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决策论文,大开发论文,领导集体论文,中央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97(2001)04-0080-05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贯彻“三步走”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所采取的关键性步骤,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提出
在我国,明确提出划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始于1986年,并经当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对外公布。“七五”计划指出,三大地带是“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划分的,西部地带包括西南、西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自治区。199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为直辖市,西部地区遂增加了重庆市,成为10个省、市、自治区。
西部地区拥有土地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3%。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西部地区交通不便,不通公路的乡镇有452个,占全国总数的76%。但西部地区矿藏丰富,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旅游、土地资源、能源特别是水资源具有优势。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份额仅有1/10。总体来讲,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代以来,“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呼声此起彼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就曾对西北经济的开发与建设提出过许多宏伟的战略构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大西部地区投入了上千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建成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由此奠定了西部工业化的基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考虑。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在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的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进一步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十分重视。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吹响了向西部进军的号角。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8页。)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见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见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要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见《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0年3月5日,江泽民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西部地区各省区要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明确面向新世纪发展的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注:见2000年3月6日《人民日报》。)同日,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这个重大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注:见2000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1999年10月,中央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11月,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2000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又一再强调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着手落实。
至此,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发出了“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号召,标志着中央“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开始。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基本内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1.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由于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东、中部地区相对滞后,这就决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相反,西部地区的真正的开发恐怕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注:朱镕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见2000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2.西部大开发的可行性。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地区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它需要寻找新的市场;而西部地区的开发,现在也迫在眉睫,有必要也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要统筹规划,科学地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任务、政策、措施和步骤。
3.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兼顾长远任务和当前任务,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4.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把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同保证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促进实现全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第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和有效利用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和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坚持从全局出发,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应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等,以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统筹建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发展西部地区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的西部大开发新型模式和机制。第四,正确处理好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实现地区之间扬长避短、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在发展思路上,总的要求是:抓住历史机遇,在西部地区过去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周密规划和精心组织,迈开更大的开发步伐,形成全面推进的局面,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发西部地区的重点工作。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的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要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加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以粮换林换草。要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关键。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条件。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开发西部地区科教要先行,特别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只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6.西部大开发的实质。西部大开发的实质,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通过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带动,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注:见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这就精辟地揭示了西部大开发的实质
三、提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促进全国经济更大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西部大开发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国家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不发达阶段的前提下,各地区之间在历史的、自然的、经济文化上的地区差异不仅十分明显,并且还将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超常规发展,1998年沿海地区人均GDP已达115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社会。相反,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却逐年下降,1990年至1995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上是以年均0.6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由此可见,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急需寻找新的市场。而此时西部地区的开发也迫在眉睫。这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给予西部地区近3亿人口的一个鼓舞人心的庄严承诺。
2.西部大开发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九五”期间,我国在总体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商品供给短缺的格局,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但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向愈益明显。亚太地区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大幅度减少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出口。这种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我国跨世纪经济走势的影响也随之加大。在这种国内、国际背景下,党中央将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确定为我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长期方针。这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正确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规律的。党中央及时做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落实这一宏观调控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必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沿着持续、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紧邻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居民消费水平较低。鉴此,西部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既可以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国在新的世纪能源矿产等资源工业的重要接续基地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可以为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还将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全国众多富余劳动力,为缓解全国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3.西部大开发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人口近3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的一半。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10000多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其战略和国防地位十分重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维护西部边疆的稳定局面,更显得尤为重要。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搞颠覆和分裂的图谋。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保持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统一、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巩固边防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4.西部大开发是实施中央制定的“三步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实际步骤。到2000年,我国提前完成了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头两步”发展目标。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第三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所规定的目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转变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会大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正如江泽民所说: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注:见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标签:西部大开发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战略决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人民日报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