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滨海绿廊道路绿化设计论文_张黎

江苏华源乐度旅游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摘要:天津滨海区域长期受海水浸渍拥有大量的盐碱荒地,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植被生态恢复尤为重要。因此,选择适地适树的品种,结合人工美学的方法,运用技术工程的处理方式,打造滨海区域的天然屏障城市绿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绿廊的概念,水系和水岸现状以及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天津滨海生态城彩环路道路设计的策略作为剖析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打造好滨海绿廊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滨海;绿廊;道路

一、滨海区域的环境特点

天津滨海区域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盐碱地,但因其盐渍化程度较高,仅有一些耐盐植物可以存活。但耐盐性植物多属于野生植物,在园林建设的推广中局限性大。因此,对滨海区域已有运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和自身植物及其生长势,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选择适宜植物品种进行栽植,增加植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利用技术处理手法改良土壤及水质的性能特点,结合适宜的植物进行水质的净化,发挥盐碱地周边作为城市屏障的绿廊生态作用。

二、道路绿廊

1、绿廊绿道的概念是指顺着常年风向,以道路和河流为主干的带状绿化带。

绿化带内设有人行景观彩色道路,市民可以在景观路上散步,也可以骑行,来观赏道路两侧的美景。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近山松绿道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2、道路属性及案例研究:

2.1 道路属性

作为道路绿廊,是道路上的景观绿带,设计时必须结合城市交通道路等级及设计时速,充分从车行和人行所看到的角度和视线,考虑道路绿带设计的节奏韵律及地形尺度变化。车速快,地形尺度空间就要大,否则就会过碎。据相关资料分析,汽车行驶速度提高,视野变小,注意力集中点距离加大,司机清楚辨认前方距离缩小,而两侧距离加大。随着车速提高,司机清楚辨认前方距离缩小,汽车以60km/h行驶时可看清楚前方240m处标志;汽车以80km/h行驶时可看清楚前方160m处标志。因此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注意车速加快形成的注意力集中点所获得的印象距离与可看清前方标志的距离的关系;另外,根据有关乘汽车观看路两侧的景观论述,需要5s注视时间才能获得景观清晰印象。

2.2 案例分析:彩环路位于生态城旅游区域北部。东起汉蔡路,西至汉北路,北侧与津汉快速路相邻。设计范围道路红线北侧、津汉快速路围栏南侧露土区域、道路北侧土路肩放坡部分、道路两侧侧分带。道路长度4.7km,大部分宽度10m加3m路肩及边坡,设计面积为125414.675㎡。

图1

彩环路位于工业园区内城市区域边界,主要是为了对外形成良好的城市界面。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设计时速40km/h,视角为70度。1.植物空间:变化段落不宜过短,变化段长度150m-350m,交替变化。林冠线的变化有韵律,前后呼应,高低错落有致,色彩丰富。2.竖向空间:平面上植物构图的林缘线有空间及动态的变化。立面上林缘线有动感的曲线变化和规律。3.视线分析:考虑实现开合有序,充分利用植物与水系之间的衬托突出互为背景的特点。道路北部为开敞水面,在保证道路绿量以人为本原则下,尽可能以视线打开观水为主,形成层层景深,局部以组团式绿化结合雨水花园的海绵处理手法,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如图1)

3、绿廊属性及案例研究

3.1 绿廊属性

3.1.1 功能有通过缓冲区,绿廊具有缓和营养物、物种和能量流失,保持景观功能可持续性的潜力;绿廊的第二个功能是保护内部生境斑块免受外部干扰。

3.1.2 绿廊调节城市气候:城市中有建筑和铺装地面所构成的空气下垫面加上密集的热源,据测定市区气温经常比大量植被覆盖的郊区高2~5℃,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

3.1.3 调节湿度:园林植物是湿度的“调节器”。植物通过叶面蒸腾水分,使土地的大量水分被释放到空气中,使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加。

3.1.4 园林绿化能净化城市的空气大规模的城市绿廊 ,可以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并能极大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1.5 园林绿化能减弱城市噪音。

3.2 作为滨海区域的道路,彩环路设计原则通过选用品种多样的适生植物,植物有密度,确保有绿量;常绿与落叶搭配,丰富城市色彩,兼顾生态、防护、美观等,符合生态原则。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层绿化种植模式,增加了绿带的层次感和生态效应。在选择苗木品种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切入:

3.2.1 降低空气质量的影响

由于彩环路道路绿廊位于工业园区内,绿化性质为防护绿地,具有降噪、隔离、防护功能。选择应担负道路防尘、降噪、抗污染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景观功能。树种选择:侧柏,国槐,金叶榆,剑麻等。

3.2.2 增强风力的影响

植物的固着能力与根系的构型有关。植物要克服风产生的力,必定以特定的根系构型来增强稳固性。研究表明,根系的固着力是由迎风面和背风面根系的综合作用产生的,迎风面根系为植株提供拉力,背风面根系为植株提供支撑力。彩环路绿带北侧为200多米宽的水系,而北方冬季西北风盛行,因此选用的植物以深根性强的适生树种为主,增加植物组团的抗性。树种选择:国槐,栾树,馒头柳,火炬等。

3.2.3 增强抗盐碱的影响

土壤是盐碱地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密实或团粒结构,肥力及土壤PH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植物的存活及其生长发育。土壤PH>7.2为碱性植物。结合彩环路的案例,道路北侧为宽度200米左右水系,水系对绿廊土方的常年冲刷导致土壤的特性为碱性,常年表层白色的泛碱状呈现。经过水质取样的检测,得知土壤酸碱度已大于PH>8.0,水系及土壤含盐度约为4%,因此选择耐盐碱强的植物。选择:侧柏,紫穗槐,芦苇,碱蓬,千屈菜,鸢尾,马蔺等。

3.2.4 配套附属物影响

项目区域内有高压塔。选择以灌木地被为主,并对其高度实行限制同时注重景观效果。树种选择:柽柳,紫穗槐,白刺等。

三.水系方案

1、生态净化技术概念,手法及案例:

1.1水质生态净化技术又称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类以湿生植物或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群落的构建为核心,利用植物自身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系列技术。

1.2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水质生态净化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浮床、人工沉床、水下森林、滨岸缓冲带、技术集成运用等。

人工湿地:该技术的净水机理主要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生物浮床:该技术是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种植到飘浮于水面的人工介质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以及根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可点缀以水生花卉,运用该项技术还能营造出较好的景观效果。

滨岸缓冲带:滨岸缓冲带技术主要目的在于对水质进行保护而不是对水质本身的净化。滨岸缓冲带能够通过如根系拦截、植物吸收、微生物转化等一系列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达到对陆地与水体间传输的物质的缓冲作用,具有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景观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技术集成运用:由于不同河流的水质污染特点与环境条件复杂且因地而异,实际工作中除了单纯运用一种生态净化技术外,更多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态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1.3案例分析

彩环路道路北侧为200多米宽的水面,现状以土埂形式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独立鱼塘或池塘,后期经过生态城北部水系上位规划设计,彩环路北部水系通过连通闸涵的形式将与周边水系连通并循环,成为生态城北部景观水系。

1.3.1水质净化方案

1.3.1.1在总整体90多万平米水域中,预拟定铺设种植水生植物的总面积为9870平米,以耐微咸水、耐寒、耐盐沉水植物为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千屈菜、香蒲、芙蓉葵、溪荪鸢尾、黄菖蒲、水葱、川蔓藻等构筑复合生态浮床,均衡铺设种植于水面上与生态护岸,每单个水上的水生植物浮床面积以70~100平米等面积铺设,微生物活性水投放量为水体总量的万分之一,微生物载体之生物桩悬挂于水生植物浮床下方,预计每单个水生植物浮床下方悬挂2~3个,利用微生物与植物分解、降解、吸收、吸附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最终达到净化水质。

1.3.1.2在污水净化廊道的生物膜前方除了曝气装置外,还须悬挂一排生物桩来降解污染物,以延长生物膜的使用年限,悬挂量以河道宽度一字排列。

1.3.2水系安全设计措施

1.3.2.1安全性方面,河道沿线一般会设绿篱或栏杆,用来防止游人落水。

1.3.2.2水系常水位以上的临水面坡度不陡与1:3,岸顶不小于3.5M。

3、海绵设施设计方案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6年3月17日发文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5%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3.1 排水组织方案

本项目下垫面全部为绿地,一部分雨水下渗,另一部分经过收集进入下雨水湿地,彩环路人行道雨水排入彩环路绿地,彩环路机动车道取8mm前期雨水排入彩环路雨水湿地,树穴本身也有一定调蓄容积,超过调蓄容积部分溢流进入雨水管网排出项目区外。

3.2 SS总量去除率

SS总量去除主要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项目低影响设施主要为雨水湿地,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可以满足50%的年SS总量去除率目标。

3.3 雨水径流计算

由于彩环路绿廊景观工程项目承担客水转输任务,彩环路人行道雨水排入彩环路绿地,彩环路机动车道取8mm前期雨水排入彩环路雨水湿地,因此本段道路海绵工程实际控制面积为186996.0平方米,依靠道路横断面竖向设计及生物滞留带、 植草沟、透水砖铺装实现道路径流调蓄与排放。

四、景观设计

道路绿化通过植物选择的品种特色,配置手法的不同,形成道路一路一景的特征,增加区域和地域的识别性和季相性。在打造道路绿化氛围的同时,尽可能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条件,再现本土自然景观类型,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师法于自然,创造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结合彩环路项目案例,从设计目标,理念阐述如何进行景观设计。

4.1设计目标:还原自然生境,享受生态红利

4.2设计理念:本项目根据基调树种进行区段划分。

4.2.1凝霞秋色:以金叶槐和栾树的树阵块面进行穿插变化,以视线打开为主要方式作为设计手段来打造城市绿廊的季相特色。350米段落:还原自然群落,通过种植分枝点2米以上金叶榆弧形林带,前侧间隔栽植栾树树阵,形成林冠线的起伏和节奏韵律的变化。下层则选用耐阴性金边麦冬及半阴性马蔺,保证视线打开看水的通透性。150米段落:结合海绵系统的生物滞留池等下凹储水绿地的概念,组团式种植金叶榆,山桃,侧柏等不同季相小乔木点栽馒头柳,丰富植物层次及林冠线,下层种植鸢尾,马蔺,千屈菜等,形成多样性植物群落,同时也保证了视线的开合有序的景观观赏性。

4.2.2生如夏花:通过种植独干木槿开花植物为基调树种,辅以海棠、馒头柳等不同季相植物特征进行补充。350米段落:还原自然群落,通过种植独杆木槿弧形林带,前侧间隔栽植国槐树阵,形成林冠线的起伏和节奏韵律的变化。下层则选用耐阴性金边麦冬及半阴性马蔺,保证视线打开看水的通透性。150米段落:结合海绵系统的生物滞留池等下凹储水绿地的概念,组团式种植独杆木槿,海棠,侧柏等不同季相小乔木点栽火炬树,丰富植物层次及林冠线,下层种植金娃娃萱草,马蔺,千屈菜等,形成多样性植物群落,同时也保证了视线的开合有序的景观观赏性。

4.2.3蒹葭玉树:考虑人群需求,通过堆砌地形,引水贯通并设置园路场地形成休憩空间,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打造生态湿地景观。地块东侧绿带40多米宽,与城市主干道汉蔡路相接,因西侧规划为商务办公用地,故地块内增设园路及景观水系,既符合上位规划七号绿道和水系循环灌溉要求,又满足周边地块人流活动的需求。挖填土方的设计,既符合土方就地平衡的节约性,又增加了竖向空间的层次性。

4.2.4生态复绿(津汉快速路围栏南侧露土区域):通过种植耐盐碱的水生湿地植物柽柳/大花金鸡菊/紫穗槐/白刺/芦苇的段落组合交替变化,以及在高压塔下种植碱蓬/芦苇组合,达到生态复绿的效果。

4.2.5节点设计: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及上位绿道体系规划,在重要的节点设置景观休憩节点;并配合公交优先设立的公交站台等候区设置人性化的场地。

充分尊重现状路网肌理并结合上位慢行系统规划,强化慢行交通体系与生态城绿道慢行系统自然风景协调、融合,构建生态城慢行系统圈,彩环路内的慢行绿道与整个生态城慢行系统是有机整体,构建完善环保的市民绿色出行方式。

道路西侧与汉北路交接处:考虑地块南侧为公园用地及汉北路景观休闲绿地,故增加景观入口场地和局部增设观景平台,草坡条石,满足市民的休闲观景需求,增加绿地的开放和体验性。

结束语

滨海道路绿廊设计由土壤,水纹,气候,风向,光照等地域环境作为切入点,结合上位规划(用地性质,绿地系统,水系循环规划,绿道规划,交通体系等),运用传统园林设计手法(透景,借景,框景,对景等)和人性化视线分析手段,打造具有道路特征性的景观绿廊。

参考文献

[1]温静, 李艳, 曹峰, 等. 天津滨海地区盐生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6): 165-169.

[2]刘寅. 天津滨海耐盐植物筛选及植物耐盐性评价指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谭静. 天津滨海新区植物景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论文作者:张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论滨海绿廊道路绿化设计论文_张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