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举手的孩子该不该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不该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真对待不爱举手的孩子
幼儿园中常可以见到,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平时伶牙俐齿、活泼好动的幼儿便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着急地站起来等你发现他;而平时言语不多、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缩在一边,充当旁观者。老师为了使每个孩子得到发展,有时也叫不举手的幼儿发言,而经常看到的是,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
对于不举手的幼儿,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锻炼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们班的橙橙十分腼腆害羞,平时话很少,总是用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悄悄地看老师,而当老师注意到她,她便迅速将目光移开。有一次,孩子们饭后在看动画片,而橙橙却独自一人在唱歌。我悄悄走到她身边,没有打断她,原来她在唱一首英语歌《ABC》,我感到非常吃惊, 不由得在地脸上轻轻亲了一下,并竖起大拇指说:“你唱得棒极了,以后把这首歌教给小朋友好吗?”橙橙听了用力地点点头。此后,橙橙不再是一只怕羞的“小黄莺”,教室里时常传出她快乐、优美的歌声,她的妈妈也说:“孩子胆子变大了,比以前活泼了。”
2.鼓励每个孩子都举手。当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在此时用老师最富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坏,教师都应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予肯定。相信有了这良好的开始,不爱举手的孩子会慢慢勇敢、大方起来。
3.在集体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发言气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组织幼儿玩接龙问答游戏,即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思考之后,每个幼儿按坐位顺序依次回答,幼儿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了保证回答过程像一条龙连贯下去,每个幼儿都努力思考,认真回答,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消除了紧张心理,轻松自然地站起来,有的甚至回答十分精彩。
幼儿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应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起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
让孩子自己决定
片面理解教育面向全体幼儿,忽略了因人施教,以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幼儿,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因而我不赞成对不举手的孩子也叫他们发言的观点。
我认为。首先应区别对待每个不同的孩子。千万个孩子就有千万种性格。有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孩子恬静内向,喜欢做一个无声的旁听者。如非要逼迫那些不爱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其次,循序渐进、逐步引导,使旁听者变成参与者。不爱举手并不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部分幼儿不敢参与竞争、退缩畏惧的心态。对待因心理因素而不举手的幼儿,可以在平时帮助其树立自信,如课余多与幼儿接触、交谈,多讲一些孩子感兴趣又较熟悉的事情,多选择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引导孩子有开口发表意见的愿望。在课堂上,先让幼儿不必举手,在心中尝试自我回答。在孩子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时,及时表扬鼓励,让幼儿感到举手回答问题被教师及同伴们肯定的愉快感和自豪感,激发幼儿对再次举手的渴望。长此以往,幼儿会由默默无闻的旁听者,逐渐变成积极举手的参与者。
最后,顺其自然,让孩子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幼儿的思维应变能力有强有弱、接受能力也有极大差异,应该容许孩子自我调节,慢慢消化,有较多思索时间,也可参考其他幼儿的答案。就让孩子静坐一旁,做个无声的旁听者,又有何妨呢?
不同性别 区别对待
我把孩子不举手的原因归纳成几类,区别对待。
1.能回答但胆小不敢在集体面前说。对于这类孩子,我平日注意为他们创设说话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说。先让他们能大胆与老师、同伴交谈,再在小组或几个人活动时大胆说,而后在集体活动中引导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表扬。
2.不知自己回答得对不对,怕说错,因此不想说。这类孩子自尊心强,很爱面子。我常用的办法是,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在指导时有意识地请这几个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轻轻告诉我,同时肯定他们正确的部分,引导他们回答时更完整、准确,并鼓励他们过一会儿大胆举手发言。由于已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因此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回答起来胸有成竹,既响亮又正确,多次以后,这类孩子的举手次数会明显增多。
3.确实不会回答。这类孩子在集体面前不要让他们第一个回答问题,这样会让他们感到难堪。我通常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或者让他们重复别人回答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参与活动。
总之,对待不举手的孩子,教师还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区别对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孩子、尊重他们,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
淡化形式 激发兴趣
我认为,不爱举手的孩子也该叫,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
最初,我理解“充分尊重幼儿”就是尊重幼儿的一切,包括幼儿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总怕自己违背幼儿的意愿,有不尊重幼儿、观念转不过来之嫌,就对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顺其自然。但不久我就发现,举手回答问题成了个别幼儿的专利,大多数幼儿有了惰性,无论老师怎样启发,他们都无动于衷。这时,我才着急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我认为自己对“新观念”的理解有了偏差,转变观念并不是束缚老师的手脚,尊重幼儿并不是对幼儿听之任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淡化了举手这种形式。提出问题之后,并不刻意让幼儿举手发言,而是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请幼儿思考。思考之后,教师走到任意一名幼儿身边,轻摸幼儿头,请其回答。
其次,我重新设计了自己的提问,使提问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提问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被点到的幼儿都能够回答出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三,我以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幼儿各抒己见,激发幼儿对讨论的兴趣。
第四,开展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科技小知识的竞猜活动。实行抢答,逐步培养幼儿举手发言的常规。终于,我们班幼儿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来文集粹
孩子不愿举手发言,教师首先应该检查自己的提问是否有利于每个孩子都能依据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可多提一些有多种正确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和情感表达性问题,使提问指向一个大范围而不是一个小点。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孩子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也便于不同层次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如果孩子没举手,老师却叫了他,那么“举手”和“不举手”又有什么区别呢?既然老师是要求幼儿举手回答问题,那么就该叫想回答问题而举手的孩子,不举手表明孩子不想回答问题。如果孩子没举手老师却叫了他,这首先就是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且不举手也同样会被老师叫,会让这些孩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有一类幼儿是因为胆小,想回答问题又不敢举手。当他们有回答问题的愿望时,会做出一些小动作,比如两手不安地绞动、身体前倾,眼睛盯着教师,嘴巴张开似乎有话要说。这时叫他们回答,虽然声音小,但能马上回答问题。这些胆小而不善表达的幼儿,一旦回答问题并获得肯定后,一整天都会保持极佳的精神状态。
我曾教过一位信心不足、从不发言的小女孩。在一次教育活动之前,我私下和她约定好上课请她回答一个问题,并一起商量好答案。果然,这次她有备而战,回答得非常精彩。我及时表扬了她,还发动全班幼儿给她鼓掌喝彩。那一刻,她一定觉得自己很棒,信心倍增。以后,她真像变了一个人,再不缩手缩脚的了。
有些孩子认为,“我举手了老师也不叫我”,教师应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向孩子解释,举手说明你会回答并积极参与了,但小朋友人数多,一次只能请一人回答;二是在今后工作中,除集体活动外,适当增加分组与个别教学,让每个幼儿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不用举手也能与小伙伴、老师共同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