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妇幼保健院 1551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4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方中药煎剂口服和直肠保留灌肠及中药敷脐,疗程3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74/80)高于对照组70.3%(52/74),观察组平均止泻时间﹙3.01±0.68﹚天较对照组﹙3.89±1.62﹚天明显缩短,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4.88±1.23﹚天较对照组﹙5.83±1.36﹚天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自拟方口服和灌肠加敷脐,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腹泻 中西医药物 轮状病毒 儿童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尤以轮状病毒感染的秋季腹泻多见,发病率占小儿腹泻病的40%,位居小儿腹泻病的第一位[1]。目前随着液体疗法及微生态制剂的广泛应用,本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易致腹泻迁延,对患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减轻患儿症状,缩短腹泻的病程,防止病情迁延。我科采用辨病与辩症相结合,自拟方口服和保留灌肠加敷脐治疗患儿8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小儿秋季腹泻患儿154例,以单日入院为观察组,双日入院为对照组的随机分组原则,观察组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6月-1岁42例,1-3岁38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对照组74例,其中男46例,女28例,6月-1岁39例,1-3岁35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及轻中度腹泻病分类标准[2]。
1.2.2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儿科学》中湿热泻诊断标准[3]。
1.3纳入标准
⑴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型诊断标准;⑵年龄6个月至3岁儿童;⑶病情为轻中度腹泻;⑷实验室检查,大便培养均为阴性,镜检无脓性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1.4排除标准
⑴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⑵已使用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的治疗者。
1.5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病毒唑10mg/kg·d抗感染,调整饮食,给予蒙脱石散和/或消旋卡多曲止泻及微生态制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方口服和保留灌肠及中药敷脐。自拟方:藿香10g、葛根12g、党参10g、炒苍术10g、山药10g、木香8g、炒扁豆10g、茯苓12g、神曲10g、诃子8g、山楂炭10g、罂粟壳2g、炙甘草5g,浓煎,6-12月每次10-20ml,1-3岁20-30ml。每日多次口服,另给予上方中药煎剂(温度36.5-40℃)。30-50ml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2次。外敷方组成:吴茱萸、丁香、鸡内金各5g,干姜3g,研粉末用食醋调和敷于脐部,用纱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次。
1.6观察指标 两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副反应情况。
1.7疗效制定标准
⑴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⑵有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⑶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或甚至恶化[4,5]。
1.8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2.3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副反应。
3 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常见肠道疾病,秋季高发,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此病症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其发病机制是轮状病毒侵犯近端小肠黏膜。引起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变性和脱落,使上皮细胞吸收功能明显不足。肠蠕动过快,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运障碍,导致大量的液体及电解质在肠腔内积聚而引起腹泻。该病在中医属“泄泻”范畴,主要致病因素是湿,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发为泄泻,且兼热邪而成湿热泻。本病起病急,病变迅速,若失治误治,可变生阴竭阳脱之危候。由于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无特殊药物,临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我科采用中药煎剂和保留灌肠加敷脐方法治疗小儿腹泻病。中药煎剂中葛根升阳生津、解肌达邪;苍术、藿香、木香化湿燥湿健脾;党参、山药、炒扁豆、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神曲、山楂炭消食止泻;诃子、罂粟壳涩肠止泻;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健脾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藿香对肠胃有解痉止泻作用;苍术具有调整肠胃运动功能,增强胃黏膜保护,护肝及抑菌作用[6]。茯苓有利尿,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7]。外敷药方中吴茱萸、丁香、干姜温中散寒,温脾健胃。止呕止痛止泻;鸡内金多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加用食醋酸敛收涩,增强药物的吸收和渗透,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不仅见效快,能够明显缩短秋季腹泻的病程,且在退热、改善腹胀、减轻腹痛、止泻及促进食欲方面疗效确切。通过中药灌肠、外服方法,患儿易于接受,操作简单,药源丰富,价格低廉,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陈吉庆,周国平主编.儿科疾病诊断疗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28.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4-1299.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中国医药出版社,2004:153-158.
[4]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6]赵爱梅.苍术的药理作用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81.
[7]张敏,马晓红,孙晓明等.茯苓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1):63.
论文作者:李杨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小儿论文; 灌肠论文; 秋季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苍术论文; 中药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