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对策_金融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对策_金融论文

论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我国金融改革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论文,金融改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已持续1年多了,仍在不断向全球其他地区蔓延。为了使我国有能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发展机遇,就必须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认真地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基本分析

1.东南亚国家的金融状况。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损失惨重,汇率下降20%-83%不等,目前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是: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引发出政治危机。一些重灾区已陷入经济、社会、政治的困境之中。印尼政府的更迭、印尼反华暴行的滋生蔓延,是东南亚国家政治危机的反映,也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2.韩国和日本的金融形势。韩国由于不能按时清偿到期的外债,因而也引发了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采取了债务延期措施,使韩国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目前韩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回升到300亿美元,金融形势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日本经济的萎缩虽然不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但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萧条的日本经济必然会经历更加漫长的时期。90年代初,财大气粗的日本银行曾经在国际金融界独领风骚,在世界前10名大银行中占了7个。可是随着第三次世界性债务危机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银行出现了巨额亏损。1997年,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由世界第二名跌落到第五名,全年亏损61.65亿美元,日本住友银行全年亏损35.55亿美元。目前日本的利率水平很低,1年期的储蓄利率只有0.25%,央行的贴现率也仅为0.5%,国内消费和投资都相当疲软。从日本的经济利益出发,任凭日元贬值以促进出口,也许有可能实现日本经济的复苏。然而日元贬值对东南亚各国以及整个亚洲,甚至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影响却很大。为此,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没有采取积极的金融政策抑制日元贬值很不满意。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完全有能力控制日元不再贬值。日本也应该有能力、有责任制定有助于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金融政策,保证日元汇率的稳定。

3.美国的金融形势。世界金融界认为,知识经济在美国已经初见端倪,高科技产业占GDP的27%。美国经济形势良好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美国多年来重视企业结构重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美国居民手中的资金集中到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变成投资,投资回报率很高。第二,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较为合理,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第三,全球资金大量流向美国,从而使美国企业投资强劲增长。各国政府看准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以求本国资本的保值增值。欧盟国家自1993年以来,为了避免欧洲统一货币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大量兑换美元或购买美元资产。据估算,欧洲约有7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转向美元。外部资金的大量涌入,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大量增加消费,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股指不断攀升。1997年美国家庭持股猛增到11.4万亿美元,股票在家庭资产构成中的比例第一次超过了不动产。美元坚挺虽然不利于美国的对外出口,但却可以使进口货物的价格变得非常便宜,这就抵消了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虽然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减少了0.5个百分点,但其他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却补充了其经济发展的不足。

4.俄罗斯的金融形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到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国家大量减少了石油的需求量,而俄罗斯有35%的外汇来自石油出口。1997年,俄罗斯外汇收入减少200亿美元,从而导致卢布地位不稳。继后,外国资本不断撤出,并且大量抛出俄罗斯国家债券,这就使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变得极度混乱。俄罗斯的金融危机,迫使执政只有几个月的基什延科政府下台,俄罗斯政局发生了大幅度的震荡。普里马科夫政府成立以后,为了挽救濒危的俄罗斯金融系统、支付到期的国债和发放工资,不得不采取了加印卢布的应急性措施,这就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1998年9月,俄罗斯的物价上涨了43%,卢布贬值40-60%,居民存款在一夜之间损失了一半,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比价跌到14.6:1以下,并有跌破20.3大关的趋势。与此相应,俄罗斯股市全线下跌,每天的跌幅达到20%,从而出现了大量股民的恐慌性抛售。银行资金周转困难,约有800家银行濒临破产。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敦促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向俄罗斯贷款112亿元,另有226亿美元的贷款将在1999年拨付,以缓解俄罗斯的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敦促国会尽快批准给俄罗斯提供18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西方国家之所以积极帮助俄罗斯缓解其金融危机,目的在于把俄罗斯纳入西方的金融和经济体系之中。当然,他们也害怕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将会影响欧洲的稳定和繁荣。1998年10月,俄罗斯的外债总值高达2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债务必然会对俄罗斯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5.欧洲的金融形势。欧盟自1993年以来,为达到统一货币的基本要求,各国政府普遍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受欧元统一效应的影响,欧洲各国货币(除英镑外)对美元的比值一路下跌。1996-1998这3年中,马克对美元的比值下跌27%,法郎对美元的比值下跌25%。欧洲金融市场的这一趋向,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世界金融形势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变化莫测。大量欧洲财富涌入美国,使得美国资本市场的利率再次不断下降。过剩的美元资本必然会像洪水泛滥一样冲入比美国国内利率水平高得多的新兴的亚洲资本市场,从而使东南亚各国出现大量的泡沫经济现象。

6.香港的金融形势。东南亚金融危机是香港回归祖国以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金融考验。一方面,国际投机资本一直盯着港币,想以巨大的投机压力迫使港币贬值;另一方面,香港的经济自1995年以来开始进入调整期,因此金融市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可是香港的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外汇储备实力,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特别是香港有中国内地经济强有力的支持,因此香港的金融市场会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恢复得更快。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新特点和金融危机新的表现形式

纵观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国际资本不断加速流动,各国的金融风险随之而增大。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金融无国界”的道理。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以下五个新特点:一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全球一体化。二是金融自由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国际资本的流向越来越不受个别国家的制约。它只是按照资本的本性,向最能增值的方向流动。三是国际金融规模巨型化。发达国家每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约2500亿美元,日本在海外的总资产达到8000多亿美元。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在1998年11月10日发表的《1998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危机还在持续发展,但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仍连创新高。1997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4000亿美元,1998年达到4300-4400亿美元。四是国际金融交易快速化。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出现,可以使全球性的金融交易,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五是金融管理复杂化。交易速度的加快,必然促使国际贸易量的扩大。大量的资金划拨和资金交易,以及银行、保险、证券和债券等金融业务的交叉,使得金融管理越来越复杂化。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发展出现了上述五个新特点,才使这次金融危机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第一、金融危机的传染快速性。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是从东南亚发源的,但是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东南亚。它使日本、韩国的经济更加萧条,迫使俄罗斯弃守卢布阵地,它还波及欧洲,殃祸美洲,动荡美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来只是一场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却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第二、金融危机的爆发突然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萧条时期才会发生金融危机。可是东南亚国家发生的这场金融危机,却是在泰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发生的。美国经济学家库特勒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除了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经济问题外,充满恶意、不受节制的国际投机资金的冲击是最根本的原因。国际投机资金是无孔不入的。这就是金融危机为什么会突然爆发的原因。因此,只要有某个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制因素的引爆,金融危机就会突然发生,并且很快影响到其他国家。

第三、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性。过去,国际资本每年都有2500亿美元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因为人们一直以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比较匮乏,必须大量吸收外资。可是近年来,出现了从发展中国家每年净流出上千亿美元的情况。全球流向美国的资金将近1万亿美元,从而使美国的资本项目出现了巨额顺差。与此相反,1997年美国经常性项目的逆差为1660亿美元,1998年的逆差达到2000亿美元。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从东南亚地区就流出了几百亿美元的资本,如果考虑到过去资本净流入的因素,东南亚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资本逆转总量达到2000亿美元之多。

第四、金融市场的心理恐慌性加剧。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期货市场,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在小范围内,信息的真伪还比较容易识别,可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市场上,对于大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要进行及时、准确的鉴别和筛选就十分困难。那些缺乏必要设备和能力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投资者,就很难用理性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意向,心理防线特别脆弱,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恐慌性抛售。加上金融交易本身的不透明性,更容易使公众对国家的金融体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发生挤兑风潮。

第五、金融危机的政治渗透性。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越来越危及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团结、政治的稳定。在国际关系中,金融对国家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国家把金融作为外交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金融危机的后果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而向政治领域渗透。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必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使人民币汇率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对外开放。这就是说,国外资本利用人民币进行资本投机,如购买股票、期货等,是被完全禁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国抵御了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199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之所以高达1400亿美元,这与1994-1997年人民币一直受到升值的压力有关。为了减少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有利于出口,我国每年都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进300亿美元。现在看来,多增加一些外汇储备,对于应付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有利无弊。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各国都注视着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人民币贬值或不贬值,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各有利弊。人民币贬值虽然有利于出口,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人民币贬值实际上是弊多利少。根据我国外资流入量、国内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对外贸易余额、货币供应量、国内经济增长率等各项指标来看,人民币不但不应该贬值,反而有小幅升值的空间。如果中国像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一样,实行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政策,这不但是一场“零和游戏”,而且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政策还容易使国际舆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中国政府操纵汇率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谋求不公平竞争的优势,这是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准入”要求的。如果人民币贬值,必然会增加港币贬值的压力,这也不利于保持香港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人民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贬值,更不会采取政府干预的方法使人民币主动贬值。这一行动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受到了普遍的赞扬。人民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贬值,并不是出于单纯的政治考虑,而是综合了我国国内目前的政治、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趋势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必须鼓励出口,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此,银行系统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1998年银行利率两次下调,减少出口企业利息80多亿,并使国内物价下降,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银行应该增加为外资配套的人民币贷款业务,为积极引进外资服务。对于外商提出的一些确实有前途的项目,银行系统甚至可以借贷外汇以协助推进项目的设立。同时,还必须注重拓展国内市场,引导“消费革命”,特别是要注重以“住”和“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

启示之二是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泡沫经济往往是引诱国际流动资本攻击的重要因素。1993年以来,我国通过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减少了经济生活中较为严重的泡沫成份,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党中央一直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党中央就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金融工作会议,研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使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来应付东南亚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同时,我国日益健全的金融体制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监管能力及时发现和抵御国际流动资本的冲击。

总的说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初步建立了由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管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相分离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1998年间,银行存款的平均增长率为23%,贷款平均增长率为20%,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有6家银行进入世界500家大银行之列,位次比1997年有所上升。中国工商银行再次进入世界银行25强之列;招商银行在排名上跃进了113位,并连续3年进入世界前25名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位居第13名。这充分说明我国的银行业不断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金融改革不断取得了成效。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也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可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必须进一步地深化。

四、积极采取对策,在动荡中寻求发展机遇

在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过高,重复建设影响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对非法金融机构取缔不力,非法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违规经营)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但要加强研究,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而且要采取积极的对策,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善于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

1.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关键在于改革中央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政治上的腐败,必然导致金融上的腐败。中央银行必须加强对一切金融工作的监督管理。改变过去中国人民银行党组织的块块领导体制,撤销各省市的中国人民银行,改为按特定的经济区域设立中央银行的一级分行,全国金融系统的业务工作统一由中央银行领导。这样,中国人民银行就可以超脱于各级地方政府以外,各省市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受地方政府控制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各类金融机构应该端正经营思想,保证内部金融管理制度的正常实施,对一些特别重要的行业和银行业务部门,应该实行重点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坚持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督管理相结合。

2.调整金融业务,提高经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业务网点,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益。逐步建立一些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业务向中小企业倾斜。这样可以使银行体系的贷款更加灵活。坚持保险业、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分开的原则。证券业的监管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组建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保险业进行监管;银行业的监管工作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信托业的监管工作也应该由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这样可以避免产生连锁反应,减少整体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逐步成立城乡信用社的存款保险公司,以减少金融风险对社会的震荡。国有金融机构应该逐步从竞争性的投资领域撤出,让商业性的金融企业自主经营竞争性的项目。国有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发展社会公共设施投资项目。发挥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节作用。在坚持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考虑利率小幅下调,以便调整各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预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寻找总量回升。同时,也可以寻求结构调整、素质提高和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特别应该适当刺激消费和投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改变目前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使企业改善经营状况,较快地走出困境。积极承销财政部发行的各类国债。转变过去那种认为“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就是形势大好的错误观念。基于我国城乡居民手中有高达6万亿元人民币的现实情况,今后发行国债的数量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要培育专门的投资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以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防止金融风险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3.改革金融制度。建立健全必要的金融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好保证,国有专业银行要转化为商业银行,也必须以制度作为保证。要增强商业银行的自主权,各商业银行要在中央银行的具体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作,自负盈亏,要有自主审查和发放贷款的权利;政策性的贷款不应该再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中央银行应该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额度限制,按国际惯例实行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实施呆帐和坏帐准备金制度,按照国际惯例,银行要有核销呆帐和坏帐的准备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款风险。要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的自有资本应该逐步增加到占银行总资本的8%(这是国际金融界为防范挤兑风潮而划定的警戒线),1998年财政部为此专门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要促进银行提高贷款质量,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力求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提高投资效益。要实行企业信用等级制度,贷款资金的流向应该是效益高的企业和前景好的项目,应该改变过去按年限发放贷款的惯例,改用按照借款单位最终偿还能力来决定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的等级制度。商业银行对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此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事工资制度。

4.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特别是那些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目的而建立的非法金融机构。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成立的各种名目的非法金融机构,应该限期整顿。要及时清理到期债务,对于那些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及时加以清理。在清理债务时,要坚持城乡居民个人债务优先偿付。要加强金融犯罪的查处力度,金融犯罪不但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破坏金融秩序。当前,还应该对高科技金融犯罪问题认真研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要与国外金融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努力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在资产运营、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专门知识。此外,还应该加快我国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5.优化对外融资结构。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坚定不移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对外融资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改善投资环境。要进一步做好对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各国的招商引资工作。要针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扩大开放领域,如近年来跨国公司出现了投资于服务业的动向,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服务领域的扩大开放,把那些垄断性强、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要加快外资与国有企业的“嫁接”,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和发展。我们还要跟踪世界金融形势的变化,研究国际货币变动的态势,及时调整和优化债务结构和外汇储备结构。从总体上说,未来国际货币变动的基本趋向是美元疲软、日元趋稳、欧元坚挺。面对这样一种可能出现的金融态势,我国对外融资结构应该适当增加以美元标价的外债,尽量减少以欧洲货币(1999年以后是欧元)标价的外债;外汇储备结构则应该适当增加欧洲国家(1999年以后是欧元)的货币储备,适当减少美元的储备量。2003年前后,美元的汇率有可能调整到谷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就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抗波动能力。依据这种可能出现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我们就应该坚定地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防止今后美国的经济调整导致我国出口的突然萎缩。要着力打破现有的贸易格局,实行出口信贷等倾斜政策,全方位地开拓欧洲市场和拉美、非洲市场,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适当扩大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进口高科技产品以及从东盟国家进口初级产品。

标签:;  ;  ;  ;  ;  ;  ;  ;  ;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对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