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要:互联网使得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不论在语法、意义、结构或是其他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火爆网络的流行语所引起的传播现象更应多加关注。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出发,剖析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文章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给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仪式过程的整体呈现和意义的解读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仪式观、传播、意义、共享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早已超越网络世界,网络的热词热句充斥在现实世界之中。网络流行语的活力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一面镜子。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把传播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来解释传播行为中所蕴含的意义,更进一步说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何维系文化共同体。凯瑞认为,传播与“分享”、“共享”以及“共同信仰”有关,在仪式观这一概念中,传播一词指的是共同体一起参与的神圣仪式,是为了建构并维系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传播过程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被创造出来并被理解和使用的过程。
二、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
1.语言、流行语与仪式观
语言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一个阶段,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之一。当然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正因此语言的变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就是语言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且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有不同之处,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文化历史学家,曾经被美国批判传播研究代表人物汉诺。哈特誉为美国文化研究“最杰出的代表”。[1]20世纪70年代凯瑞提出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概念。凯瑞对传播学过分重视效果研究提出了批判,认为“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结果只能是止步于此,原地打转。所以凯瑞认为应该吸取去他学科的有益成分,重新审视传播学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给传播学注入新的活力。凯瑞的仪式观将传播主体从传统的传者和受众角度转向了参与者的视角,由传递信息转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仪式,并转向对意义的表达。
2.仪式观角度下网络流行语有几方面的特征:
(一)仪式的参与感
流行于网络中的语言引起瞬间的引爆,使得大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此。。人群被召集到一起像是参加了一场仪式或举行一场弥撒。人人都是这场网络狂欢的信众,原本对此无动于衷的人的态度也因为交流或沟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事件的参与者因人群的逐渐增加而表现的更加积极,结果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的受众越来越多,从而使流行语跨越不同的媒介种类,在线上线下流传得越来越广。
(二)仪式的互动性
网络流行语不仅在于传播特别广而且使用的范围也非常广。受众之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促进了意义和符号的互动传播。成员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成员之间的互动非常密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受众通过使用这些语言达成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意义共享。通过彼此互动,网络语言在人群中引起更大的传播效果。
(三)仪式中意义的共享
群体之间意义的彼此分享凝聚了群体的团结,网络流行语在成员中的使用促进了彼此之间意义的分享。凯瑞认为,一个“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维系”的神圣的仪式的传播的意义在于“使参与传播的人们构建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2]
(四)对仪式文化的认同
群体成员之间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便是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群体归属感的强化。仪式的作用加强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化了集体情感,因此仪式成为表达和加强群体团结的途径。就像涂尔干所描述的原始部落的宗教仪式,它周期性地将其成员聚集在一起,激发他们的集体性亢奋,是他们意识到群体的存在及其力量,更通过这种仪式提醒成员勿忘集体的理想与目标。[3]
3.仪式观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加快了流行语传播的过程
网络流行语在群体中的广泛使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到这场狂欢盛宴,原本处于萌芽的流行瞬间聚集起所有目光,信息由原来的有秩序传播转为裂变的无序传播,使语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增加。而这,又变成流行语快速传播的原因,结果是网络流行语的巨型加速传播。因果之间的彼此转换使得传播过程的研究更加趣味横生。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不断扩大
网络流行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群体中的互动交流使得其影响不断增强。对符号的认同感使群体成员间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群体间文化的共享性不断增大,不同群体对意义的接受度也不断增强。许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它们如滚雪球般不断向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和扩张。这种超范围的传播主要表现在许多网络流行语被用在社会现实生活当中,成为大众传媒新闻标题和报道的座上宾。[4]
三、总结
如果说,在仪式观视角下研究文化的传播“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一种阐释性科学[3]”的话,那么,这种“阐释”就应该将作为仪式的文化的传播过程进行一系列基于结构、符号、意义等的文本解读。[6]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在仪式观中表现出的含义、特征以及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的描述。当然对此的研究还应该继续深入挖掘,但笔者个人学术能力有限再加上网络流行语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非常粗浅。但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仍然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的研究,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对受众的效果、意义的建构与维系和共享行为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非常粗线条的,将仪式观应用在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中或许是不那么正确的,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此理论的重视,推动传播的仪式观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鸿雁,孙健.隐藏的维度-评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观[J]. 东岳论丛,2010,12(31):147-150.
[2] 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 唐靖,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25
[4] 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2011
[5] 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谭芳,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以信阳地区茶艺馆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简介:刘钰水(1992.9-)男,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
论文作者:刘钰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流行语论文; 仪式论文; 网络论文; 意义论文; 语言论文; 群体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