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居住生活正被同一种模式逐渐替换和覆盖——封闭式居住区。然而封闭式道路系统破坏了城市的路网肌理,造成城市路网稀疏,城市干道交通负荷过大。并且住区领域封闭,对周边居民步行尺度、方向选择造成延长和低效的影响。本文结合西安泾渭新区某居住小区设计,对“生活次街”概念进行阐述与设计探究。
关键词:生活次街;居住小区;街道生活;街坊;城市肌理
街道生活,是城市氛围的重要载体。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Allan jacobs认为:“最好的街道是在他的边缘有一种透明感。较短的街坊允许邻里中的居民对城市空问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使用,所以特别珍贵。”而封闭小区无疑是街道生活的杀手,因为它封闭的围墙将城市服务及配套功能隔绝在外,并且剥夺了居民停留、体憩和社交的街道空间[1]。
生活次街,即一条开放的、有城市支路属性的集合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与社区生活的道路。次街通过道路断面和紧贴居民日常行动的景观设计,不仅具有承载交通的物质功能,更是通过居民交流、购物、休闲等日常活动构筑的和谐邻里关系,承载社区人文精神的载体。次街生活使住区成为交互型开放住区[2]。
本设计基地位于西安泾渭新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板块之一,结合基地的规划及前景,分析未来的客户来源,并确定大多年龄在25---40岁之间。因此势必将房产消费市场引导开发朝向年轻化、低龄化方向发展;从产品特征上看,更多的楼盘设计风格个性突出、鲜明,越来越多的考虑到青年人对于小户型的要求。而路网细分、商业便利的开放型社区更能满足目标受众的生活需求,本文将结合设计对“生活次街”进行的探究。
一、公共功能的混合重组
经典的居住区规划强调功能的区分,即为了营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将居住功能和其他功能分开布局。而大型居住社区的选址多将社区中心与轨道交通站点叠合布局,因此在大型居住社区的中心区和主要街道两侧,应强调土地使用的混合[3]。
在解决道路的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道路断面的改造,将人行空间与绿化结合,形成连续而又丰富的公共空间,同时利用街道串联商业、服务、办公等功能,强调街道的公共空间功能属性。
在混合方式上,可以采用平面布局混合,即外围为商业,内部为居住,或竖向布局混合,即低层为公共服务,上部为住宅。在安排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时,应充分注意安全、卫生、私密性的要求,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本设计将“生活次街”营造为住区中最具活力的地带之一: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沿街而立,人们坐在街边咖啡店外闲谈;老年人在休闲健身区锻炼;青少年在中心广场玩篮球、滑板、跳街舞……让现代城市里因住区开发而摧毁的一切都市生活中最宝贵的场景能够再次回到附近居民的身边。
二、绿道景观的氛围营造
1、中心景观:作为小区景观节点的中心,结合绿地、广场、公建、住宅进行综合布置,集休闲娱乐、健身消费于一体,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营造良好景观。使人通过中心景观的设计便能产生对整个小区多元丰富的次街生活特点的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绿道序列:在尺度良好的街道空间内合理配置绿化植被、活动设施、游憩场地,利用步行系统串联商业性景观节点、生活性景观节点,使绿道次街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主要载体。“生活次街”的道路绿化采用林荫道、花池的形式改善街道的环,而且可利用绿带分隔车道和人行道,利用绿岛等设施减缓车速,在街道的交会处创造街心花园[4]。
本设计探究了的这样的次街断面:商业公建——次街绿化景观——次街广场(弹性停车场)——生活次街——弹性停车位——地面停车——宅前绿化——住宅。结合绿化系统进行有层次有组织的结构设计。另外西安作为中国文化古城,为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同时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故住宅在结合次街设计时,建筑色彩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主。
三、街道空间的多维伸展
通过对上述两点:公共功能和绿道景观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生活次街”并不是步行商业街或景观轴,如果脱离了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它也不能称为生活次街。因此,本文提出“生活次街”的多种道路系统:
1、城市属性的人车道路系统:在这种道路系统中,人行道与车行道并无特定区分,通过对道路的细部设施布置和具体设计方法,将车速度控制在安全限度内,同时通过道路周围的绿化小品设置来提升交通和住区的空间品质。大型住区的主要道路设计,应被视作城市层面的道路设计,强调慢行交通方式,尤其是鼓励在联系轨道交通站点与住宅之间的活动空间系统内,采用步行、自行车等低成本出行方式。处理好道路的人车关系,才可以创造出有利于为城市注入活力的“生活次街”[5]。
2、社区街坊制道路系统:传统居住区规划中,强调以“组团”作为居住空间组织的细胞。但在强调内部街道生活营造的居住区中,住宅组团不再是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的设计。与道路网系统的调整相适应,住宅街坊的尺度进一步缩小,形成街区型居住区。
住宅街坊交通结构层次分明,利用半围合的形式增强了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限定,形成邻里之间交流的有效场所,促进院落内的邻里交往,营造亲切互信的邻里关系。
本设计根据道路等级划分,以“次街”贯穿基地,并辅以两条组团级道路,营造不同开放性的街道生活空间,不同的景观设计与公共场所布置,使人们在住宅之外的街道空间亦产生不同的生活行为,在私密与开放间达到良好平衡。
参考文献
[1]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63-66.
[2]夏祖华,黄伟康. 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凯文•林奇著;何晓军等译.城市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李飞.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中居住小区理论概念的再审视与调整.城市规划学刊,2011(3):96—102.
[5]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学(1991-09),男,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论文作者:张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4
标签:道路论文; 街道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居住区论文; 住宅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