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李俊青, 刘从军, 袁继超, 李晓玲, 丁志勇[1]2004年在《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多品种多栽培因素试验 ,分析了攀西地区稻米垩白性状的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 :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均大于粳稻 ,籼稻中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 ,而各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则相反 ;同品种垩白的大小因栽培地点和海拔高度而异 ,高海拔地区籼稻品种的垩白大于低海拔地区 ,而粳稻品种则有相反趋势 ;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有显着影响 ,影响的大小因品种和措施而异

袁继超[2]2006年在《攀西地区稻作特点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稻作区。本文于2002~2003年,在攀西及其相邻地区海拔539m~1787m范围内的8个市区县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品种比较、源库调节、肥料运筹、栽插密度、水分管理、育栽方式等共27个试验(小区总数达683个),并分析了由攀西地区试验市区县以外的另10个产稻县取的20个正常(成熟)稻谷样品的米质,重点研究了攀西稻区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形成特点,重点分析了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随种植地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并探讨了攀西地区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攀西地区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种植地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数量关系,不同海拔高度和品种类型栽培主攻的产量构成因素和重点不同由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不同,温、光等气候生态条件有差异,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也因之而不同。本文的试验研究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颖花量与种植地海拔高度之间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穗着粒数和实粒数与海拔高度之间为线性负相关关系,结实率和产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昌米011的产量与海拔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率在海拔1000m左右地区最高,产量在海拔1250m~1580m区域(因品种而异)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即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因品种而异,结实率和产量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粳稻品种较籼稻低,以杂交籼稻最敏感。 本文的研究还表明:攀西中高海拔地区水稻的产量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态穗容量(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能容纳的最大有效穗数)大,穗数多、颖花量大(库容量大);二是结实率偏低。高产栽培的总体策略是:应在充分发挥穗多、总颖花量大这一优势的同时,着重提高结实率。具体的策略因品种类型和种植地海拔高度而异,分品种类型而言,杂交籼稻穗形大、结实率低,应以提高结实率为栽培主攻方向;粳稻穗形较小且较稳定,结实率较高,应以主攻穗数为主;常规优质籼稻介于上述两类型之间,在低产水平下应以攻穗数为主,在高产水平下主攻大穗,并着重提高结实率。分海拔高度而言,在海拔1100m以下地区,穗数较少影响产量,首先应主攻穗数;在海拔1500m以上地区,易达足穗,但结实率低,且穗形小,高产栽培中应以提高结实率和促大穗并重。 2.攀西地区稻米的品质指标与温光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在攀西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下,水稻齐穗后前20d的温度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使出糙率、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提高;较高的温度使多

李俊青[3]2004年在《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多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了在不同年度、不同栽培措施、不同地点、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从稻米垩白(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的总变异情况看,垩白度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高达106.96%。从水稻品种类型间垩白的变异看,粳稻品种垩白的变异大于籼稻。不同栽培地点间垩白的变异表明垩白率的变异相对较大;栽培措施间稻米垩白变异表现为垩白度的变异较大,粳稻合系39的垩白度变异大于籼稻滇屯502。垩白在不同年份间的表现也有较大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品种与年份间存在一定交互作用。 2.“源-库”关系、栽培地点和措施、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条件对稻米垩白均有影响。 “源-库”关系的改变对垩白有较大影响。去枝梗处理后稻米垩白显着减小;剪半叶处理后稻米垩白显着增大;剪全叶和遮光处理后合系39的垩白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增加,滇屯502的垩白率增加,垩白面积和垩白度降低。“源-库”调节对强弱势粒垩白也有一定影响,“源-库”关系主要影响弱势粒垩白,对强势粒垩白影响较小。 不同地点对稻米垩白率影响较大;而品种与地点互作对垩白面积和垩白度的影响较大。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也有显着影响。适当的早播或晚播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合理密植(37.5穴/m~2)、适量的施氮(14kgN/亩)、适量P肥(8.5kgP_2O_5/亩)可以降低稻米垩白。 灌浆结实期的温度对垩白影响较大。垩白与温度条件呈显着线性相关,齐穗后20天和25天的温度条件对稻米垩白的影响较大。 3.对稻米垩白纵向变化分析表明海拔高度对稻米垩白有较大影响。稻米垩白率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着线性或二次函数关系,垩白面积和垩白度与海拔高度呈二次凸函数关系。中高海拔(1000—1800m)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稻米垩白呈降低趋势。 4.以至白度为指标对攀西地区西昌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有12个粳稻品种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米(NY147一88),其中辽粳294一4坚白度最小;有1个釉稻品种(空间3号)达到一级优质米,另有7个釉稻品种达二级优质米,其中超泰稻和923奎白度较小。 借鉴本研究的结果,初步建议攀西地区优质米生产可以根据稻米蟹白为主线,以产量为基础对品种选择和布局、播种时间、种植密度以及施肥灌水等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攀西地区稻米的优质高产。

张锦文[4]2016年在《杂交籼稻在云南不同海拔和纬度的产量及品质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产量和品质受遗传和生态条件的共同影响。云南多样性的生态条件给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为探究云南低纬高原不同海拔和纬度对杂交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用9个杂交籼稻组合为供试材料,在云南籼稻区5个不同海拔、纬度的试验点进行种植,对供试组合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及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云南杂交籼稻的育种和推广提供参考数据,为杂交籼稻往湄公河流域拓展积累经验,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杂交籼稻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除受供试材料遗传背景的影响外,还因环境条件不同表型明显差异。Y两优1号、准两优527、冈优725、云光17在云南不同海拔和纬度条件下丰产性好,分别比对照II优838增产17.59%、16.34%、16.87%和12.18%,株高105-110cm之间,单株有效穗8穗以上,穗实粒数150粒以上,结实率大于83%,千粒重28-33g。云光14、C5、C10、两优培九丰产性较差。所有供试材料在5个海拔和纬度不同的试验点,播始历期差异较小,其秧龄期的长短是供试杂交籼稻全生育期差异的主要原因。2、供试杂交籼稻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下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穗实粒数与产量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达1.0199;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个试验点供试杂交籼稻,第1经济性状主因子各异。3、供试杂交籼稻在不同海拔和纬度的稻米品质中,整精米率符合一级标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不同品种分级不同。稻米品质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下的反应程度可分为2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为生态钝感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生态敏感型。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下稻米品质性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杂交籼稻稻米品质性状第1主因子各异。4、在海拔差异200 m内,纬度差异1°23′以内的情况下,供试杂交籼稻的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的变化不显着,但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变化显着。5、在纬度相近(1°23′内),海拔差异较大(1000 m)的情况下:供试杂交籼稻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为随海拔升高,生育期延长,株高变矮,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降低,穗实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增加。稻米品质性状表现为随海拔升高,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降低。6、在海拔差异较小(200 m内),纬度差异较大(6°35′)的情况下:随纬度上升,供试杂交籼稻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为生育期延长,株高上升,穗实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增加,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降低。稻米品质性状表现为随纬度上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7、供试杂交籼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下的反应程度可分为2类,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回复值为生态钝感型特征值,消减值为生态敏感型特征值。供试杂交籼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纬度、海拔的多元回归及偏相关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不同组合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回复值与海拔和纬度偏相关不同。8、稻米品质性状与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关系为:精米率与峰值黏度、崩解值极显着负相关,与消减值、回复值显着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崩解值极显着负相关,与最终黏度、消减值、回复值极显着正相关,垩白粒率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显着正相关,垩白度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极显着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崩解值极显着负相关,与最终黏度、消减值、回复值极显着正相关,胶稠度与峰值黏度、崩解值极显着正相关,与最终黏度、消减值、回复值极显着负相关。9、9个供试杂交籼稻在云南籼稻区不同海拔和纬度下产量各有不同。在纬度相近的情况下(1°23′以内),云光17适合在高海拔元阳(1550 m)种植,而冈优725适合在低海拔景洪(550 m)种植;在海拔相近的情况下(200 m内),准两优527适合在高纬度水富(28°33′)种植,而冈优725适合在低纬度景洪(21°58′)种植。

丁志勇[5]2005年在《高海拔地区遮光、剪叶和疏花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常规中籼滇屯502和常规中粳合系39为材料,通过遮光、剪叶和疏花等措施研究了高海拔地区水稻源库关系对籽粒灌浆及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及灌浆物质和灌浆动态与产量和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在控制光照强度和CO_2浓度下,减源处理使水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增加,表现为反馈促进效应;不同源库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疏库的反应不一样。 (2) 源库调节对籽粒灌浆与产量均有显着影响,遮光和剪叶处理降低了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推迟了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并且降低了籽粒的最大生长量:而疏花则正好相反,籽粒灌浆速率快,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强势粒与弱势粒相比因处于优势地位,光合产物优先得到供应,因而灌浆速率高,最终粒重大。遮光和剪叶后因源不足,光合产物减少而显着降低了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从而降低产量;疏花处理后因源大库小,光合产物充足,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有所提高,但由于总颍花数减少而显着减产。 (3) 籽粒灌浆动态对稻米品质有显着影响,灌浆结实前期的灌浆速率、灌浆量和比例对垩白面积、垩白度、最高粘度、崩解值等影响最大,其次为后期,中期影响较小;垩白面积和垩白度随结实前期灌浆速率和灌浆量和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随结实后期灌浆速率、灌浆量和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最高粘度、崩解值则相反。 (4) 高海拔地区减源疏库对稻米品质有显着影响,遮光提高了整精米率,特别是强势粒;遮光对垩白度的影响因品种和粒位而异:遮光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延长米胶长度,降低稻米淀粉RVA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剪叶提高垩白度,但剪叶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供试品种间存在差异;疏花降低垩白度,还有降低两品种崩解值的趋势,但对两品种最高粘度均影响不大。

李静[6]2013年在《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水稻遗传特性、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综合作用所决定,而栽培密度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与群体结构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于促进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10种不同类型水稻为材料,于2008年至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在西昌和雅安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株型特征和群体质量特点,探索了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产量主攻方向不同高海拔、强光照、大温差地区西昌与中低海拔、多雨阴湿地区雅安相比,除徐稻3号和冕粳147这两个粳稻品种表现不适而低产外,西昌水稻的产量均高于雅安;不同的品种类型在两地的表现有一定差异,西昌点两年均以常规粳稻合系39增产幅度最大,其次为杂交粳稻9优418;杂交籼稻金优527无论是在西昌还是在雅安,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较常规籼稻昌米011显着增产,杂交粳稻9优418在低海拔的雅安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较常规粳稻合系39显着增产,但2009年在高海拔的西昌则优势不明显,与合系39产量差异不显着。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西昌因分蘖期长,有效穗多,但穗着数较少,穗粒数和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应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主攻粒重和穗粒数;雅安则相反,有效穗数不足是影响产量提高的最大因素,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生产上应主攻穗数。2、两种生态条件下水稻株型特征与群体结构特点有明显差异西昌与雅安相比,由于海拔高,光照足,紫外线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稻植株的生长,导致了两地水稻在形态上形成了较大差异,并产生了更优的生长发育特性。西昌点水稻的株高和穗长均显着低于雅安,分别低16.1%和6.3%(2009年);在叶片上,西昌较雅安的短、窄、厚而直立、挺拔叶型更紧凑,且田间通风条件更好,光合效率更高,为密植和大穗容奠定了基础;在茎秆上,西昌较雅安基部节间变短,抗倒能力显着增强,基Ⅰ、基Ⅱ和基Ⅲ节间弯曲力矩分别较雅安低41.8%、42.8%和48.4%,折断弯矩分别高17.5%、11.2%和4.4%,倒伏指数低54.0%、53.1%和53.6%;在根系上,西昌与雅安相比,根系更发达,群体总根数平均多18.3%,群体总根长平均大13.8%,单茎根干重平均高91.4%,发达的根系为营养吸收打下了良好基础。3、研明了两种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栽培密度的改变导致个体生长的空间发生改变,首先影响到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应的特性。随着密度增大,个体营养空间变小,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短变窄,特别是上部叶片,虽然群体叶面积和LAI增加,但田间透光率降低,叶片变薄,比叶重降低;增密使两点的剑叶基角均变小,使西昌剑叶和倒二叶弯曲度呈增加趋势,使雅安剑叶、倒二叶和倒叁叶弯曲度呈变小趋势,其中对雅安叶片弯曲的影响程度大于西昌,这可能与两地的光照条件不同有关。栽培密度对雅安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有显着影响,但对西昌点水稻的影响则不显着;高密度与低密度相比,雅安基Ⅰ、基Ⅱ、基Ⅲ节间长度和株高分别增加16.5%、7.4%、12.0%和5.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地的基部节间变细,弯曲力矩、折断弯矩和抗倒能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但密度对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程度雅安远远大于西昌。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茎的根数、根长和根重均降低,但群体的根数、根长和根重则增加,相应的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增加,不过利用效率降低,西昌和雅安表现基本一致。两地水稻产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特别是粳稻和常规籼稻。4个水稻品种在西昌适宜的选择顺序为杂交籼稻金优527>杂交粳稻9优418>常规粳稻合系39>常规籼稻昌米011,其中金优527、昌米011、9优418适合中、高密度种植,合系39适合高密度种植;在雅安适宜的选择顺序为杂交籼稻金优527>杂交粳稻9优418>常规籼稻昌米011>常规粳稻合系39,其中金优527、合系39适合中、高密度种植,适合昌米011、9优418高密度种植。4、明确了两种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规律两种生态条件下,西昌点水稻的综合米质要优于雅安;除个别品种外,水稻垩白粒率、垩白度两个水稻外观品质西昌和雅安差异不大;除9优418、合系39、冕粳147叁个粳稻品种的碱消值表现为西昌显着大于雅安外,其他7个品种碱消值均表现为西昌与雅安无显着性差异:粳稻品种的胶稠度表现为西昌显着大于雅安:水稻粗蛋白含量西昌平均值大于雅安。在西昌栽培密度主要影响水稻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胶稠度,稀植时糙米率、整精米率显着低于中密和高密,对水稻碾米品质不利,高密时垩白粒率显着高于稀植和中密,对水稻外观品质不利,因此西昌栽培密度选择中密,水稻品质最佳。在雅安栽培密度主要影响水稻糙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胶稠度、粗蛋白,稀植和中密时糙米率低于高密,对水稻碾米品质不利,垩白粒率高于高密,对水稻外观品质不利,粗蛋白高于高密,有利于营养品质,综合判断,雅安栽培密度选择中密对确保水稻品质较合适。5、明确了两种生态条件下不同栽培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营养特性的影响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量以及收获指数西昌均显着高于雅安;随着栽培密度增加,两试验点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重均增加,且在稀植、中密、高密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于成熟期干物质量,金优527和9优418是由生态条件、栽培密度共同决定,而昌米011和合系39主要受栽培密度影响。除成熟期氮积累总量外,氮收获指数、氮转运率、氮转运贡献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表现为西昌显着高于雅安;西昌水稻成熟期磷总积累量小于雅安,但磷素稻谷生产效率明显高于雅安;西昌水稻成熟期钾总积累量略高于雅安,但钾素利用效率明显好于雅安。总体上,西昌水稻氮磷钾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明显好于雅安。随栽培密度增加,成熟期氮磷钾总积累量增加。稀植条件下,氮总积累量显着低于中密和高密,氮收获指数、氮转运率、氮转运贡献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无显着差异;栽培密度对成熟期磷积累总量有显着性影响,磷收获指数、磷素稻谷生产效率及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高密条件下,成熟期钾积累总量显着高于且稀植、中密,钾收获指数、钾转运率、钾转运贡献率、钾素稻谷生产效率及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雍远成[7]2007年在《安宁河流域地区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攀西地区安宁河流域主推的常规粳稻合系39和杂交中籼稻金优527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产量和水稻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构成因素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施氮量增加促进了水稻分蘖的发生,推迟了水稻分蘖高峰期,增施氮肥,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的LAI、LAR、SLA随之增大,合系39和金优527在齐穗期的最大LAI分别为5.9088、4.7039,在成熟期的最大LAI分别为3.2166、2.1582。2.两品种的产量与氮肥用量和穗粒肥比例之间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水稻产量随着氮肥水平和穗粒肥比例的提高而先增后减,金优527的稻谷产量大约在氮肥水平82.5 N kg/hm~2~85.9N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合系39的稻谷产量则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特别是在穗粒肥比例较高时。金优527产量≥10.5 t/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用量64.1~132.2 N kg/hm~2,其中穗粒肥占20.2~32.5%;合系39产量≥9.0 t/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用量221.8~288.1 N kg/hm~2,其中穗粒肥占18.9~31.1%。3.增大施氮量,合系39的穗着粒数逐渐增加,有效穗先增后降,结实率与千粒重逐渐降低,但两者随穗粒肥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增大施氮量,金优527的穗着粒数先增后降,有效穗逐渐增大,结实率逐渐降低,千粒重逐渐降低,但随穗粒肥的增加千粒重有增大的趋势,这与合系39变化一致。4.增大施氮量,合系39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均增大,而金优527则相反。5.直链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与穗粒肥比例的增大而降低。增施氮肥两品种的最高粘度、崩解值逐渐减小,增大穗粒肥比例,合系39崩解值增大,而金优527逐渐减小;增施氮肥,合系39的消减值减小,金优527的消减值增大,而增大穗粒肥比例,合系39的消减值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金优527的消减值则随着穗粒肥比例增大而增大。6.两品种蛋白质含量随着氮肥水平和穗粒肥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合系39的中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上大于金优527;合系39稻米中的Fe、Zn、Cu、Mn、Mg、Ca的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金优527随着施氮量的增大,Fe、Zn、Cu、Mn的含量随之增大,其Mg的含量在穗粒肥比例为0%、10%、20%时,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大;而穗粒肥比例在30%、40%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Ca的含量先增后降;穗粒肥比例对其也有影响,两因素存在着一定的互作关系。常规粳稻合系39在施氮量为180~255N kg/hm~2,穗粒肥适当前移(0%~20%)时,微量元素含量可达最大值;杂交籼稻金优527在施氮量为180~330 N kg/hm~2,穗粒肥适当后移(20%~40%)时,微量元素含量可达最大值。

李军[8]2017年在《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米质及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于2015-2016年在扬州试验农场进行,以大面积种植的优质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05为材料,于叁个时期(基肥、蘖肥、穗肥)追施镁锌肥(锌肥、镁肥与镁锌配施),旨在研究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米中、微量元素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优质软米粳稻保优调优栽培提供依据与参考。结果表明:随追施时期的延迟,基肥、蘖肥、穗肥追施镁肥处理产量呈现上升趋势;追施锌肥处理与之相反;镁锌配施处理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穗数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和镁锌配施产量显着提高,且镁锌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但穗肥时期镁锌配施降低了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了千粒重,因穗数增加,最终颖花量仍显着提高。镁锌肥追施时期,尤其穗肥时期镁锌配施,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相对较高。蘖肥和穗肥时期追施锌肥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于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显着改善,蛋白质含量、消减值达到最低,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达到最高,最终黏度显着下降,食味值最佳;于穗肥时期镁锌配施加工品质改善最为显着,但外观品质、食味值、营养品质指标变化规律与穗肥时期追施镁肥相反,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显着降低,达最小值,消减值、糊化温度显着提高,达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最终黏度与糙米率显着负相关(r=-0.537*),与整精米极显着负相关(r=-0.579**),除最高黏度和消减值与食味值相关不显着及最终黏度与胶稠度相关不显着外,RVA主要特征值与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相关显着或极显着。镁锌肥追施时期,显着提高了精米中N、Mg、Zn、Mn、Ca、Cu六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随着追施锌肥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随追施镁肥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呈现上升的趋势;随镁锌配施时期的推迟,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穗肥追施处理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及积累量达到最高。综上所述,锌肥追施时期,对产量和米质无显着影响,显着提高精米中6种元素的积累量和含量;镁肥追施时期,于穗肥时期追施处理产量显着提高,米质得到改善,显着提高稻米中6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不同时期镁锌配施,于穗肥时期追施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对米质具有改善作用,但食味值降低,且6种元素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高。故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在提高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以及提高精米中6种元素含量、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为苏中地区优质软米粳稻栽培提供参考。

李静, 袁继超, 蔡光泽[9]2013年在《海拔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丰富水稻立体栽培理论,更好地推动高海拔区水稻的生产,综述了海拔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各稻米品质的研究,发现随海拔的升高,水稻生长所需的积温减少,水稻全生育期会延长,分蘖期推迟,结实率降低,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稻米品质方面,整精米率和垩白受海拔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整精米率有明显增加,垩白粒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关于海拔对稻米蒸煮食味的影响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李红宇[10]2009年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和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已占到北方粳稻区的68%左右,商品率则占到65%以上。东北地区地理纬度跨度大、气候生态环境差异明显,而对这一区域水稻的产量、品质、形态生理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等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东北3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和有代表性推广品种为试材,研究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及遗传多样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3省各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辽宁产量极显着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并且吉林显着高于黑龙江。辽宁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极显着低于和高于另两省,千粒重以吉林最高,结实率则以黑龙江最高。辽宁每穗粒数显着高于吉林和黑龙江,而穗长却与吉林和黑龙江差异不显着,因此,辽宁着粒密度显着高于吉林和黑龙江。2.东北地区生产上应用的和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中,超高产和低产品种较少,多数品种处于中低产到高产之间。单位面积穗数在不同产量水平间无明显规律性。穗粒数随产量的提高呈现增加趋势,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的增加是穗粒数提高的关键。超高产类型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其他类型。所以,在稳定穗数和千粒重的同时,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是东北地区超高产水稻品种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3.辽宁出糙率最高,蛋白质和游离脂肪酸含量也最高;黑龙江精米率、整精米率最高,粒长、长宽比也最高,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与吉林相近,并且显着高于辽宁;吉林垩白粒率、垩白度、白度最高,粒宽也最高。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基本都与出糙率正相关。穗数、穗型指数、结实率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对精米率、整精米率有正面影响,穗粒数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粒数对精米率、整精米率有负面影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与结实率,尤其是二次枝梗结实率关系密切,因此,提高品种的结实率有利于垩白性状的改善。4.产量与生物产量和后期物质生产量极显着正相关,与前期物质生产量相关不显着,所以尽管超高产类型前期物质量较高,但是茎鞘物质输出量、贡献率和转运率与产量无明显关系,超高产主要是依靠后期光合生产能力的改善实现的。5.东北地区1971年以来水稻产量的年增长率为0.94%,穗数和结实率的提高是黑龙江产量提高的关键原因,吉林和辽宁产量提高则是依靠穗粒数的增加。品种随年代演替过程中,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和降低收获指数来增加产量,要得益于结实阶段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茎鞘物质输出量。随着时间的演进,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得到明显改善。6.3省籽粒充实率以黑龙江最高,辽宁和吉林差异不显着。饱谷千粒重是吉林>黑龙江>辽宁,相互差异显着。受精粒千粒重是吉林和黑龙江极显着高于辽宁,吉林与黑龙江差异不显着。饱粒率和结实率是辽宁、黑龙江>吉林。充实率与产量正相关不显着,与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和二次粒率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穗型指数、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充实率与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关系密切,对其有正面影响。RVA谱特征是黑龙江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回复值、消减值和起浆温度最大,辽宁崩解值最大,吉林峰值粘度时间最大,并且充实率与RVA谱特征值关系密切。7.东北地区多数品种(系)是穗型直到半直立(82.6%)、着粒密度中到稀(80.2%)、穗重轻到中(72.8%)、二次枝梗分布下部优势型(98.8%)。黑龙江主要是弯、半直立穗型品种,吉林以半直立穗型品种为主,辽宁则以直立穗型品种为主。吉林和黑龙江品种多数是中、稀穗型,辽宁主要是中、密穗型。吉林和黑龙江多数品种是中、轻穗型,辽宁则以中、重穗型为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平均值表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上叁叶长、宽大于吉林和黑龙江,但叶基角较小。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与一、二次枝梗数和一、二次枝梗粒数及二次粒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总体上有穗型直立、着粒密度大、重穗型、穗颈维管束数多、上叁叶长且宽而角度小、株高和生物产量高有利于高产的趋势。8.东北地区水稻推广品种表型遗传多样性高于DNA水平,时期间表型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地区间无明显相似性。东北水稻推广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狭窄,随着时间推移增加的新等位基因多于消失的旧等位基因数。叁省水稻推广品种遗传多样性呈现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趋势,但由于地区间频繁引种,使东北水稻品种在区域上的遗传分化已不明显,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品种间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省份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数,最多的在黑龙江和辽宁之间。不同省份和不同时期间分别拥有各自特有和特缺的等位变异。基于遗传距离的Neighbor-Joining聚类显示参试品种可分为5个类群,每一类群均有2个以上时期(省份)品种分布。9.利用40个SSR标记分析18份我国东北水稻品种和13份日本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108个等位变异,其中中国东北等位变异数为103个(平均2.54个),日本品种等位变异数为94个(2.32个)。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品种间(95%),群体之间(5%)差异较小,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类,日本引进品种没有形成独立的类群。中国东北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日本引进品种,并且保留了日本品种94.7%的等位变异。日本品种中可利用的特异等位基因十分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东北地区水稻育种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 李俊青, 刘从军, 袁继超, 李晓玲, 丁志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 攀西地区稻作特点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袁继超. 扬州大学. 2006

[3].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D]. 李俊青.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4]. 杂交籼稻在云南不同海拔和纬度的产量及品质变化研究[D]. 张锦文. 云南农业大学. 2016

[5]. 高海拔地区遮光、剪叶和疏花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D]. 丁志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6]. 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李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7]. 安宁河流域地区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D]. 雍远成.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8]. 镁锌肥追施时期对优质软米粳稻产量、米质及元素含量的影响[D]. 李军. 扬州大学. 2017

[9]. 海拔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李静, 袁继超, 蔡光泽.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10]. 我国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和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红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