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走出“考试地狱”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地狱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日本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最流行的贬义词莫过于“考试地狱”、“教育荒废”、学历社会”了;与此相对应,最时兴的褒义词则有“人格完善”或“人格形成”、“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化社会”等,它们反映着日本教改的目标所在。
一、“考试地狱”和“学历社会”的危害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临教审”)第一次审议报告披露说:“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气。人们为了进入一流企业、一流学校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家长、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卷入这样一种只重分数、偏重智育的教育中去,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还说:“学校存在过于激烈的考试竞争,使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失去了正常的谈心和交流思想的机会,有时还失去友情和相互间的信赖。”
《太阳升起地方的教育》的作者罔本薰,揭露了课程负担与考试竞争的连锁关系,他指出:50年代的日本高中入学率为40%,90年代的高中入学率则达到95%(保持率也达90%),这90%以上的人所学内容是原先为40%的尖子生所设计的那种深度、难度极大的课程;高中毕业生中75%的人都是习修学术性高的课程;加之现代经济瞄准高科技的导向,日本公民追求“高水平”心切,故导致不断增加新的课程及内容;而旧课程的深度、难度和新课程内容的增加,又必然加重学生应考高中和大学时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压力。其结局只能是课程负担不断加重,考试竞争不断加剧。
类似以上这样的分析充斥日本舆论界,可见“考试地狱”、“学历社会”的现实及其危害的确引起了全日本的不安。
二、日本“考试地狱”的心理成因
据日本学者分析,日本国民的极端平均主义心态,支撑着以“考试地狱”为中心的怪现象的久存不衰。
例如,为了减轻课业负担,日本当局曾采取新的教育政策,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然而日本公民的绝对平均主义心态反对这样做,他们希望课程划一,内容等同,并取得大致一样的效果和成绩。家长们在一般性教育政策讨论中,持承认个性差异的立场,而当事关自己的子女时,又持绝对平均主义立场,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照顾“差异”中吃了亏。加之日本民众热心教育,要求当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的“高水平”,所以减轻课业负担、简化课程分量的举措不易落实,阻力很大。
再如,出于平均主义的压力,只好允许本来在中考(高中入学考试)时分流出来的大批高中学生,又加入到高考的激烈竞争行列中来。为了保证报考大学的平等权利及扩大升大学的机会和渠道,当局曾许诺给三年以上的高等专修学校毕业生以大学的资格;开设6年制中学并使其毕业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不会处于不利地位;开办学分制高中,对学分累计达标者,承认其高中毕业和高考资格,等等。这样,90—95%的各种类型的高中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这就是说,上述一些措施只缓解了中考竞争,却加剧了高考竞争。
平均主义的心态促使日本国民不承认包括高中阶段在内的中小学生就存在“能力差异”,也不接受按“能力差异”分流,但接受高等学校“用客观尺度衡量”后的“能力差异”概念。日本国民认为,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其教育目的不是为“人格完善”,而是为实际目的,如取得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等教育的门坎上以“能力”为据的分流筛选不被认为是歧视。
三、日本走出“考试地狱”的构想与举措
1986年的日本“临教审”审议报告,在“纠正学历社会的弊端”这一标题下,提出了以下构想和举措:第一,建立以21世纪为长远目标的终生教育的社会,借此克服“考试地狱”和“学历社会”弊端。因为“终生教育的社会”与“注重学历的社会”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学了什么、学得怎样”为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后者则以“曾在何时、何地学习”为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第二,企业界、国家政府机构在录用人员时,应注重每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地说:(1)应纠正偏重名牌学校而不惜违反就职协定的录用办法,撤消指定学校招工制度,确保就业机会均等,实行广泛招工的办法。(2)录用时,不拘于形式上的学历,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学历、体质、工作能力等。(3)公正地对待正规学校毕业生以外的、毕业于专修学校、职业训练机构、已取得资格并掌握了一定技术的人的录用问题。(4)实行根据不同学历(高中或大学毕业)录用人才和评价人才的办法。(5)实行对录用后取得了新的学历、资格的“自我开发者”进行肯定评价并予以承认的制度。(6)实行以能力为主的原则进行录用后的晋升、调级等人事管理制度。
1987年的日本“临教审”第三次审议报告提出,第一,评价的基本方向,应着眼于发展每个人的创造性,应尊重个性,看到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要对人们所特有的侧面,即某方面的能力给以积极的评价;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只注重分数、只注重学历的评价方式;应使评价多元化,为此必须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终生教育体系。第二,公职人员的资格认可制度应重新修订。纠正过去只重学历的形式主义弊端,废除以学历为唯一条件的制度。第三,政府机关和企业部门应为各种各样的人才开放门户,而不应只偏重于录用新制学校的毕业生;应以专业、技术为中心,同时适当参照过去的业绩、经历、学历,建立广泛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应鼓励职工短期脱产进修并对其进修成果给以适当评价,使晋升、提级多样化。
至于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本身,日本曾先后采取过如下举措:1979年底开始在国立、公立大学的入学选拔上实行第一次学历统考制。据说,它在保证新生质量、为各大学进行第二次考试提供方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造成了大学等级化(一批录取校、二批录取校)和一次性淘汰所引起的不公平问题。为了增加大学入学考试的机会,1987年开始采取了可以参加两所大学入学考试的所谓“连续”高考方式;1989年,又在“连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一所大学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所谓“分离、分割式”高考方式;1990年起,全日本取代原有的“第一次学历统考制”,实施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均可“自由利用”的一种新的统考制,即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并举办考试,各大学可根据此考试结果,外加其它依据,如调查材料、学力测验、面试、小论文、实验技能的检查等,从多方面评价考生的知识、能力,由此选拔和录取具有特色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