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增效信息课堂论文_郑若洁

精心设计问题,增效信息课堂论文_郑若洁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湖岭潮基学校 325200)

摘要:“提问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地思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信息技术课停留在表层的机械操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提问;教师;学生

为思考而教学是优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有问题才有思考,所以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操作成果,而忽略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然而,有效的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思考者,而不是机械性地重复教师的思想,让课堂真正走向高效。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体验,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为启发而提问,设计优质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信息技术课并非仅仅是教授技能技巧,更需要渗透深刻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而优质的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课程的核心。

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因:加工性问题

学生回答正确就等于真正理解了问题吗?背后存在多种可能,有可能是学生完全理解,也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侥幸答对,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案例1:你觉得哪一种方法获取“咏”字比较快?

背景:在《拼音输入法》一课中,学生已经知晓用鼠标选取文字和数字键选取文字两种获取文字方法。

该课的一个目的在于学生通过体验不同方法,能够比较出哪些获取文字方式能提高打字速度。当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觉得哪一种方法获取“咏”字比较快时,得到的回答若是用数字键选取比较快,教师是否应该满意地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但这位学生的答案是如何得来的却有必要验证下。教师可以紧接着再问“你为什么这么觉得?”或者“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这样的追问不仅能够帮助该学生更加系统地去建构过程,也向其他同学分享了他的思考方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重新询问能帮助教师从尽可能多的学生身上获得多种回答。

加工性问题越多,就越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有时间去重新考虑自己的回答,并追踪自己的思考过程。

2.接近“最近发展区”:适中问题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如果问题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若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只有把问题创设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引起兴奋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提问前,应对学生的已有认知情况有所了解,在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之间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又能让学生的思考有所成。

案例2:试试2016/3/1、星期一、第一季、3,7这类数据进行自动填充会有什么结果?

背景: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动填充完成数字1-10的填充,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数字填充只能进行数字递增的操作。

数字填充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学生利用数字填充完成简单的1-10填充后,学生习惯性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该技能。如果教师接着问:“数字填充除了填充数字还能填充其他数据吗?”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学生陷入文字概念的混乱中。如果教师弱化问题难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然后发现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试试2016/3/1、星期一、第一季、3,7这类数据进行自动填充会有什么结果?”让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技能去对不同数据进行实验,从而有所发现。

“问得其所方能成效”。并不是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提问都是精彩之问,优质问题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学生学情提前设计,再通过课堂实施来检验,提问是否有效最终决定于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效果。

二、为启发而提问,实施有效提问

1.师倾听,生聆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强调学生要仔细聆听教师的话语,其实,教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回答。不是流于表面的应答,而是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答案的对与错而不是学生的思考方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可能都符合教师的预设,但每一个回答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当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谈,并利用他们的回答来催化下一个问题时,才是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精确地思考他们自己的观点。

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的专注和耐心倾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当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去聆听教师的引导和反馈。建立美好的师生沟通关系能让教学向有效靠近一大步。

2.把握时机,善引善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便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优质问题,在课堂实践中也是要随时把控调整。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敏锐度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如果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提问产生迷惑,可以暂时分解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慢慢靠近答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涉及很多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几乎“意外不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意外”处的提问,这都是加深学生认知的好机会。对于学生答案的粗浅,教师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提问,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例如,对小学信息课中画报的评价,很多学生站起来就用“好看”“漂亮”“不好看”等宽泛的表达来评价,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追究“哪里你觉得好看?”“为什么你觉得这张画报漂亮?”“你觉得哪里不足?”等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师生间的“对话”构建了交流和理解,有效提问之于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提问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模式”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更深的思维能力。但教师对有效提问的研究也一直难逃理论性的束缚。让有效提问越来越有实用性,仍需你我多多反思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超文.直击新课程学科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唐翠莉.优质提问的四大要求[J].教育教学杂志,2013(1).

[3]李春玉.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2).

论文作者:郑若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精心设计问题,增效信息课堂论文_郑若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