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科技论文

近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科技论文

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十周年。十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方面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这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最为活跃、鼎盛的时期。五月下旬,中央将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为了迎接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更好地总结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深化下一步改革。本版从本期起开辟“科技体制改革十年专论”栏目。

十年来,我国科技战线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按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所确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立足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核心,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将市场机制引入科技运行和管理,多种途径、更加富有成效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科技事业进入有史以来最为活跃、鼎盛的时期。

--原有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体制已经被打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有所改观,市场机制在科技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自1984年10月开放技术市场以来,技术交易额平均每年以高于50%的速度增长,去年已突破220亿元。全国80%以上的科技力量已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多种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开始走上按照市场机制运行、自主发展壮大的道路。据统计,1993年部属科研机构通过面向市场的技术活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创收达87亿元,是国家当年事业费拨款的3倍多;冶金部自动化院、钢铁研究总院、交通部上海船舶所、电力部南京自动化所、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院等大院大所的年创收都已超过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90%以上,比国家拨款高出十几倍。

--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创办的,实行技工贸、技农贸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发展科技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已有民营科技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达95万人;有些企业已发展成年产值几亿元、几十亿元的集团公司,高技术产品已占有国内同类产品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打入国际市场。在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一万多家,职工总数达70万人,1994年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科技发展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纵深部置全面推进,呈现出大好局面。“科技攻关”、“星火”、“丰收”、“燎原”、“863”、“火炬”、“攀登”、“重点科技成果推广”等重要科技计划,军转民、科技扶贫工作及其他一系列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绝大多数省、市、行业都制定和实施了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科技兴行业的总体战略。

--科技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使科技进步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特别是199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科技进步法》,这部科技基本大法是指导和推动新时期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是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配套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已有大连、沈阳、云南、江苏和广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科技进步法》制订了地方的《科技进步条例》。

--以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为目的的软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兴起,正在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初步建立了软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和水平的软科学研究队伍,科技咨询产业发展态势喜人,为一系列重大的科技经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指导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谋和发展科技第三产业的依靠力量。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密切结合科技和经济发展,配合外交、外贸工作全方位开展,在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和科技进入国际大系统。特别是1993年国家科委、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赋予科研院所科技产品进出口权暂行办法》,并授予首批一百家科研机构外贸经营权,促进了科技与外贸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科研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活力和动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海外金融资本支持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也已取得积极进展,有的已经成功地与海外金融机构合资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对开发区内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业化有选择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科技体制改革和其它领域的改革,推动我国科技工作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明显增大。同时,科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数量逐年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每年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比1985年增长了50%以上;授权专利6万多件,比1986年增长了70多倍;相当于国际水平的成果占总量的比例,由“六五”期间的5.3%上升到10%以上。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积极稳妥的,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得到了科技界的普遍赞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即将进入第九个五年计划,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必须大大加强,正如中央所要求的:“科学技术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科技工作要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做贡献”。我们在回顾已有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学科设置、人才布局,科技改革与发展所必需的国家和社会投入,“面向”和“依靠”的体制、机制等诸方面,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建立起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部署和推进。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新时期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调整科技系统组织结构,合理分流科技人员,构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机制,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造就一支能进军科学前沿、富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梯队;形成统筹协调的科技管理体系和健全完善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使科学技术能够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是新型科技体制的组织基础,初步设想应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由高等院校和一批独立科研机构组成的、少而精的基础性、高技术研究体系,主要从事国家重点学科、领域的综合性、长远性、尖端性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由行业性、区域性研究开发中心组成的应用研究开发体系,主要解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三是由科技服务、社会公益机构组成的科技进步支持体系,主要从事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四是由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从事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科技资源在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中,要形成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就是以建立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为目标,推动现有独立科研机构按照上述四种模式分流和发展。我国的大部分科技力量是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活动的,这支科技力量有效地进入市场,是科技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从根本上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十年来的改革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经验,今后将继续扶持、引导、推动这支力量进入市场,按市场机制为经济建设服务。技术开发机构要通过与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整体进入企业、整体改制转型为科技企业等途径,向企业化方向发展,使大部分技术开发活动成为企业行为;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技术服务机构应向生产力促进中心、集成配套开发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方向发展,成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技术依托,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做出贡献。

对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将逐步优化组织结构,改变机构重复设置的状况。除国家择优支持的少数机构外,大多数机构要拓宽业务领域和功能,面向社会开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服务业务,并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与技术服务机构一起构成社会化的科技进步支持体系。

无论是从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看,都必须由国家稳定支持一支精干的科研力量,从事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点科技攻关工作。改革以来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支攀登科技高峰的队伍,并在项目、经费、设备、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今后在继续完善和加强已有措施的同时,将围绕“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新型科研机制的建立,在制度创新方面迈出大的步伐,也就是要推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包括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单位的组织结构、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逐步实行理事会决策、院所长负责、监事会监管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岗位聘任制与课题聘任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岗位工资制与课题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要通过重点支持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一批少而精的国家研究开发基地和行业性、区域性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一支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能够打大仗、打硬仗的中坚力量。

与上述各项工作相配套,改革还将在建立以财政拨款、企业投入、金融资金为主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完善重大研究开发和科技产业发展项目的组织实施,对进入市场的科研机构实行优惠扶持措施,建立面向科技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健全企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机制,理顺管理体系、强化国家对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力争在2000年以前基本建立起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使科技与经济步入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轨道。

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历史上,我们有利用宏观调控组织大科技工程的成功实践。改革中,我们又积累了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经验。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树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把两方面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功夫,图大发展,就一定能完成建立新型科技体制这一历史任务,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一个新的解放,大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为实现我国本世纪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近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