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 354200
【摘 要】目的:探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3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17例)与参考组(16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参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3.2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05)。结论: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能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内置管肠排列术;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恢复
粘连性肠梗阻在肠梗阻发生中占20%-40%,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腹腔内肠粘连[1],肠内物质无法顺利通过肠道,患者常出现腹痛、腹胀、呕吐、恶心及排便困难等症,患者生活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式,然而增加了患者的二次痛苦,因此进一步研究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为了对内置管肠排列术在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笔者调取我院四年来收治的33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病历档案中抽取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3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资料进行调查,依据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观察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2.25±3.67)岁,患者手术类型:消化道穿孔术3例,阑尾炎切除术6例,胃大部切除术7例,肠破裂修补术1例;参考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26-73岁,平均(53.015±3.53)岁,患者手术类型:消化道穿孔术3例,阑尾炎切除术7例,剖腹产3例,肠扭转术3例,两组病例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给予参考组常规肠粘连松懈术:患者平卧,取硬膜外麻醉,切口取右侧腹直肌,对梗阻部位、程度进行探查,松懈粘连,常规切口缝合,必要时可行肠切除吻合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切口取右侧腹直肌,首先钝性分离患者粘连肠管,完成分离后在系膜缘空肠壁上距离十二指肠悬韧带处荷包缝线,距离控制在18cm,直径为1.5左右。在放置肠内置管时,需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操作,经阑尾根部穿出,之后双层荷包缝合。空肠肠排列管引出部位进行约8cm的隧道式包埋,之后经腹部引出,在肠管内腹壁上将壁层腹膜的引出部位进行常规固定,完成后将肠道有序完整的放入腹腔内,常规放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囊肿、感染、胀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用x2、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具体见表一: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肠瘘,给予肠瘘修补术后康复,并发症发生率为5.9%,参考组患者术后3d有2例患者发生肠瘘、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发生再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腹部外科手术的种类繁多、发病率日益上升,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呈现出相应上升趋势。研究数据显示,小肠肠梗阻是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部分,发病率在40%左右,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能够发现[2],80%以上患者有过腹部手术史。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诱导性因素研究能够发现腹腔异物及腹腔炎症是主要致病因素,疾病多发生在手术后期。患者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后,若无明显梗阻症状,肠内容物运行比较畅通,只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即可,无需进行手术,但是患者若有反复腹痛等病症且同时出现明显的梗阻反应,必须立刻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术后发现患者在出现腹部胀痛合并排便不畅、排气不畅患者,需要全身深入检查,明确是否为粘连性肠梗阻而进行手术治疗。严重的粘连性肠梗阻由于粘连紧密、粘连面广等因素,导致分离难度大,若术中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患者反复出现肠梗阻症状,患者承受较大痛苦,工作与生活均受到很大的影响。
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因此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式也不断增多与进步,外固定术这一传统治疗手段逐渐被内置管肠排列术取代,临床效果验证,外固定术手术后患者肠管转折处极易形成锐角而再发梗阻,导致患者出现肠瘘、慢性腹膜炎、顽固性腹痛等系列并发症,效果不佳。近年来内置肠管排列术逐渐被用在临床。内置管肠排列术作为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术比较内置肠管排列术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手术中肠管的支撑主要是依靠小肠进行,因此保证了肠管排列的整齐有序,避免混乱排列造成的并发症[3];手术适用症相比外固定术更加广泛,基本能够覆盖所有类型的肠粘连症,而在广泛肠粘连伴随腹膜炎的治疗中,疗效更为明显。与外固定术相比,内置肠排列管术在手术中避开肠壁血管进行操作,使得肠管血运能够正常运作,会导致生成角的致密粘连,避免发生肠绞窄,二次粘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免于二次创伤;内置肠排列管术对患者机体损伤小,因此术后患者机体及肠道功能能够快速恢复,一般而言,只要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即可在医生指导下恢复进食,保证了患者体力的快速回归,有助于患者更好康复;内置肠排列管术的操作相对简单,技术易掌握,同时手术时间更短,避免了肠道、切口等与外部空气的接触,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4]。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内置管肠排列术,医生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用症:小肠内排列术,多数肠粘连或粘连系带 的压迫手术通过简单的粘连松解或系带切除即可完成。总体而言,不适用手术治疗患者主要有以下几类:高龄、粘连性肠梗阻复发超过2次,粘连范围较大,同时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差,无法在短期内经手多次手术打击患者[5];术中需要对肠粘连大面积分离,肠壁明显水肿,小肠浆膜出现较多破损、小肠部分切除后吻合、出现明显再次粘连或者肠瘘患者;肠粘连明显、宽泛,行粘连松懈术后仍可能出现再次粘连患者。内置管肠排列术同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改进,如在空肠造口处可早成肠瘘或肠梗阻、可能引发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拔管难度较大等问题[6]。有学者为了研究术后并发症等现象的发生,对内置管肠排列术进行了改良,研究显示经改良后的内置管肠排列术能够避免内置管放置时与肠蠕动方向相反的问题,术后阻力降低,继发性肠梗阻发生率显著降低。邓正兴在应用改良小肠排列管治疗反复粘连性肠梗阻25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传统内置管肠排列术患者与改良后患者比较,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再次肠梗阻系数等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经改良后内置管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内置管肠排列术在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术后患者机体损伤较小,并发症少。
总之,肠内排列术是治疗与预防严重和复发性广泛肠粘连肠梗阻的有效手段,必将取代肠外排列数,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接受。
参考文献:
[1]赵 伟.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中 国医药导刊,2014,16(2):206-207.
[2]常维才.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7):2302-2303.
[3]王继文,夏志生,宋国浪.内置管肠排列术和常规外固定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514-4515.
[4]赵伟.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 性肠梗 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206-207.
[5]冯永东,周其林,杨传永,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52 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0-862.
[6]李炳禄,刘惠斌,郭万桃,等.应用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3):312-314.
论文作者:黄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肠梗阻论文; 患者论文; 排列论文; 术后论文; 并发症论文; 肠管论文; 时间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