从社会上聘请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共聘请兼职教师1.6万余人(次);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筹集经费近1.4亿元支持中职学校聘请兼职教师1.1万人(次)。该项目的实施使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得到补充,并促进了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任和资助制度的建立。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各项目在如期完成的基础上,实现了预期效果。通过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结构得以优化、制度得以创新。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采用先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1个月的专业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培训、后到对口企业进行1个月专业实践的培训方案设计,使专业骨干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得以更新,专业理论与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专业教学法与教研能力得到加强,企业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双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近万名国家级培训教师取得了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教师还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奖项。同时,受训教师培训效果经由他们辐射到所在院校的教师队伍,带动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优化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

1.“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提高

就全国情况来看,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期间,全国共选拔、培养、锻炼了18万名具备“双师”素质和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数的15%,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2%。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14.26%提高到2009年的19.05%,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可以说,这一增长与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密切相关。

图3 2006-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情况

就地方情况来看,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各地的“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增加。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期间,北京、河北、湖北、四川、陕西及新疆兵团的“双师型”教师占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均有明显提高,浙江省“双师型”教师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从30.1%提高到57.2%,提高了27.1%。部分省市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前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部分省市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前后“双师型”教师数量情况

注:北京市数据为2006和2010年,河北、浙江、四川、陕西为2005和2009年,新疆兵团为2006和2009年,湖北为2003和2009年。

2.兼职教师队伍规模得以扩大

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是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计划实施期间,全国中职学校特聘兼职教师数量超过2.7万人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总数从2006年的8.99万增加到2010年的10.18万,增加了1.19万,紧缺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得到补充。这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急需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紧缺师资。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得到改善

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和成本分担机制的初步建立,探索了职教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有力推动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后续计划的实施和继续完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1.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了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拉动了省市级财政对各项目和计划的资金投入,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共投入资金15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市及新疆兵团共计投入资金3.3亿支持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其中,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的经费投入超过1000万,如图5所示。21个省市平均经费投入达1571万。

图5 部分省市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省级财政经费投入情况

计划实施期间,在中央财政的拉动下,部分省市启动了省级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重庆、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及新疆兵团先后启动了省级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并安排了专项资金,云南省在该项目的经费投入甚至高达7500万元,上述省市的具体经费投入情况如图6所示。图7反映了上述省市省级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资助人数情况。

图6 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期间部分省市特聘兼职教师项目地方经费投入情况

图7 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其间部分省市特聘兼职教师项目资助人数

此外,行业企业投入1亿元、学校投入3亿元支持计划实施。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

2.中职特聘教师资助制度初步建立

通过实施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资助制度得以建立,创新了职业学校用人制度。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实施办法》明确了资助计划的工作目标、资助范围、特聘兼职教师的条件和聘用原则、实施程序、项目经费及组织管理等具体内容。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省市依据自身特点,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投入了配套经费,制订了实施方案,使兼职教师比例得以提高,中职教师队伍结构得以改善,有效缓解了各地中职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困境,进而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资助特聘教师已由短期项目发展成为地方的一项长期制度。

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的实施,在全面提升参训教师综合素质、确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规范的同时,建立了国家引领、地方组织、基地实施、企业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完善了中职师资校企合作培训机制,提升了各级各类职教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

(1)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工作体系。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体系的形成。计划实施期间,64家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承担了国家级培训;约35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担了省级培训。在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的示范引领下,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得以广泛开展。

同时,各级培训的组织管理机构及制度也相应得以建立。教育部、财政部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各基地普遍建立了校(院)、院(系)、项目组(基地办公室)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各省市设立或指定了专门机构负责项目管理,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后续计划实施确立了组织制度保障。

(2)提高了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通过参与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各级各类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提高了对中职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项目参与者的职业教育理念得以更新和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得到了提升,培训能力得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项目的主要承担者,通过项目实施培养锻炼了一支包括项目管理人员、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教师、咨询专家在内的从事中职师资培训工作的较为稳定的管理和教学团队,建立了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及使用、培训教师聘用、学员培训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和今后继续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此外,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多元化、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已与近千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省级培训基地与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培训职教师资的机制,促进职教师资培训形成合力。

(3)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培训包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规范的初步建立,迈出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构的关键一步。各培训包的内容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充分运用先进课程理念,突破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以往只有教师没有方案、只有教材没有标准、只有培训没有评估的旧框架,初步建立了包括完整的培养培训方案、能力和课程标准以及核心课程教材和检验培训效果的质量评估体系在内的科学、规范、全面的培养培训规范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这套培训规范体系的建立,将在改革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四)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政策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为有效实施计划,各地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注重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和制度,为圆满完成计划和今后进一步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制度和政策保障。这些政策和制度包括:中职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制度、专业骨干教师选拔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准入制度等。据不完全统计,计划实施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新疆、大连市、宁波市等22个省市及新疆兵团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机制的建设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期间部分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机制的建设情况

四、后续计划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一)扩大各项目的覆盖面

从中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情况来看,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达2231.76万人,教职工总数为121.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6.7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20∶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若要达到这一目标,以2010年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计算,还需补充24.85万专任教师;以2009年有关数据计算,还需补充或培养10.85万“双师型”教师,2.28万兼职教师(专业课、实习指导课)。②此外,还须统筹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需求。因此,必须扩大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和兼职教师资助计划的覆盖面。

从专业覆盖情况看,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有321个专业,“十一五”期间的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覆盖了37个主干专业或师资紧缺专业,各大类专业覆盖情况如图9所示,专业总体覆盖面仅为11.5%。就高职来看,200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确定了532个专业,2011年核定目录外专业452种,其中新增设专业68种。因此,后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专业师资培训力度,扩大项目的规模和专业覆盖面。

图9 “十一五”期间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专业覆盖情况

(二)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

计划实施期间,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在培训经费、学员选拔、管理制度、课程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培训基地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1.严格审核学员资格

虽然已经有一套学员入学审核程序,但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些学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其培训需求与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培训目标不一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给培训基地的教学组织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大多数学员反映,还有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得到参加国培的机会,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在适当场合加强对校领导的宣传,把培训机会让给教学一线的专业对口的教师。因此,后续计划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审核学员资格,有效实现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目标。

2.统筹安排培训计划

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学员来自不同地区,能力基础差异很大,如何将学员的差异性与培训目标有机结合,在培训的目标性和可行性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是各培训基地面临的难题。为此,建议统筹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学员的能力基础分配培训指标,统一制订培训方案,或由培训基地进行分班教学,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员的需要,提高培训效率。

3.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做好职教师资培训包研发的组织管理工作,加快各专业培训包的研发进度。围绕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定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体系;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制订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在规划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时,采用由专业优势明显的中职学校单位牵头、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组织形式,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职业教育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培训教材;结合教师所在学校、培训基地和教师自身的培训需求和期望,综合评价培训质量。形成完整、规范、科学的职教师资培训方案。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在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方面投入巨大,但是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基本上没有投入,培训基地的资源在培训过程中消耗很大。为确保后续计划的顺利实施,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经费拨付方式,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办学条件、更新实习实训设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供经费支持,从而保证培训质量,优化培训效果。

(四)加强项目管理,增强项目实施效果

今后的项目实施应充分吸取上一轮计划实施的经验,在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和方向的基础上,完善项目管理,加强和完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对各基地和各省培训情况的调查应每年一次,进一步提高调查表设计的科学性,统计指标更为具体明确,以便全面、真实反映项目实施效果。

(五)开展课题研究,促进项目完善

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所包含的各项目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但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议在以往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设立一系列相关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促进项目完善,优化项目效果。

收稿日期:2012-2-14

注释:

①本文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材料,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报送材料。受数据收集情况限制,本文图表多为不完全统计。

②因技工学校有关数据与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其他机构(教学点)等中职学校的统计口径不一,故对“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计算暂未将技工学校计算在内。

标签:;  ;  ;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效果分析_双师型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