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战略决策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决策论文,成本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成本战略决策的程序
肯尼斯·阿罗在《信息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决策理论就是把涉及到做出最后选择的问题形式化”,任何领域的决策问题的正式结构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选择目标函数、阐明政策选择、建立模型和选择确定合适的计算方法。关于决策的一般程序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如有人将决策的程序分为八个阶段。在有关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战略决策本身具有的特点,笔者认为,企业成本战略决策的程序应包括确定战略目标成本,找出影响因素和作出最佳策略选择等三个阶段。
这种“目标——因素——选择”的决策程序模型类似于线性规划的决策程序模型(目标函数——实现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求目标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得到最优方案)。影响因素可以说是战略目标成本的约束条件。战略目标成本决策,就是在确定战略目标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战略目标成本的因素,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选择使战略目标成本最小的策略的过程。
二、战略目标成本
研究战略目标成本的角度不同于研究战术目标成本。战略目标成本是由客观成本和主观成本或被动成本和主动成本所组成。客观成本是被动成本,主观成本是主动成本。战略目标成本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战略目标成本=客观成本+主观成本=被动成本+主动成本
客观成本是由一定客观条件所决定肯定会发生的成本,不论决策者如何作出决策,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企业来说是被动的成本。例如,生产性企业需要生产设备,不论选择什么购置方案,设备的成本是肯定会发生的,因而是客观成本。主观成本是决策者根据长远发展需要选择某项策略而引起的成本,它会因策略的选择或放弃而发生或消失。
客观成本和主观成本与管理会计教科书上提到的经营决策的不可避免成本和可避免成本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相同之处上看,它们都与决策方案或策略相联系。不可避免成本是不论采取何种决策方案都会发生的成本,可避免成本是采用或否决某项决策就会发生或不发生的某项成本,与客观成本和主观成本相类似。两对成本的不同之处有:(1)客观成本和主观成本是从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上确定的,而不可避免成本和可避免成本是从短期性、局部性和非根本性上确定的。从短期和局部上看,是否接受某项特定订货导致是否增加购进某台设备而决定设备成本是否发生的问题,是可避免成本问题;但从长期和全局上看,进行产品生产必须发生的设备成本则是客观成本。(2)不可避免成本在短期经营决策时可不予考虑,而客观成本在长期决策中则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三、战略目标成本的影响因素
从长时期、全局和根本性上看,影响战略目标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有权收益与经营权收益
所有权收益和经营权收益与企业成本战略决策是有联系的。尤金·法马和迈克尔·詹森在《企业的经济性质》一书中提到了“不同组织形式剩余索取权的特征与投资决策原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大部分剩余索取者在决策过程中没有任何直接的参与,剩余索取者和经理之间的冲突,经理与剩余索取者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国外有人曾将企业的收益分为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两部分。我国有人对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作了结合中国情况的具体说明,并认为“控制权收益由拥有企业控制权的人(经理人员或政府官员)直接占有,货币效益由企业所有者——剩余索取者占有(不考虑企业其他成员的合同收益)”。笔者对这种收益的划分及其认识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从是否以货币形式来表示上划分,企业收益是可以划分为非货币收益和货币收益两部分。但如果将非货币收益看作是控制权权益,而将货币收益不看作是控制权收益则是不妥的。实际上,非货币收益与货币收益均为一定控制权收益。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者以其拥有的所有权对企业实施绝对的控制,如股东大会就有职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对决策过程进行控制;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全体人员”则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企业实施控制,只不过大多数股东或“全体人员”中的大多数是通过“代表者”去控制,自己没有直接参与控制,其控制的敏感性很弱。由此,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法律和法规来看,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可以将企业收益划分为所有权权益和经营权收益两部分。从货币形式上看,所有权收益表现为利润收益,经营权收益表现为薪金(工资)收益;而非货币收益则因控制权的大小有所不同,不易计量。
所有权收益与经营权收益问题是关系到成本战略决策最高层次的利益和决定战略目标成本的问题。股东大会、企业所有者的直接与明确的代表者和经理的决策是对战略目标成本具有极强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所有者的利益是长远的,而经营者的利益则受其在企业“打工”时间的限制,有时表现为短期的。由于这种利益的碰撞和个人的偏好等,将在决定战略目标成本中的客观和主观成本的厂址的选择、资源的配置、规模的大小、资金的筹集、单位的合并和分离等问题的战略决策上产生差异。如何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决策关系,是成本战略决策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效益与政府作用
企业的成本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政府的作用。在一定的社会要求下,企业在多方面的支出构成了客观成本的内容。这部分成本也是企业的社会形象成本。任何忽视社会合理和合法要求的成本降低都会使企业丧失社会效益。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国家与政府的作用研究是经济学新进展的内容之一。”任何由政府作出的与企业有关的政策和采取的行动,如政府制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资源的开发和技术改造方案、经济法规及经济信息服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忽视政府的作用,将很难作出正确的成本战略决策。
(三)市场状况与经济动向
企业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脱离市场而发生。国内与国外市场、各种类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市场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着新产品的开发成本、老产品的改进成本和市场寿命期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设备的更新与改造成本等大小。经济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等也会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
四、最佳策略的选择
(一)理顺所有权权益与经营权权益的关系
理顺所有权收益与经营权权益关系的目的,是使拥有战略成本决策权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剩余收益获得的方向上达到一致与决策上的均衡。就目前的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来看,企业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归所有者所有,尽管有两权分离的企业中经理对剩余收益拥有相当的“事实上的占有权”,但这种占有是经理对从利润中获得“奖金”的占有,是一种特别的、不稳定的和由所有者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的)薪金收益。根据权能分离理论,税后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应由所有者和由所有权派生并从属于所有权的经营权拥有者(经营者)分享,而不仅仅由所有者独享。这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权收益应有以货币形式表现的部分利润收益和薪金收益与非货币形式的收益两部分。经营者享有的部分利润收益是应由法律(法律上应对此作出规定)决定的、随利润额的增减而按一定比例增减的收益。
由于经营者也可以获得利润收益,从而使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有可能形成合作关系,而不是“冲突”关系,有利于高层经营者与所有者作出双赢的成本战略决策。又由于经营者可获得薪金收益,薪金又是战略目标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全局和全体经营者(企业职工)上确定薪金(工资)策略是战略决策至关重要的内容。所有权收益与经营权收益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一理顺的关系下作出的决策是利益驱动成本战略决策。
(二)提高社会效益和了解政府的作用
提高社会效益,有可能引起企业成本中社会成本的增加,但增加了社会成本却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要求成本的上升,反映了企业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致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为提高社会效益而增加社会要求成本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综合考虑各有关合理与合法的社会要求的条件下作出的成本战略决策是社会要求驱动成本战略决策。在政企分开的条件下,企业根据政府在调节市场、制订或调整产业政策和企业组织政策、提供国内外科技、管理、市场、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信息及对企业的监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作出政府作用驱动成本的战略决策,决定企业成本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市场调研和把握经济动向
加强市场调研,要求企业最高层次决策者树立全球市场观念和包括商品市场、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在内的全面市场观念。在充分占有市场信息的情况下,分析影响战略目标成本的各种市场因素,作出正确的市场驱动成本战略决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市场供应和需求与企业生产和销售、市场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新产品开发与老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研究、本企业成本与市场上同行业企业成本、企业成本市场现状与过去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关系,从而正确作出市场驱动成本战略决策。在作决策时,进行企业与材料供应单位(上游单位)和购买单位(下游单位)之间价值链的战略成本分析是有益的。这种价值链的分析法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策略性成本分析法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可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分析方法进行决策。另外,可在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售价及其他信息的条件下,采用精练贝叶斯均衡的“信息传递模型”,进行竞争优势追踪分析与决策,适时调整成本及其管理,由此所形成的战略是“追踪修正战略”。企业要在尽可能充分占有市场信息的条件下进行博弈。
把握经济动向,就是要在企业、地区、部门、国家和全球等不同层次的全局高度上,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确定重大的措施。要运用精炼贝叶斯均衡的“信息传递模型”,适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行动和发展规模等,使企业战略经济动向成本能在较长时期居于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