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制约因素分析_信息发展论文

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制约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西部地区论文,生产能力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2)02-0046-04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信息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研究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首要的工作便是了解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丰裕程度,把握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分析制约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以便为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研究提供客观而现实的依据。

一、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多种多样,尚未最终达成共识。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两类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其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即指信息本身;其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信息存贮与传播手段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上述两类观点若从“信息高速公路”的角度来认识,狭义信息资源则只指运行在“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广义信息资源不仅包括“车”而且包括承载“车”的“路”及修建和利用“路”与“车”的人。相对来讲,广义信息资源论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都纳入了信息资源的范畴,更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信息资源的范畴。

我们认为,对信息资源的范畴既应持广义的理解,又不能忽视信息活动中的信息要素的核心地位。因为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信息要素上,而信息要素价值的实现则离不开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信息存贮与传播手段等信息活动要素的综合作用。对此,我国信息经济学专家马费成先生在其《信息经济学》一书中对信息资源的界定便十分简明而准确。他认为,所谓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这里所说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存贮和提供服务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活动。

根据上述理解,信息资源所涵盖的范畴包括:第一,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第二,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第三,加工、处理、存贮、传递信息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的集合;第四,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信息机构、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

也有学者从上述理解出发,将信息资源分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和信息资源发展潜力两大范畴,对这两大范畴的具体内涵予以了确定,便于对信息资源丰裕程度的量化测评。其中,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的构成可由以下公式来表示:

其中P[,1]代表数据库数量;P[,2]代表获得专利和商标数量;P[,3]代表图书报刊出版数量;P[,4]代表视听产品生产数量;M代表测度期范围内的人口总数。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生产能力(R[,1])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信息资源的能力。

二、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现状

目前,中国西部地区信息生产能力和各项目的具体指标可通过表1来反映。

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从总体上看,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拥有水平。在10项具体指标中,西部地区有4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一倍以上。其中,代表当代社会信息资源主流的数据库数量,西部地区仅占全国总数的17.73%,而代表科技转化能力的专利生产量,1998年西部地区仅占全国生产量的13.81%。此类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进作用的科技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西部地区与全国之间的比率分别为1:5.64和1:7.26,大大超过了其与全国人口1:3.52的比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科技信息资源的不足导致科技贡献率提高不快,进而制约着经济的迅速增长。

表1 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指标统计(1998年)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687、712、717、718页;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统计年鉴。

* 此项为1996年统计数据。

此外,在现代视听信息产品的生产能力方面,西部与全国的差距则更为突出。尤其是大众信息传播主导产品VCD视盘、录像带的生产能力,1998年西部地区仅占全国生产量总数的7.58%和9.34%。而最具发展前景的激光视盘的生产,目前在西部地区还几乎是空白。视听信息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不足,势必会严重影响西部地区大众信息传播业的发展,自然也会严重影响到适合西部特点的,以经济、科技、教育为主导的大众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总体来讲,目前西部地区高层次的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和现代视听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传统的印刷型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也与全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区情所在。

三、制约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个地区的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该地区的数据库数量、专利数量、图书报刊出版数量、视听产品出版数量以及该地区的人口总数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前四项与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的大小量成正比,而人口总数则与信息资源生产能力成反比。

在上述五大因素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无疑应该是呈反比要素——人口因素。然而,事实上没人会相信单纯降低人口总数就会使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生产能力陡然上升。否则,西藏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绝不会一直处于全国之末,而人口密度最大的京津沪地区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也不会一贯处于全国之首,人口大省江苏、山东也不会成为全国信息资源丰裕系数增长最快的省份了。所以,尽管人口因素对于一个地区的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呈反比关系,但绝不应将其看作为制约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应从呈现正比的几大要素中,寻找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当我们理性地排除了人口因素后,回过头再来分析影响西部地区信息生产能力的其他四大要素。

首先,看数据库生产能力。数据库是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信息产品,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数据库的生产数量是一个地区信息资源的质量和丰裕程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据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数据库1038个,而西部地区仅占据其中的184个。也就是说,全国每生产6个数据库,西部地区只能占其之一。西部地区数据库数量仅占全国数据库总数的17.73%,明显低于西部地区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28.4%的比率。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平均每个省份拥有数据库15个,而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中,平均每个省份拥有数据库70个,高出西部地区3.6倍之多。可见,无论从数据库总数、省均拥有量或占人口比率数各方面看,西部地区都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

其次,看专利生产能力。专利在信息资源中科技含量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大,是科技和信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第一生产力”,故而被信息经济学界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强弱的必不可缺的指标之一。1998年国家受理西部地区的专利申请数12109项,占全国总数的13.8%,专利批准量为7173项,占全国总数的13.3%,大大低于西部人口数占全国28.4%的比率。全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前10名的省份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榜上无名。全国专利批准量前10名的省份中,只有四川省居于第10名。而这两个项目的后10名中,西部地区则分别占居8个名额(详见表2和表3),表明西部地区的专利生产能力明显不足。

由表2和表3可知,东部地区中9个省市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批准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5%以上,而西部地区中9个省(区、市)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批准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左右,不及广东省的一半,就连号称全国科技强省的陕西,其专利的申请量和受理量均被挤出前10名之外,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尤其是实用技术型科技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还是相当弱的。以目前这样弱的科技信息资源生产实力,要赶乘知识经济快车,跨入信息化社会,无疑会步履维艰。

表2 中国专利申请受理量排序统计(1998年)

前10名 申请受理量 申请受理量 后10名 申请受理量 申请受理量

占全国比率

 占全国比率

%%

广东

 13473

 15.38

 云南

 1136 1.30

山东

 75978.67

 山西

 1070 1.22

浙江

 70748.08

 新疆

 978  1.12

北京

 63217.23

 贵州

 800  0.91

江苏

 58296.65

 内蒙古

785  0.89

辽宁

 56436.44

 甘肃

 598  0.68

上海

 34193.90

 海南

 468  0.53

福建

 33933.87

 宁夏

 179  0.20

河北

 32953.76

 青海

 137  0.16

湖南

 32253.68

 西藏

 14

0.02

合计

 59269

 67.66

 合计

 6165 7.03

全国

 87591

 100全国

 87591 100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697页。

表3 中国专利批准量排序统计(1998年)

前10名 批准量

 批准量占

后10名

批准量

 申请量

全国比率占全国比率

%%

广东

1070719.47

 山西644 1.17

浙江

4470 8.13

 重庆612 1.11

山东

4127 7.50

 内蒙古

 523 0.95

北京

3800 6.92

 新疆462 0.84

江苏

3787 6.89

 贵州418 0.76

辽宁

3162 5.75

 甘肃349 0.63

上海

2334 4.24

 海南239 0.35

福建

2318 4.22

 宁夏96  0.17

河北

2090 3.80

 青海62  0.11

四川

1971 3.58

 西藏10  0.02

合计

3876670.50

 合计3415 6.11

全国

54994 100

 全国54994100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687页。

第三,看图书报刊生产能力。表1显示,在传统的文献信息生产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均图书出版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数1.78万册,差距不是很大。然而,报纸和杂志的人均生产数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和32%,差距十分明显。说明目前西部地区在反映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献生产方面,尚缺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实力。当然,这与此类信息资源的消费能力不足亦有重要关联。

第四,看视听产品生产能力。以录像带、录音带、激光视盘、VCD视盘、激光唱片等为代表的现代视听产品是信息资源的主导性产品之一,其生产能力的强弱对一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方面,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差距颇大。其中最为大众化的产品VCD视盘,西部地区每万人出版量仅为123张,而全国平均每万人出版量则是426张,二者相差数倍之多。同样,录音带、录像带的生产,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亦是数倍甚至10倍之多,而激光视盘的生产,在西部地区仍可谓是凤毛麟角。

通过对以上制约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各要素的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或者说对今后西部信息资源的生产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在于:数据库生产能力;多媒体文献资源的生产能力。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信息资源的内在属性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而决定的。

其一,信息资源说到底是庞大的系统化的知识资源。而这一资源并不像普通的物质资源那样,在利用的过程中逐渐消耗减少,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无损耗地重复利用,并在利用中不断繁衍增值。为此,人们已将信息资源看作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并通过对这一特殊的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利用,来充分发挥知识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倍增与推进作用。而数据库的数量与种类的多少及数据库系统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现代信息资源丰裕与否的主要标志,只有这一主导性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增强了,只有这类现代化信息资源丰裕了,才算是为步入信息发展之路奠定了起码的资源基础,与此相关的信息咨询、信息传播等各类信息服务业才会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其二,多种媒体文献资源是信息服务于大众,发挥最佳效益的传播工具。如果说各种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是汇集、存储信息资源的必要保障,那么,各种媒体的文献资源则是传播报道信息,使这一战略性资源服务于社会,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建立健全数据库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利用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而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及激光视盘、VCD、录像带等各类声像型文献以及各种图书、杂志、报纸等印刷型文献,面向大众传播报道各类信息,则是信息化发展初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尤其适宜于西部地区这样的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现代信息网络尚未建立的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

其三,专利生产的大幅度提高,必须依赖于各类文献资源的有效保障。众所周知,一个地区专利生产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省区恰恰在这方面与国内其他省份尤其是与东部地区省份间的差距甚大。可以肯定,专利生产能力太弱是制约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生产能力的最突出的因素。然而,要迅速提高专利的生产数量必须首先具备较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没有系统的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料做保障,要大幅度提高专利的生产能力就会成为空谈,甚至劳民伤财地做出许多重复前人或他人早已解决了的科技研究工作,致使科技发明效益低下。可见,造成专利生产能力低下的关键因素之一,还在于缺乏必备的数据库体系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其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大力开发数据库及各种媒体的文献资源最利于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已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运作机制。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经济互补日益增强;另一方面,“特色经济”愈来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实力,西部经济要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必须在西部特有优势方面大做文章,这就需要系统、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特色经济”领域的最新信息,这就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数据库体系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而这一切只有靠西部人自己去开发与完善。由此说明,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生产亟需大量的服务于西部特色经济的数据库产品和多种媒体的文献资源产品。

收稿日期:2001-11-18

标签:;  ;  ;  

西部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制约因素分析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