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路途新的人——记昆明市第三幼儿园用“规程”精神重塑教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明市论文,的人论文,规程论文,路途论文,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教师
1989年6月,当《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的时候,许多人感到茫然和不解:已经有了《幼儿园教育纲要》,为什么还制定“规程”呢?
几年之后,“规程”的意义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如果说《幼儿园教育纲要》是在10年动乱之后,为了适应拨乱反正的需要,把幼儿园教育工作引上正常轨道而制定的话,那么,“规程”便是在幼教领域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它要求我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检视和变革,用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来改变沿袭了几十年的,被教育科学证实为陈旧、不合理的观念和方法。
但是,谁才能是这场改革的真正执行者呢?答案是——在幼儿园内从事具体教育工作的教师,只能是他们,谁也不能代替或绕过他们。否则,这场改革就不能进行。皮亚杰曾有过论述:“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昆明市第三幼儿园是怎样用“规程”的精神来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之成为教师自觉行动的。
1990年11月,国家教委选定昆明三幼为全国“规程”试点园之一。陈淑平园长感到了沉重的责任和压力。当时除了一本“规程”之外,没有任何辅导材料,也不知道别的试点园是怎么做的。在省、市、区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三幼请来云南省内高师、中师以及幼儿园有经验的教师,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她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本园在美术教育方面的特长,制定了一个侧重于美育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走的是一条常规分科教学的路子,在这条路上,她们走惯了,虽然也曾谈改革,但只是为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顺当些。所以,接受“规程”试点任务,本该进行全新的探索,但她们不知不觉地,便又“走在回家的路上”。
天津的会议,令陈园长如梦方醒。通过领导和专家的解说,以及其他试点园的情况介绍,陈园长明白到,“规程”已超越分科教学的模式,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整体的观念来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原定的方案必须推倒重来。工作小组反复学习“规程”,经过几轮修改,终于制定出一个包含五级教育目标,兼具主题综合教育、活动教育之长的新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得到国家教委幼教处和国内幼教界专家的肯定。从此,昆明市第三幼儿园走上了一条新的改革之路。
方案的制定虽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艰难,但要让教师们理解方案,照方案开展工作则更是难上加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在幼儿师范里学的都是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六科教学法,历来都是按既定的计划组织教学,只重教学结果,忽视过程。现在却要另搞一套,先观察、了解孩子,根据各个孩子的特点组织个性化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该怎么做呢?以教一首诗为例:以前只要领着全班孩子反复念就行了,现在则是先研究各个孩子的现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分成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尤其要引导孩子愿意学、主动学、理解地学。这后一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无疑要高得多。
三幼的领导明白,“规程”试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让教师领会“规程”的精神,转变几十年承袭下来的旧教育观念。学习材料印发给每一位教师,讲座一个接一个地举办。一天上午,黑板报上贴出一张《幼儿园传统教学法与活动教学法的比较表》,表中从教室的布置、室内的气氛、人际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将传统教学法与活动教学法进行逐项对比。这是陈园长与几位骨干教师参考了很多资料写出来的。这种一目了然的对比方式非常符合教师们的接受特点,她们纷纷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琢磨思考。
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而了解必须通过观察,观察的技术过去没学过,以往在工作中也没用过。她们采用了既简单而又实在的方式来学习。先从各班选派一名教师,集中到某班,观察一名幼儿,写观察记录。观察结束后,大家交流观察记录,逐项讨论、研究、判断,然后再观察、再讨论。几轮观察之后,“种子选手”的观察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她们回到各自班上,自然带动起全园教师。
以前能唱会跳就是好教师的概念,现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要适应发展性课程的需要,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会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教师都是新手,都必须重新学习,从零做起。有一节美工课,教幼儿做纸偶。教师采用的是常规教法。课结束之后,陈园长请任课教师对这节课做自我评价。这位教师说,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教法较生动,不足的是控制不住孩子。陈园长对她讲道,根据观察,班上能力强的孩子7分钟就做好了纸偶,中等的用了15分钟,能力较差的用了25分钟也没做完。完成任务的孩子不耐烦坐在座位上等下课,就在教室里乱跑,而完不成任务的孩子却急得满头大汗。因此讲,这节课没有使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提高。教师听得口服心服,连连点头。陈园长帮她重新备课,在另一平行班再上一节同课题的课。这次是把全班幼儿按能力强弱分成三组,每一组发给不同的学具,难度要求不同。果然,在这节课上,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同样的课题,两种教法,效果迥异。教师们对“规程”精神有了切身的体会。
评题是三幼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比如进行角色游戏的研究,先学习有关角色游戏的理论,对角色游戏的作用、角色的产生、主题的确定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选一个班,全体教师集中去看活动,看完之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带着问题再学理论,找到答案后又回到实践中去。三幼不是特意选择优秀教师组织活动,让别的教师观摩,而是不论老教师或新分配来的年轻教师,一律轮流当“演员”和“观众”。这种做法使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是实验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三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去年刚分配来的孙艳老师告诉我们,一年里她得到的收获是在别处所不可能的,她已经学会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灵活组织教育活动,如果当初分配在别的幼儿园,大概只能遵照教学进度表机械地照本宣科。因此,她感到在三幼工作十分幸运。
三幼明确提出,教师要树立:1、发展观,即教育要适应和引导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在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过程、确定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时候,应以“促进孩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2、整体观,即在工作中要把对幼儿发展起作用的多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受到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训练。3、教育观,即正确地认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意同时发挥教师与幼儿两方面的积极性。4、服务观,即树立一切为孩子的思想,把优质服务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三幼还要求教师必须会评估幼儿发展,能设计教育活动,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会根据教育需要创设环境,还具备家长工作的能力。
这么高的要求,这么重的任务,三幼的教师受得了吗?我问年轻教师王蕾,她笑着说:“新的教育方法解放了幼儿,也解放了我们教师。起先确实紧张,现在尝到了‘规程’的甜头,每一个教师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开展起教育活动游刃有余。”
为适应改革,三幼在园务管理方面也有一系列革新,采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奖励激励的方式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规程”的贯彻实施,在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变教师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去年,园里大胆地取消了坐班制,宣布不当班的教师可以自由安排备课时间。陈园长做了几十年教师,深知教师的辛苦。老教师中90%患胃病。原坐班制度卡得很紧,但病、事假多,出勤率并不高。弦绷得太紧是要断的,何况把老师们拢在办公室里备课,相互干扰,不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取消坐班制,代之以目标管理、效果检查,奖惩并举,教师的身体状况大大改善,出勤率达到前所未有的100%。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在三幼采访,开了一个座谈会,当时正是早班下班时间,不用园长通知,10多位已下班的教师全都主动来参加座谈会,没有一人回家。为了鼓励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园里规定,对通过自学,取得大专毕业文凭的人发给奖金3000元。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虽然任务重、时间紧、课题新,但全园干群关系融洽,心往一处想,教职工不论住多远,家庭负担多重,没有一人旷工,没有一人要求调离。不计报酬,自觉加班加点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职工们以三幼为荣,谈到自己的幼儿园,他们充满自豪感。
去三幼参观过的人都知道,它的物质条件并不好,充其量只是中等,每年分配来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也没有经过特意挑选。但在不长的几年内,三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云南省幼教界的一面旗帜。上级领导接二连三地从三幼抽调教师去别的园担任园长、副园长,人们戏称三幼是“园长的摇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姬司长称三幼工作踏实、有务实精神,幼教处陈处长夸三幼改革思路清晰。
规程为三幼带来勃勃生机,塑造了三幼崭新的教师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