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30000000……——略议’97图书发行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趋势论文,作家论文,出版社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7北京图书订货会以订货总码洋12.6亿的成果载入了历史。组委会用“总码洋上升,单品种订数下降”为评语,为此次订货会作了扼要的总结。而选择作家出版社作为“焦点”分析中国图书市场趋势的理由有以下四点。
作家出版社的主导产品是曾经被泰戈尔称之为最无用的“文艺类”图书。依该社人士的理解,文艺出版社完全是受制于市场的束缚,没有任何可依靠的东西,如依靠教辅教材为经济支柱,依靠公款购买、集团消费,依靠家用必备,充当工具等等,此其一;作家出版社的订货码洋上升的步伐是巨大的,从1995年订货会上的不足300万元,跃升到1996年的1800万元,再跃升到今年的3000万元,此其二;它是单一的出版社而不是一家出版集团,此其三;专靠出以读者这个上帝自愿掏口袋来买的文艺类图书的作家出版社居然在400多家参展的出版社中居订货会排行榜的前三名,预示着中国图书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前进方向。分析它的某些特点,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97中国图书市场的大致趋势。
订货码洋上升原因:新书比重加大,图书品种齐全、结构合理
组委会官员一致认为,今年订货会上无热点,单品种的图书订数均未突破两位(以万元为单位)数字。以呼声较高的《联想为什么》、《微软的秘密》也未产生去年订货会上《未来之路》那种奇观。因而,新书比重加大,图书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出版社订货码洋位置在先,有其必然性。
张胜友(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介绍说,本社图书的整体优势是取得订货码洋较高的主要原因。作家出版社没有单本书订数达到四万册的,但是,在参展的图书中,有50种图书订数超过了7000册,超过万册的27种。新书比例大,在参展的230多种图书中,为订货会专门出的新书,1996年推出的新书,再版书、常销图书各占三分之一。在这个比例中,还可以看出图书结构比较合理。主旋律作品图书,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演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国民素质忧思录》,长诗《邓小平》等的订数都很可观。优秀的长篇小说,如《慈禧西行》、《马桥词典》、《钥匙》、《半夜别开窗》、《北京女人》,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斯泰因文集》、《卡夫卡精品集》、《福尔摩斯新探案集》及部分作家文集、自选集如《邵燕祥文抄》、《张洁文集》、《马原文集》订数也很大,均超过一万五千套。
分析作家出版社的图书结构与品种,会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种启示:品种齐全多样,优秀图书多;靠出书品种,而不是靠单本书的订量,反映了图书市场的客观需求,适应读者对图书多向选择的趋势,也代表了今年图书发行的趋势。在订货会期间组委会召开的社店座谈会上,有发言者指出,在出版业发达的国家,比如日本,十几平方米的销货店内,往往摆上几万种图书,而我们一间60平方米的书店,却只有3千种左右,单品种书摆的拷贝太多。须知,只有摆在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读者才可挑选。给销货店选择的图书,如果只有一两本,难以构成吸引力,也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享有总发行权的出版社,也只有提供品种齐全并不断出新的图书品种,才能形成规模的优势。
决胜之道:靠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强化出版社的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经营
出版社形成品种齐全的规模经营优势,并不是靠社长总编辑硬性派给哪位编辑一本注定要走俏的图书,也许恰恰相反。
图书大市场的竞争,浓缩到一家出版社中,就表现为各编辑室之间的竞争,各编辑之间的竞争。为此,作家出版社将编辑们推到了第一线,交给他们“无限”的权力。在作家出版社,每个编辑都是“社长”,他们不单纯是策划选题,还要自己去同订户见面,把自己的书推向市场。将订货的权力下放给编辑们。所以,每个编辑自然要个个争先,其结果也就得到了自己应有的那一分回报。难怪他们自己亦戏称作家出版社是培养出版家的“黄埔军校”。
从一个出版社内部的状况,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97图书市场无热点。不是因为整体水平下降,而是因为整体水平的上升。因为好书太多,以至于说不出哪本书是最好的。
市场竞争表现得更加激烈,出版社的竞争意识加强,出版社同市场接轨的意识更加密切。广告战、宣传战,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运用得更为出色,超过已往任何一届。作家出版社不仅积极参加广告战,注重广告宣传,加大推销力度,例如销量大的作品如《马语者》等广告费用近五万元、大部分书的广告费也都在万元以上,而且强调“品牌效应”。作为文学出版社,把优化图书选题,把出版代表国内外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视为己任,在装帧、印制、设计上追求国家一流水平。整体形象一旦确立,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好书与畅销书的界定与它们的辩证关系
什么是好书呢?这是一个被众多的人试图界定过的话题,张胜友有他自己的界定。
好的文艺图书的标准,从策划选题的角度看,在思想性、艺术性这两个先决条件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市场占有率。由此,张胜友对精品书与畅销书的理解与区分就变成这样:精品书是指三个条件完美结合的图书;而优秀的畅销书是指那些内容健康,思想向上,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图书。
张胜友大力提倡推出优秀的畅销书,他基于如下的考虑:1,出版社必须占领通俗读物市场。前几年凶杀、色情、武打类图书,曾一度占领通俗读者的市场。当历次扫黄打非之后,通俗读物市场形成了真空地带。此时我们不去用健康向上的读物去占领它,它们还会卷土重来。2,满足广大读者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3,用优秀图书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扶植严肃文学图书的出版。4,发行优秀的畅销书,可以起到建立市场网络和发行网络,推动、打开市场的作用。
畅销书加精品书,出版社可以得到总体收获。
什么是发行人员的素质
图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无论是买书的还是卖书的。他们只有在谈论起书本身的价值的时候,才能够沟通。提高发行人员素质的问题就切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作家出版社提出要“两个轮子一起转”,编辑部策划选题,编书,但并不是纯粹生产型的,要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要求编辑们有政治敏感,艺术鉴赏力,外加市场意识,要学会推销。对发行人员的要求是向编辑看齐。每次开选题策划论证会,编辑与发行部门共同参加。
张胜友说,市场经济铁的法则是竞争。市场经济要求出版社强化管理,要求加强法制,要求更新观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型经营转到集约化经营。只要有了市场观念,就可以根据每个出版社的特点,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市场竞争需要机巧和智慧,而机巧与智慧来源于文化知识,来自于头脑精明并不吝啬地使用它们的人。
据了解,全国范围内只有少数的出版社将发行处(部)的领导职位交给了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恰恰就是这些出版社的发行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这是否意味着提高发行人员素质的课题应该从提高发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入手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