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分布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状况的分析
1.产业结构偏离了典型道路。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失调,分布比例偏离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典型道路,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综合国力的提高。
(1)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中国三大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5:2发展到1994年的2:5:3,只是第一产业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略有上升,总的产业格局没有太大变化。而根据1995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产业结构与一般国家产业结构有很大差别,作为低收入国家的中国,只有农业占的份额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份额接近。工业的份额1970年比一般低收入国家高10个百分点,1993年上升到13个百分点;比市场经济工业国家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的份额仍然偏低,比低收入国家低五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7个百分点,比市场经济工业国家低3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偏离了世界典型道路。
(2)基础产业成为瓶颈。能源供给缺口大。1994年煤炭供求平衡差额为-5339.5吨,石油为-77.1万吨,综合能源供求平衡差额为-4770万吨标准煤。这是长时期掠夺开采、资源开采利用率低、高能耗造成的。交通运输业日益紧张。中国铁路的利用系数高达90%-100%,创世界纪录,全国铁路货运日装车量仅为申请装车量的70%,主干旅客列车超载比例大。
(3)制造业份额偏高。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制造业在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判断,中国制造业相当于人均收入4000美元的国家(实际这个比重还是在中国军工、机电工业开业率不足30%的情况下所占的比重),1993年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之外,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在制造业中机电生产能力过大,机电工业开工率不足30%,大量生产能力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4)轻纺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改革以来,我国大上轻工、纺织服装业,现在我国大多数轻纺产品生产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不少产品的年产量已超过世界年产量的一半,供过于求,年国内销量仅占生产能力的1/3至1/2。这种状况使已建成的生产能力报废、闲置严重,并使大部分轻纺企业处于亏损和高补贴、高负债和高库存的危机状态。据估计,纺织行业4000多万锭棉纺锭中,大约有2000万锭属于“生产能力过剩”,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这三大家用电器行业,都有50%以上的生产能力过剩。由于易进难出的行业特点,使得纺织行业的限产压锭举步维艰。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偏离国际典型道路的重要原因是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不合理。在80年代以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全靠国有经济支撑,国有经济大量投向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服务产业投资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其他经济成分迅速发展,但由于其财力及产业的外部性特点所限,一般是投向轻工和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而国有经济又没有及时调整结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一般性行业退出,发挥其基础支撑功能,这样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畸形化。
2.国有经济行业分布不合理。
(1)行业覆盖面过宽,包打天下。中国现有国有企业30多万个,几乎遍布所有的产业部门,国有经济布局没有突出主导作用原则。从工业内部39个行业看,行行都有国有经济,最高行业资产比重是99%,最低为11%,平均行业比重为61%。在一些国有经济没有必要进入的行业,如第二产业中的食品、服装、家具、文体用品,第三产业中的理发、浴池、饭馆、旅店、日常用品店,都有相当比重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既没有竞争优势,也没有进入的必要。
(2)重点行业进入不足。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没有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垄断产业及部分支柱性行业进入不足。在工业39个行业中,不仅每个行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而且国有化程度没有明显排序,国有经济分布没有突出重点。
3.产业集中度低。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大型企业少,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以汽车为例,1990年中国共有整车制造厂家163家,改装厂600多家,而同年汽车产量才70万辆左右,每个汽车制造厂年平均产量才0.43万辆,年产能力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和二汽两家,数百家生产能力不足1000辆。根据专家研究报告,汽车生产最小规模临界值70年代末已达到200万辆。这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整个汽车行业的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20年前的标准值。其他有规模经济强烈要求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同发达国家比较也相差甚远。产业集中度低,必然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国力分散,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造成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
4.地区经济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下放和地方财权的扩大,各地区构筑本地工业体系的经济基础不断加强,各地区不顾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加剧了地区经济同构化的趋势,资源配置效率低。据国家计委统计,各地区“九五”计划中的重点产业明显趋同,全国30个省市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有22个,占73%;以机械为支柱产业的有25个,占83%;以电子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占80%;以石化为支柱产业的有23个,占77%,表明这种同构化趋势仍在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必然造成低效、无效投资大量增加。
调整的思路
1.依据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经济的产业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特殊功能是生产那些一般企业无力生产或不愿生产,却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克服由“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弥补市场缺陷,实现特定的政府目标,以维持市场正常运转和宏观经济稳定。这些功能具体可以归纳为基础支撑功能、产业导向功能、产业组织功能和充当政策工具的功能。依据这些功能,国有经济应在下列领域运营:第一,自然垄断部门,如城市、供热、供水、供电、供气、城市公共交通等,大多属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第二,社会公益部门,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等产业。第三,先导产业部门,如电子、通信、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第四,战略产业部门,即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如资源、军工行业等。第五,强烈规模要求的行业,如钢铁、汽车、银行业等。目前,国有经济在其应发挥功能的主导领域进入不足,而在其他领域,国有经济的摊子仍然铺得很大。这种“配置错位”是国有资产运作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在依据国有经济功能界定其必须发展的领域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包括国民经济分布的结构,民间资本的实力与运作机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时期,市场还不能充分调节资源的配置,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渠道还不畅通,因此在一些竞争性行业,特别是有规模经济要求的竞争性行法,如汽车、电子、石化、机械等,一定时期内还得依赖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功能仅仅是界定国有经济发展领域的一个方面的依据,此外,还必须依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分步调整国有经济分布结构。
2.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调节手段,同时有效发挥政府行政调节手段的作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国有资产从某些领域退出或向某些领域进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出国有资本的抽出与注入,是市场交易行为,调整的依据是市场供需状况,调整的方式是市场产权交易,调整的主体是市场经济运作主体。因此,现阶段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原则。具体的运作方式是:第一,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股票交易所运作上市公司的国有股;第二,通过建立地区性以至全国联网的自动报价系统运作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第三,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产权转让,等等。
同时,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处于由计划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手段不完备,因此市场调节经济的力度还不足,还不能胜任经济结构调节主体的重任。市场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但不是惟一主体,还必须由政府行政力量的配合,同时,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是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是国家的权益,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因此现阶段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承担,既不能脱离市场导向,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又不能忽视政府及行政手段的作用。
从现行体制看,国有资本流动重组中的许多障碍只有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才能突破。但是这种行政手段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手段,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有本质区别,它主要指:第一,政府要用行政手段为资产重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包括构造有利于资产重组的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及产权交易市场等;第二,政府应该利用行政手段打破资产重组中的条块分割,即利用政府行政系统的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管理原则,消除资产重组中的行政隶属障碍;第三,利用行政手段积聚存量重组所需要的增量;第四,利用行政方式消除资产重组中的非资产因素,如参与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富余人员分流,重组债务等等。
3.实施大集团战略,培育国有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有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其具有大规模动员资本的特殊机制,使它一般是同“大型”结缘,正是这种特征赋予了国有企业产业先导和产业组织的功能。它不仅使国有企业本身取得其他形式企业难以取得的规模优势,而且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产业升级换代,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而我国的国有企业规模普遍不够,大企业不大,特大型企业的资产也平均只有10.39亿元,而世界500家最大企业前10名资产均在100亿美元以上。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大而全、小而全。这种状况必然带来三大后果:一是难以取得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单位产品成本高,难以在国际市场抗衡;二是国力严重分散,难以形成品牌,也不利于技术开发和应用;三是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国有经济规模结构的调整也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实施大集团战略,对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应同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同培育国有经济新的增长点结合起来。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国有经济新增长点可定位于以下产业:第一,先导产业,这些产业带有研究和超前性,是科技进步的象征。这些产业的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升级换代,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这些产业也是技术创新的结果,风险高,资本规模要求高,民间资本力所不及,只有大型国有企业能担此重任。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强化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有利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第二,强烈规模经济要求的产业,如钢铁、汽车、重化工业、银行业等。这些产业具有强烈的规模经济要求,超过最小规模临界点,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低于最小规模临界点,则是资源的浪费。目前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民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实力不足,加上融资渠道不畅通,很难担此重任,仍需靠国有经济支撑和带动。第三,烟草及名酒等的生产和专卖行业。这些行业的国家垄断既不会影响整体竞争力,又不会影响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却可以使国家获得大量的税收,成为财税的重要来源,以支持现代化建设。第四,交通、能源、通讯中的部分行业也应作为国有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以上分析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思路可以看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经济产业定位,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而且还涉及到国家财税体系金融体制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全面规划,系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