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_政治论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06)06-0033-04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正式颁布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也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如何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与学科定位,显然是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种种探讨的基点所在,也是我们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更好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点所在,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一、紧扣学科内涵,明确学科边界

自1984年《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颁布至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20多年的发展历程所凸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足可用“跨越”二字来概括。人才培养层次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的迅速提升,研究论著从教材到专著到系列化研究成果的大量推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数家到十数家到百余家的激增,无不是“跨越”二字的具体展现。回望20多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之路,我们不能不领略其生命力之强劲勃发,不能不感叹其发展之速,不能不钦佩这一专业领域中众多学者的执着追求、奉献精神和理论勇气。

但是,在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取得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理性地思考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思考本学科发展的应有思路与远景未来。其中一个已经引起不少关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其跨越和繁荣的背后,也客观地存在学科内涵不明、学科边界不清的缺憾。如硕士和博士点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庞杂无序、学术研究方向的散乱和宽泛、学术研究成果中存在的对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简单移植和照搬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设立之后,学科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更大了,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建设,那么学科内涵不明、学科边界不清以及与此相应的、对学科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作用的因素,则会与学科发展空间、平台的扩大同时扩大,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在独立的二级学科层面上进行建设时,明确学科内涵与学科边界,应该成为我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话题。换言之,在我们迎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空间极大拓展之际,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点的“聚焦”。

明确学科边界和学科内涵,核心在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并能够真正以本学科的概念、范畴与致思方式推进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与实践史的研究。通过历史发展的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历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与主要教训。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史与实践史为核心与重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思想品德的个体发生发展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发生发展研究以及基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而进一步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的研究。(3)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切准规律、把握趋势、拓展视野、深化研究。(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创新与发展的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与新思路的研究;不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研究等。上述四个方面,以其各自所涵纳的丰富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围的整体,也基本上勾画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上述四个方面,又以其密切的内在联系,成为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有机统一体,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中,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与学科功能有效发挥的理论晶核。这一理论晶核所包含的众多理论、命题或课题,虽已广为探索,但是结合时代、社会、科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发展而切实作出更新、更深、更全面与科学的思考,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重任。

二、切准学科定位,注重学科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学科定位。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还应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含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在与这些学科关系的处置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增强学科依托意识,在依托中谋发展。

强调明确学科边界,并不排斥学科依托。学科失去了边界,就无由建构自己的家园;但是,如果以边界为壁垒,学科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学科的发展,需要明确学科边界,同时也需要越出边界,融入大的学科生态之中,注重学科依托,谋求科学发展。这里所谓的学科依托,指的是将本学科的发展奠立在相关学科发展创造的资源、奠定的基础、形成的高度之上,以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支撑、为动力、为资源,谋求本学科的长足发展。在研究层面,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引入本学科学术领域;在队伍建设层面,吸引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进入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层面,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纳入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之中等,都是学科依托的重要表现。

在依托中谋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去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应回应的社会需要、所应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更为具体地讲,应该在学科人才培养的应有规格中去寻找。离开这一点,任何学科存在的基石都将被撼动,任何学科发展的动力都将枯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与这一现实需要相适应,如何造就能够有效参与、推进或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主题。而这样的人才,从规格上讲,应该是兼通理论与教育的人才。理论离开了教育,无法更好地走向生动的实践和广大的民众;教育离开了理论,不可避免地会沦落为纯粹的教育技术学,成为无所负载而驰的“空车”。黑格尔曾经指出,方法不是外部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这一论断,既揭示了方法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内容的确立与发展对于方法确立与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性。兼通理论与教育这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位置,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又要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在本学科建设及本学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在诸学科的相互协调与支撑中,谋求本科学的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也正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这些学科的密切依托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还必须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相关学科。这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环境及实施本身的高度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思想理论素质的宽域性。这种具有宽域性的思想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适应复杂多样的工作对象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宽域性的思想理论素养,只能来自于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时,江泽民同志曾经多次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理论,学习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一点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梗概”,要“学贯中西”,“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1] 这些论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与实践特点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素质作出了明确阐述,是我们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本学科人才培养应有取向的重要指导,也为我们增强并切实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依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三、张扬学术思维,推进学科创新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理论建设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了教材化建设阶段、知识化建设阶段。面对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真正实现新发展,就应该积极谋求由知识化建设阶段向学术化建设阶段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化建设,离不开学术思维的张扬。学术思维,简单概括,就是以学者眼光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学术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践;以求真务实、创新创造的学术精神,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发展问题。在当下研究中,我们有些学者或满足于“形式思维”,为做文章而做文章,不痛不痒,隔靴挠痒,不开动脑筋,制造一些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文章;或满足于“官化”思维,不假思索地做政策、文件的注解、汇编与组合;或满足于“异体思维”,满篇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新见,但除却从各处而来的简单移植与照搬外,别无他物。基于这些思维,我们的平面文章越来越多、无用文章越来越多、玄学文章越来越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的阻碍、伤害也越来越大。就此而言,能否在最广的范围内,真正张扬学术思维,是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

学术思维,是主体思维。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术思维强调学科借鉴、学科依托,反对简单的移植和照搬。在古今之间,学术思维强调“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在中外之间,学术思维强调“洋为中用”,“为我所用”,反对“食洋不化”、“盲目崇外”。

学术思维,是问题思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和时代的呼声,能否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有效地回应“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所在。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应该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取向”开辟发展的新路。然而,在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的现实中,同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一样,“体系意识”与“体系取向”正在成为当下左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体系意识”,即“以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容性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具体表现在研究工作中,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还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主要是以学科体系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由于体系本位意识的作用,人们往往更注重从学理的角度考虑学科的需要,也就是说,更容易、并且更主要地是以一种较为封闭、静止的观念和较为狭窄的眼界来构思学术研究。在此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概念、范畴、逻辑、体系以及学科本身的知识积累,而构成学科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完全被忽略。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研究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因而也难以与时共进”。[2]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要求,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真正地关注“新”问题、聚焦“大”问题、切准“真”问题,确立“问题思维”,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

学术思维,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体现在如何对待其他学科、其他国度理论成果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如何对待本学科已经确立起来的理论框架与理论内容上。在多年的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逐步确立、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但是,理论框架的模式化、某些理论内容的“公理化”,也逐渐出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发展,需要我们高扬创新精神,在对基本理论框架与理论内容的新的思考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亦所谓“返本而开新”。如在理论框架方面,我们众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能否突破教材化的理论框架,突破“涵义—地位—作用—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等惯见的成果叙述模式,而以新的面孔、新的形式承载新的思想?又如,在理论内容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揭示“两个规律”,即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那么与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即我们前文所说的思想品德的个体发生发展)规律明显不同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发生发展规律,我们是否需要关注?又当如何给予关注?与此相应,我们在继续建设好多年来致力于建构的“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同时,是否需要又当如何建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作出新的探索。

学术思维,是开放思维。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中,要注重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的新发展、新成果,根据本学科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化和消化到本学科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提供新的知识积累、新的方法论借鉴和新的思维启发。又如,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可以考虑吸纳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参与,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中,增强学术研究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新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也要以更大的自信与勇气,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哲学社会科学主流论坛,从本学科的视角,广泛参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众多话题的探讨;以更宽广的眼界关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有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相关学科研究力量一样,共同参与到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回应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本学科认识世界、传承真理、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标签:;  ;  ;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