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的结构层次映射论文

武术文化的结构层次映射论文

武术文化的结构层次映射

贾勇丽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凸显民族特色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途径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复兴的视角对中华武术的文化结构三层次进行探骊,层层剥露武术文化的隐含因子,继而运用多维的视角对其传承和保护措施予以较为深入的窥探。通过中华武术文化在器物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的不同表现,映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较为深层的根基,以此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进而拔升民族文明境界,同时希冀通过传统武术这一身体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文化复兴之梦。

关键词: 武术文化 传承 保护 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是鉴定一个民族历史渊源的证物,也是划定某一特定族群范围的界限,亦是凝聚民族力量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属较为关键的一种社会形态。当前,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地位的提升,文化复兴已愈加受到各国重视,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同样需要关注。然而,前夕日韩争相向联合国申请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将各种颇具争议的传统文化项目纳入清单,其中更是向端午节、龙舟以及中国跤等具有鲜明华夏民族特征的节日和项目伸出贪婪之手。如此种种传统文化被窃取失真的现象似乎正为我们敲响时代的警钟,在文化软实力地位抬升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从自己的文化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前瞻未来”[1],因而中华民族之崛起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复兴。在此语境下,则亟需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传承和保护。

1 外显文化:器物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是超越个人的。因为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与文本上,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当中”[2],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样式繁多,不同方域内诞生的地域文化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存有诸多不同之处。武术器物文化主要反映在传统武艺传承中对武术器械的运用和对身体功能的延展之上。因而,文化复兴视阈下对武术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则不可忽视这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中华武术文化的阐释需要在更好的器物传承基础之上才能深入研究,而研究也才能拥有其真正的价值意义。

1.1 器械承载武术文化历史

中华武术史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隶属于兵器史,以器械的运用来展现自身的武艺,习武之人更是以精炼“十八般武艺”为傲,致使器械文化长期主导武术文化之历史,而其中缘由亦是多维的。一方面,封建奴隶社会演进历程较长,冷兵器一度占据战争主导地位,并受到各个阶层的共同重视,武术器械承载了较重的文化使命;另一方面器械延伸了身体的纵横长度,习练兵器可以使自身武艺在攻防技击中发挥出更佳的水平。此外,还有中华民族生存的特殊历史地理环境,营造的大陆农耕文明较之发源于海洋的西方文明有着较大的区别,武术器械多取材于实践劳动中的生产工具,人们对于器械的运用较为熟练,由此形成了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器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被历史熔铸于武术器械之中,每一种器械的运用以及其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本土气息,诸如君子以剑比德,在其战争地位没落之后,文化内涵便成为了其存世的驱动力,王臣庶士皆以佩剑规格彰显自身的地位与文化底蕴,使其功用远超于器物本身功能的范畴。当前由于武术器械已不再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且使用功能也日趋弱化,再加以科技的发达致使现代人群在生活中对于器械的运用愈来愈少。传统兵器习练方式的遗失,对于传承武术文化或许是一笔较大的损失,因而在文化复兴视角下对于承载武术文化器物的传承和保护已日显重要。

1.2 身体传承武术文化价值

“武术是一种肢体语言符号,注重‘身韵’的塑造,不仅讲究肢体动作自内而外的线性流动,更讲究外形、精神、劲力三者的和谐统一”[3],其器物文化的发展经由了从身体到器械再回归身体三个阶段,但其回归旅程并非简单的物质归复,而是伴随着价值功能转变的文化归附,有着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民族智慧升华的过程。在功能转变的同时,其中所暗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也随之得以拓展与延伸,如果说为保家卫国而习练武艺,或许有部分群体是心生抗拒的,那么通过武术运动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则将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以其健身练习为主导而聚集的习练群体则可促进人际交流形成群体文化,进而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形成的制度层次着重凸显在其对于习武者的身体教化和心理约束等隐含价值功效方面,“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6]中华武术的习练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与人类文化和习俗持续交融中,逐渐诞生了约定俗成的礼义规范和道德要求,以东方感性的思维方式酝酿约束内心的隐形制度,从而对习武群体产生道德价值导向,继而形成永恒的内驱动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武术文化是武术身体技术层次的内在体现,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传统精华”[7]通过其中隐含的传统文化予以日常生活严格的规训,从而使习武社群形成自律意识。因此,文化复兴亟需对武术制度层次的文化形态进行发掘和保护,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传承和发扬,并借以辅助当代法制进而弘扬民族文化。

2 中轴文化:制度习俗的传承与保护

武术身体文化的演变是适应时代需求的表现之一,同时亦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一个典范,“武术的现代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在一步步走出封闭圈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身体文化载体形式的覆亡。”[4]当代参照西方奥林匹克运动模式而建立起的竞技武术体系,尽然在其建构过程中是为响应时代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然而,由于一味迎合西方竞技式审美需求,而对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本土性选择漠视,使得“中国武术成为一项‘运动的体育武术’,而远离了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文化的武术’”[5],其中民族文化的涵养成份亦是大打折扣,已然无法通过其表演来透露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

(2)学生活动时间长不等于学生的参与度高,关键要看学生活动中动脑和动手是不是相辅相成,是不是统一的整体.在思路5中,得到α2-α1=90° 后,教师提示“既然求角的正切值行不通,那么求余弦值会怎样?大家试一试.”和教师提示“既然求角的正切值行不通,大家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两种提示下,学生都要动手尝试,但前者只是被动的活动,学生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为什么求余弦”这个重要的“思维起点”被忽视了;后者则是脑与手联动,如果学生自己意识到求余弦时,动手的活动就具有思维的含量了,如果多数学生意识不到,那么教学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求余弦”上.总之,不要让学生成为验证教师想法的工具.

2.1 礼义的驱动和导向

每个试验药剂分别设4个剂量,与对照药剂和空白做比较,4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见表1。

如果说武术礼仪是基于思想层面内在的泛化制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那么武术门派流派中所制定的族制门规则是具体化的武术制度,对武者行为的约束力带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作用。“门派不只是一个观念,更是一个延传千年的现实,不只存在于武术社会中,各类传统技艺、文学派别中,门派、门户随处可见”[11],中华武术文化是由不同习练小群体文化构架而成的,由此造就了今天灿烂纷繁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习练方式而聚集形成的武术门户具有真实存在性,同时为维护集团的运作,各自又衍生出相应的门规用以规范门生行为,而中国传统的家本位和宗法制对门派武术产生了文化迁移现象。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身体文化,承载着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13],武术的内核文化在当下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或许具有更大的价值。中华武术经过千年的文化洗礼,似乎早已隐匿了外在表象,形成了内在的精神文化,并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武德和尚武精神凝练于民族精神之中,同时亦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在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下,民族精神已渐趋成为提升民族自信,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复兴语境下对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和重塑已是迫在眉睫,而对武术文化内核精神源头和作用的探索也由此显得愈发重要。

2.2 门规的教化和桎梏

在志书中,大事记与各篇章节的内容是互为详略、互为补充的关系。互为详略,是指大事记记述简明扼要,各篇章记述详细;互为补充是指一些缺失详细内容,无法在条目中详细记述,但又有一定的重要性,不能不在志书中有所反映的内容,可收录在大事记中,避免了志书重要内容的缺漏。

随着国家和民族本位认同高度的提升,对于武术门派的强调似乎与之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因而遭到社会的一致指责,然而在此毫无保留的批判声背后却导致了小拳种的生存困境,进而致使武术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当前“武术原有的地域性、宗法性被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所取代,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健身道具开始走进大众中来”[12],武术正一步步商业化和单一化,其文化性被剔出身体锻炼之外,传统武术正面临失真的危机。基于文化复兴视角审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则应尽量保证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及完整性,对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②区域层面,市、县两级水务部门水资源管理机构,与之配套的节水办、水政监察支(大)队已经建立,基层乡镇水资源管理服务站覆盖率超过90%。

3 内核文化:精神思想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武术礼义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可以从人生价值的高度规范体育人的社会行为,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因而当代保护武术礼义文化是对体育公平公正环境的一种保护。然而,武术礼义在当代被淡忘已然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武术的传承在商业功利化的驱动下,逐渐变得表象化和浮躁化。而传统武术为了适应时代价值诉求,以抛弃文化内涵为代价,不断进行自身变革,“虽然这一时期的改良取得了进展,使得武术有了一定的普及,但是我们看武术的视角也开始变得狭窄”[10],中华武术似乎又有回到单一身体运动的趋向。

中华武术的礼义文化溯源或许需要追寻至远古祭礼文化之中,“中国的‘祭祀’文化在文字记载和考古证实的同时甚至能追溯到神话传说”[8],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武术礼义的内涵日益逾越出单一身体运动的范畴,逐渐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六艺”和“五常”礼仪纳入到武术领域。“礼义可以视之为武术礼仪行为规范背后的指导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约束力”[9],传统武术在教授习练时,通常会伴以礼仪文化的教习,通过代代言传身教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仪式,从而形成一定的等级秩序。礼义文化造成的约束力是植根于思想层面的制度,影响着习武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其对心性上的教化作用远大于行为上的仪式,从中映射出的忠孝仁义也直接作用于习武社群之中。

3.1 以武德培育民族性格

武德伴生于武术文化形成过程之中,“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是传统武术对每一位武者的素质要求,以确保武术的传承不被滥用于世,其较早则是见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的“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14],将其作为习练武艺者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武德文化形态。传承至今武德文化显然已经成为习武之人内心的精神信仰,通过文化的熏陶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进而孕育了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对于武术文化的保护亟待加强武德建构民族精神信仰适宜路径的建设,其深层内涵可诠释为“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15]这亦是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尽然传统武德文化在当代呈现出多方面的局限性,但这似乎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诸多民族精神,如何鉴别其真伪成份,摒弃其中糟粕进而继承精华。在复兴传统文化视阈下则需探索传统武术中武德的教育价值,用以塑造民族精神,尤其是对竞技武术的德文化教育。

由图5可以看出,ax2的条带清晰,单一,序列长度约为650 bp。ax2菌株18srRNA测序后,登陆Genbank,利用MEGA3.0软件与其他菌的18srDNA序列(菌株号见发育树)进行同源性对比,绘制系统发育树,见图6。ax2与锐形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亲缘性为99%,结合形态观察结果,ax2鉴定为锐形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

3.2 以尚武塑造民族魂魄

华夏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其文化根基深深地植入于民族精神之中并逐渐形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铸就了辉煌的尚武文化。因此,武术文化复兴之路需要遵循其衍生发展轨迹,在教习身体技能过程中,需要对武术精神内容的传授给予同步重视。因而,文化复兴需要对民族尚武精神予以弘扬,保护武术文化精神内核,进而用以指导武术运动的发展。对于尚武精神的传承和保护可逐步引导民众改善精神状态,恢复民族自信心理,从文化内核上提升民族精神品质,继而为武术运动的开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文化复兴作为架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需要站在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来进行建设,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命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中华民族杨帆起航的核心内驱力。“传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根和脉,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在固守传统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更远的发展”[16],而武术文化在不同代际又会对特定的时代文化需求做出相应的调适,表现出了宽泛的适应能力,这亦是中华传统文化巨大包容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探骊武术文化结构层次和重塑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规范文化自觉的意义就愈显重要,同时也需多方位的共同努力,以复兴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邹广文,王毅.文化自信的三重内涵[N].光明日报,2013-12-04.

[2]陈振勇,童国军.节庆体育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为例[J].体育学刊,2013(04):124-128.

[3]李信厚,郑健.文化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认同与自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05):91-93.

[4]李翠霞,赵岷,常乃军.中国武术的现代化之殇[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8):49-55.

[5]冉学东.对中国武术体育化进程的文化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1):43-48.

[6]段丽梅,戴国斌.身体教育视角下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6):96-101.

[7]陈振勇.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地域武术文化发展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8(02):33-36.

[8]李晓智.祭礼统摄下的多符号文化涵化:武术文化本源的演进[J].体育与科学,2017(05):57-62.

[9]蔡峰,张建华,张健.武术礼文化的内涵探讨及其价值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02):138-144.

[10]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11]侯胜川,周红妹.批判与辩护:武术门户概念的辨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6):71-78.

[12]侯胜川,刘同为.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05):139-144.

[13]蔡月飞.论传统武术的回归与当代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8):40-46.

[14]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

[15]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华书局,1936:1.

[16]王鸣骏.文化学视野下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5):44-47.

Structural Hierarchy Mapping of Wushu Culture

Jia Yongli

( Chengd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Wushu culture is one of the ways to enhance national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ighl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levels of cultural structure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naissance, exposes the hidden factors of Wushu culture layer by layer, and then uses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o give a more in-depth insight into i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at the level of utensi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deeper found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n upgrade the state of nation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opes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cultural revival through the body culture of traditional Wushu.

Keywords: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cultural reviva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7—0049—04

作者简介: 贾勇丽(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专项。

标签:;  ;  ;  ;  ;  

武术文化的结构层次映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