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研究——从合肥市一次问卷调查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肥市论文,工人阶级论文,转型期论文,问卷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4)03-0087-04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包括生产人员、服务人员、办公室人员、技术人员、公务人员、知 识分子、经营管理者等[1],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工人阶级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本 文根据2000年7月安徽省社科院社会结构变迁调查组对合肥市市民所做的1200份问卷调 查、100份个案访谈的处理结果,着重分析转型时期合肥市工人阶级内部的层化,并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和职业心理。
一、经济结构调整:工人内部分层机制转化的动力
在市场过渡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阶层分化是市场机制和再分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 。所有制调整突破了阶层分割的界限,使原来归属不同所有制的人有可能凭自己的能力 、劳动付出和其他基础条件,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企业又实行了等级工资制, 计件工资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从而使企业帐外发工资的动机和行为 格外严重。它表现在:
1、单位职工工资不再与单位的国有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和不 同产业单位职工工资待遇的考察,我们清楚地看到:职工工资与职工单位的所有制性质 不再直接对应,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提高最快。2000年合肥市职工年平均工资75 56元,其中国有单位为8282元,城镇集体单位为3724元,非公有制单位为7799元,与上 年相比增加指数分别为110.3、108.1、110.7。
2、同一行业、同种所有制、同类行政级别的企业职工待遇不再相同。一方面由于实行 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而不是以行政级别为根据制 定工资分配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完全走向市场,原来的国家拨款支付工资的形式已经 改变。同样行业,同种所有制,同类行政级别获得同样工资额度已无法兑现。而且,不 仅同类企业之间出现了分化,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也出现了工资差别。
3、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换个单位上班,工资翻几番”的现象较为严 重。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的职工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而作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金 融、保险、邮电、旅游等行业职工收入相对较高。2000年合肥市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 为6459元,建筑业年平均工资为5051元,而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为8041元 ,金融、保险业为10849元,房地产业为10238元,如果再考虑不同行业的非货币收入的 福利,相差更大。
二、职业声望和收入:工人阶级内部层化的基础
1、测量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指标选择。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在对合肥的调查 和访谈中,着重选取了经济、文化和权力三种资源指标来测量个体社会经济差异。测量 个体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指标通常是个人月收入,考虑到有些被访人有可能不能如实报 告其真实收入情况,因此又增加了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两个变量作为辅 助观测指标。文化资源的测量选择的是教育年限,权力资源的测量主要通过行政管理权 (通过行政级别)、科层管理权(通过管辖人数)和财产所有权来测量。通过分析处理,我 们得到这样的结论:①三种资源的高低分布是有联系的,并且趋于一致性而不是多元化 ;②得出的各种类别基本上都具有某种职业身份特征;③在合肥对月收入影响的最显著 的因素为职业、权力、教育,其次是所有制、行业、单位类型、党员身份。在收入最多 的20%的人口中,其中管理人员占28.2%,专业人员占23.9%,普通工人占6.7%,在收入 最低的20%中,管理人员占4.1%,专业人员占3.6%,普通工人占37%,这一切均表明职业 是工人阶级内部层化的基础。[3]
2、以职业为标志的中国工人阶级层化状况。抛弃所有制性质,考虑职业声望和收入我 们可以把中国工人阶级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精英阶层:由国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国有大公司经理组成。他们有的是由计划经济 体制下再分配体制中的政治精英转化而来,有的是知识精英转化而来。他们一般生活节 奏较快、闲暇时间较少,生活消费水平普遍很高。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借助权力市场化, 利用手中的资源配置权来聚敛财富,使他们位于中国社会的顶端,社会成员大都对他们 缺乏敬意。
(2)中间阶层:工人阶级内部的中产阶层,又可分为中上阶层和中下阶层。中上阶层主 要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国有中小型企业经理、外资的白领雇员、国家垄断行业的职工。 中下阶层主要有:一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这里面除了国有中小型企 业的经理和垄断行业的部分职工外,大都文化素质较高,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 们的个人月收入平均高于合肥个人平均月收入723.95元,他们大都喜交友,爱好广泛,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大致相当于西方所指的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较多,是中国社会里最活跃的阶级,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因素,代表着引导社会消费的主体。
(3)普通工人阶层。这一阶层是指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使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 提供劳务服务,或者为这些生产提供辅助帮助的群体。他们是目前合肥工人阶级中的基 本阶层,包括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业职工,他们是工人阶级中人数最多的 一部分,但是随着科技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普通工人的比例将会逐步减少。他 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较高的。由于受到文化素质、 专业技术水平和人际关系状况等因素制约,职业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的概率要少于其他 群体,其职业的稳定性更易受到宏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政策、企业管理状况、市场 等因素的冲击,因此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职业收入保障。
(4)贫困工人阶层。这一群体包括家庭平均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困难企业职工,下岗 、失业职工。他们属于利益相对受损的群体,与以前的地位相比,有一种“相对剥夺感 ”,是对社会不满和社会动荡的重要源泉。[4]他们大多是国营或集体企业的职工,集 中在工业制造和采掘业等行业。这些人的生活一般比较苦,他们有的依靠以前的积蓄, 有的依靠亲朋接济,有的依靠打零工或借钱生活。随着合肥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他们的生存状况有所好转,但消费水平一般还很低,特别是教育消费是他们最头痛的 。
三、各阶层职业心理的特征分析
1、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评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职业地位处于上的占0.8%,认为是中 上的占5.8%,认为处于中的占43%,觉得是中下的有35.2%,认为是下的占14.1%,还有1 .2%的未作回答。普通工人对自己的职业评价最低,有26.7%的普通工人认为职业社会地 位属于下;技术人员对自己职业的评价最高,仅有7.5%认为职业地位属下。多数职业群 体认为自己职业地位属中等,约占50%左右。
对自己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投射出人们的职业感情、职业自豪感和社会价值观。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白领职业岗位,体力劳动职业在社会上作 用及地位的下降和脑力劳动职业的作用地位的上升逐渐成为大趋势。普通工人对自己职 业社会地位的低估和技术人员对自己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估,实际正是近年来社会价值取 向转变在工人心理上的折射。
2、工作人际关系。工作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根据调查 ,企业职工对同事关系表示很满意的占12%,比较满意的为55.5%,认为一般的有31.6% ,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0.6%和0.5%。对上下级关系表示很满意的为6.7%, 比较满意的为31.5%,认为一般的有57%,不太满意的3.1%,很不满意的有1.7%。在对工 作人际关系作职业分析时发现,普通工人对同事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60 .5%,技术人员的比例为64.1%,管理人员为69.0%;普通工人对上下级关系表示很满意 和比较满意的占26.2%,技术人员则为38.2%,管理人员为40.4%。
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同事关系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上下级关系的评价;对各种人际 关系满意程度都是管理人员最高,技术人员次之,普通工人最低。不同职业群体对同事 关系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p<0.05),对上下级关系的满意程度差异则达到极为显著的 水平(p<0.001)。根据访谈了解,普通工人对企业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上下级关系满意度 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在企业日常工作活动中参与机会少,意见和建议不受重视,企 业领导摆架子,脱离群众,独断专行。
3、择业意愿。职工的择业意愿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满 意度。在问到“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最希望到哪种所有制的企业就业”时,希望到国 有企业工作的人占51%,希望到三资企业的为32.2%,以下依次为私营企业6.8%、其他企 业4.8%、集体企业2.6%和个体企业2.6%。据分析,普通工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为58 .15%,技术人员的比例为39.78%,企业管理人员为50.55%,各职业群体所期望的所有制 差异很显著(p<0.01)。
对所有制的选择意愿实际上投射出企业职工的开拓意识和冒险精神。总体上,企业职 工高度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收入有保障的国有企业或高收入的三资企业。各主要职业群 体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普通工人选择到国有企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造成这 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比其他群体更直接地面临市场竞争和失业下岗压力,他们具有 更强烈的就业保障愿望。而技术人员希望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在各群体中则是最低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工人、管理人员愿意选择个体或私营企业的比例分别仅为 7.69%、7.77%。而技术人员愿意选择个体或私营企业的比例则是最高的,达13.5%,高 出其他群体几乎一倍。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一至多门技术特长,所以他们面对以优胜 劣汰为基准的激烈竞争完全有理由较少担心和害怕,有更大的勇气。
除了希望的所有制以外,各职业群体对职业的期望存在以下特点:所有群体都选择与 自己目前职业性能相近的职业为自己所希望的职业,这说明他们都具有高度的职业感情 和职业依恋;企业管理人员这种职业被多数职工列为最希望的职业,可见他们在企业职 工心目中具有很高的位置;选择从事私营企业主职业的比例以技术人员为最高,这反映 出专业技术人员在面对市场竞争,有更大的勇气和能力应付挑战,更具开拓精神。
四、总结和讨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工人阶级的 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第三产业员工阶层等群体将 会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仍有可能继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或者 形成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
2、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更加显著,这种差别不仅是职业和收入水平上的 ,而且是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担负的社会职能上的。随着这种差别的扩大,工人阶级 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在增加。
3、工人阶级中某些群体的地位下降并不意味着没有从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中获得利益 ,只不过所得的利益和资源相对少些而已。因而需进一步探讨的是,职工的劳动所得通 过什么样的机制加以确定?社会再分配在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社会公平问题是转型期阶 层分化的核心问题。
收稿日期:200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