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分析和实施论文_田耕

(彝良供电有限公司)

摘要: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传统以人力为主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变电站运行需求,并表现出跳闸等事故现象。为此,为了实现对变电站内部设备的科学控制,减少变电站管理漏洞,应全方位分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同时,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规划过程中,先后完善其远动功能、自动控制功能、测量表计功能、继电保护功能等等,满足变电站电能供给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和特点。然后,阐述了其具体实施。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施

前言:在变电站操控过程中,自动化系统操控与人力操控相比,故障跳闸次数明显减少。同时,变电站供电连续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此,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应结合变电站运行中现有的故障漏报、瞒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对系统进行进一步改造与创新,且结合变电站连续供电需求,先后实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网络配置、平台软件选择、系统应用软件设计、网络通道接入等工作,达到高效性自动化系统操控目的。

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析概述

1997年8月所召开的GIGRE会议,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研讨,并在《变电站内数据流的通信要求》报告中指出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包括远动功能、自动控制功能、测量表计功能、继电保护功能、与继电保护有关的功能、接口功能、系统功能等等。其中,自动控制功能,是指VQC和配网系统故障分算隔离控制、静止无功补偿器控制等等。而与继电保护有关的功能,是指故障录波功能、测距功能等。接口功能,是指IED接口、GPS接口、电能计量接口。系统功能,是指SCADA和主站通信。

此外,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开发过程中,为了满足变电站运行中IED信息功能要求,提高变电站运行稳定性,需依次明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设备责任,并重视继电保护设备的日常管理。同时,将其分成若干个层次,包括各种IED、设备层、当地SCADA层、网络层等等,就此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达到自动化变电站操控目的。

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实施

(一)网络配置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施过程中注重优化网络配置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网络配置优化过程中,应明确界定网络配置图。如,图1:

图 1 某变电站系统网络配置图

从图1某变电站系统网络配置图即可看出,在自动化系统网络配置期间,应设置SCADA服务器A、SCADA服务器B、值班员工作站A、值班员工作站B、维护工作站A、维护工作站B等网络配置,并借助三层交换机,将变电站运行信息传输至前置机A和前置机B,由前置机来调度数据网,保证变电站系统网络运行安全。此外,在变电站网络系统配置期间,为了达到供电过程监控目的,需把值班员工作站A和B作为HP Windows工作站,用于值班员对变电站供电情况的监控,就此达到高质量电能供给目的[1]。除此之外,基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配置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应明确各个计算机的IP地址。例如,图1中scada1计算机IP地址就被设置为A网是198.120.120.101,B网是198.121.120.1.1,由此达到了SCADA服务器A功能发挥目的。

(二)平台软件选择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施过程中,注重做好平台软件选择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网络系统选择过程中应注重根据变电站实际情况,选择Windows NT、NetWare、UNIX等不同服务器操作系统。同时,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选择时,全方位考虑面向服务、易操作性、可集成性、安全性等影响因素,由此通过网络系统的科学选择,服务多元化用户;

第二,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也应注重科学选择网络数据库。如,SQL Server、Oracle、Sybase ASE、DB2等,但因各大网络数据库特征不同,所以,应依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施要求,选择适宜的数据库。例如,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要求操作简便,那么可从SQL Server和DB2中选择适宜的数据库,但因SQL Server没有安全证书。同时,仅提供了图形操作界面,所以,此时应将DB2确定为最终数据库[2];

第三,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规划过程中,应依据变电站所服务的对象群体,确定VC++、JAVA等系统编写软件的选择,就此满足用户需求,达到高效性自动化系统操作效果。

(三)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施过程中,应做好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工作。同时,在系统应用软件设计中,从用户角度出发,选择具有打印、查找、安全、保密等功能的应用软件,且增加应用软件的控制、监视、报警等作用,继而一旦发生故障,即可对系统故障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实时控制故障问题所引起的跳闸事故[3]。而在应用软件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先后设计数据层、表示层、调度管理应用层等。其中,调度管理层的设计需开发相应的监控系统应用软件。如,图2:

图 2 监控系统软件结构图

即在监控系统软件结构层设计过程中,通过数据采集、遥控或升降、转发、五防等部分的设计,实现对变电站运行环境的自动化操控和监视,且将监视结果上传至用户界面,便于用户对变电站进行自动化操控,避免变电站系统运行中内部设备故障问题的凸显。

(四)网络通道接入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信息共享目的,应在网络通道接入时,选择现场总线网。因现场总线网不受网络通信介质的限制,所以,可更好地满足变电站自动化操控需求。但在现场总线网网络通道接入时,将把Neuron神经元芯片作为基本元件,固化ISO/CSI全部协议,并采取“网络变量”网络通信设计方法,使得网络通信有效字节在0-228B之间,而通信速率可达到1.25Mb/s,通信距离是130m,就此通过高效性的通信方式,达到变电站自动化操控目的,提升自动化系统服务质量[4]。除此之外,在现场总线网通信接入时,也应注重将一个域定义为255个子网,而各个子网上的节点互不干扰,就此满足多个信道信息传输条件,并利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操作工序的进行。

结论:综上可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施为值班人员提供了实时告警、报表、电气主接线图等数据信息,因而,值班人员可借助人机界面,发出升降、遥控、急停等指令,自动化控制变电站系统运行全过程,并通过SOE记录等的查询,管理变电站运行安全,避免系统故障问题的凸显。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可更好的满足高质量电能供给需求,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连续且充沛的电力资源,因此,应强化自动化系统实施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梁波.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综合监管技术分析[J].电气技术,2016,15(05):140-142.

[2]魏明杰.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分析及处理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3(05):214-215.

[3]周永平.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自动化通信实施问题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30(23):39.

[4]王骏.220kV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0(13):21-22.

论文作者:田耕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分析和实施论文_田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