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友谊医院,610066
一、脚踝骨折原因及症状
(一)脚踝骨折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在行走或是久坐站立的一瞬间出现扭伤脚的情况,此种现象比较常见,多是基于突然间作用力不稳定或是中心突变而引发的骨组织损伤。但脚踝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脚踝在人的行走及其他运动行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长时间行走或是运动下脚踝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便会逐渐脆弱。在骨骼脆弱后,若依然承受着原有的压力,则比较容易会发生碎裂情况,也就是临床中所说的骨折,这也是脚踝骨折出现的一般情况。总结脚踝骨折发生的具体原因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暴力作用。所谓外部暴力可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其中直接暴力是人体消退突然被外力直接撞击,后造成骨折。间接暴力具体所指向的是突然摔跤或是双膝着地,引发骨折。第二,过度劳累。人体内所有组织都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若让某些组织长时间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出现损伤甚至于功能消失。例如,长时间徒步行走人员或是长时间过度运动的人员,比较容易发生骨组织损伤,进而引发脚踝骨折。第三,疾病因素。有部分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脚踝损伤,尤其是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二)脚踝骨折的症状
脚踝骨折发生后,患者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症状:第一,脚踝骨折时,在同一个部位会出现显著的疼痛感,骨折部位可能会出现出血情况,造成皮下淤血,皮肤可观察到淤青或是肿胀。若患者为严重骨折情况,则可能会出现水泡。若出现骨折错位现象,则骨骼局部会听到骨摩擦。在疾病发生初期阶段中,经由常规X线检查一般不能够发现骨折实际情况,需要在两周后复查拍片。第二,骨折位置与范围可借助于CT检查进行明确,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可进一步详细的显示出骨折部位髓腔以及周围骨组织情况,对于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第三,脚踝骨折(过度疲劳)常规情况下需要受伤后的2周左右才能够显示出相关症状。患者长时间或是剧烈运动后会出现前足疼痛情况,在短暂休息后疼痛感消失,疼痛持续存在。第四,在疾病持续发展下,患者脚踝的疼痛感会越来越明显,直到疼痛影响到行走,患侧脚踝出现明显肿胀情况。多数患者均在此阶段才会到医院就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脚踝骨折的常规判断与治疗
脚踝骨折与扭伤比较容易混淆,多数患者在发生脚踝骨折后会认为是常规扭伤,其原因在于脚踝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且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与扭伤较为相似。但若无法及时明确病情则不能够及时治疗,进而影响到恢复效果,为此,需要借助于有效手段对脚踝骨折与常规扭伤进行区分。可选择的方法为,患脚着地,屈曲患侧膝关节,使劲用拳头锤击患侧膝关节,引起受伤的脚踝处疼痛明显加剧,此为叩击痛阳性,常提示有脚踝部骨折的可能性,相法,锤击后,脚踝处疼痛不加剧或加剧不明显,为阴性,常提示扭伤。踝关节骨折需要及时给予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并进行复位治疗,避免由于治疗不及时出现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此类疾病传统临床中多采用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方式,随着后期外科治疗的逐渐完善下,可采取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等。在传统复位治疗中,复位前给予患者消肿处理,肿胀有明显改善后进行Weber-Denis分型,以此指导患者受伤方位明确复位方向。针对后踝损伤需要向上移动距离小于1mm、外踝需要获取满意解剖复位效果、下胫联合分离以及内踝关节面测皮质需要彻底复位,在影像学检查复位效果达到满意后以石膏进行固定处理。在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中,首先对患者给予麻醉处理,同时给予止血处理,外踝需要给予外踝后方手术切口,内踝给予后侧或内侧弧形切口,将外踝前段充分暴露并有效复位后临时固定,内踝骨折需要对关节囊切开后观察距骨复位程度并掌握内侧间隙增宽情况,将关节内软组织与碎骨片清除后进行复位。内踝骨折给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或空心螺钉固定;后踝、外踝给予克氏针对外踝固定。
三、脚踝骨折的康复周期
(一)脚踝骨折的康复周期
脚踝骨骨折愈合一般需要10-12周,石膏固定至少要6-8周,一般主张8周,8周复查片子骨折愈合后 可以逐步去除石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以上属于常规脚踝骨折的康复周期,但也存在着多种因素会影响到正常康复时间。例如骨折严重程度、是否为有创骨折、是否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等,均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时间。
四、促进脚踝骨折康复的建议
在脚踝骨折发生后,需要一个周期才能够恢复,但也可选择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患侧康复,缩短肢体功能恢复时间。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有助于促进康复的建议:第一,及时治疗。脚踝骨折基于与扭伤较为相似,为此比较容易出现不就诊的情况,这也是多数患者会出现的问题。应该在脚踝骨折后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做到尽早确诊。感觉到脚踝部位异常疼痛或是发现变形之后到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骨折时常规情况下需要用石膏对患侧进行固定,同时用适当厚度的绷带包裹避免二次损伤。在恢复一段时间后,到医院复诊拍片,若无异常情况发生可遵医嘱进行日常活动。第二,关注恢复期的饮食问题,在骨折恢复阶段中,不能够进食辛辣与刺激的食物,同时需要忌烟忌酒。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与营养的果蔬,包括山药、蓝莓、白菜、葡萄等。第三,中医治疗。脚踝骨折恢复阶段中应该遵医嘱用药,可适当服用止血生肌、消肿止痛的重要,达到促进康复的效果。第四,中后期的应用均衡,在脚踝骨折的中后期,也就是接近康复期间,可多食用富含蛋白质与钙的食物,包括骨头汤、奶制品、豆制品等。第五,恢复期的康复锻炼,在患侧逐渐恢复后,应该遵医嘱尽早参与康复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五、结论
脚踝在人的行走及其他运动行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长时间行走或是运动下脚踝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便会逐渐脆弱。在骨骼脆弱后,若依然承受着原有的压力,则比较容易会发生碎裂情况,也就是临床中所说的骨折。直接或是间接的暴力作用是导致脚踝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骨折发生后进行常规治疗,一般恢复周期在10-12周左右。但也存在着多种因素会影响到正常康复时间,包括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病情因素等。为尽量缩短恢复时间,可积极参与康复锻炼,同时也可经由饮食干预以及中医药辅助疗法等达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过度运动或是脚踝部位长时间承受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脚踝骨折的发生。
论文作者:彭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脚踝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情况论文; 长时间论文; 常规论文; 损伤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